《醫學摘粹》~ 附錄 (2)
附錄 (2)
1. 五官開竅
肝竅於目,心竅於舌,脾竅於口,肺竅於鼻,腎竅於耳,五臟之精氣開竅於頭上,是謂五官。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頭為手足六陽之所聚會。五臟陰也,陰極生陽。陽性清虛而親上,清虛之極,神明出焉。五神發露,上開七竅,聲色臭味,於此攸辨。官竅者,神氣之門戶也。
清陽上升,則七竅空靈。濁陰上逆,則五官窒塞。清升濁降,一定之位。人之少壯,清升而濁降,故上虛而下實。人之衰老,清陷而濁逆,故下虛而上實。七竅之空靈者,以其上虛。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實。其實者,以其虛也。其虛者,以其實也。
白話文:
肝臟與眼睛相通,心臟與舌頭相通,脾臟與嘴巴相通,肺臟與鼻子相通,腎臟與耳朵相通。五臟的精氣在頭部開竅,這就是五官。手部的三陽經脈,從手部向上走頭部;腳部的三陽經脈,從頭部向下走腳部。頭部是手腳六陽經脈匯聚的地方。五臟屬陰,陰氣極盛則生陽氣。陽氣清虛而向上升,清虛到極點,神明就會出現。五神顯露,向上開通七竅,聲音、顏色、氣味等,就能在此辨別。五官就是神氣出入的門戶。
清氣上升,七竅就會通暢靈活;濁氣逆上,五官就會阻塞不通。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是固定的法則。人年輕力壯時,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所以頭部虛而下部實。人衰老時,清氣下降、濁氣逆上,所以下部虛而頭部實。七竅通暢靈活,是因為頭部虛;五官阻塞不通,是因為頭部實。頭部實,是因為下部虛;下部虛,是因為頭部實。
2. 五氣分主
肝屬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屬火,其臭焦,其味苦,其聲笑,其液汗,其色赤。脾屬土,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其色黃,其臭香。肺屬金,其聲哭,其液涕,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腎屬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聲呻。蓋肝主五色,五臟之色,皆肝氣之所入也。
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心主五臭,五臟之臭,皆心氣之所入也。入脾為香,入肺為腥,入腎為腐,入肝為臊。脾主五味,五臟之味,皆脾氣之所入也。入肺為辛,入腎為咸,入肝為酸,入心為苦,肺主五聲,五臟之聲皆,肺氣之所入也。入腎為呻,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
腎主五液,五臟之液,皆腎氣之所入也。入肝為淚,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
白話文:
肝臟屬木,顏色青綠,氣味臊臭,味道酸,發出的聲音是呼喊,分泌的液體是眼淚。
心臟屬火,氣味焦臭,味道苦,發出的聲音是笑聲,分泌的液體是汗水,顏色是紅色。
脾臟屬土,味道甘甜,發出的聲音是唱歌,分泌的液體是口水,顏色是黃色,氣味香甜。
肺臟屬金,發出的聲音是哭泣,分泌的液體是鼻涕,顏色是白色,氣味腥臭,味道辛辣。
腎臟屬水,分泌的液體是唾液,顏色是黑色,氣味腐臭,味道鹹,發出的聲音是呻吟。
總之,肝臟主導五種顏色,五臟的顏色都受到肝氣的影響。例如,心臟的紅色、脾臟的黃色、肺臟的白色、腎臟的黑色,都是因為肝氣的影響。
心臟主導五種氣味,五臟的氣味都受到心氣的影響。例如,脾臟的香甜、肺臟的腥臭、腎臟的腐臭、肝臟的臊臭,都是因為心氣的影響。
脾臟主導五種味道,五臟的味道都受到脾氣的影響。例如,肺臟的辛辣、腎臟的鹹味、肝臟的酸味、心臟的苦味,都是因為脾氣的影響。
肺臟主導五種聲音,五臟的聲音都受到肺氣的影響。例如,腎臟的呻吟、肝臟的呼喊、心臟的說話、脾臟的歌唱,都是因為肺氣的影響。
腎臟主導五種液體,五臟的液體都受到腎氣的影響。例如,肝臟的眼淚、心臟的汗水、脾臟的口水、肺臟的鼻涕,都是因為腎氣的影響。
3. 五味根原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從革,從革作辛。水曰潤下,潤下作咸。土爰稼穡,稼穡作甘。火性炎上,炎上則作苦。水性潤下,潤下則作咸。木性升發,直則升而曲則不升,鬱而不升,是以作酸。金性降斂,從則降而革則不降,滯而不降,是以作辛。使坎離交妒,龍虎迴環,則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潤而不咸,木直升而不酸,金從降而不辛。
金木者,水火所由以升降也。木直則腎水隨木而左升,金從則心火隨金而右降。木曲而不直,故腎水下潤。金革而不從。故心火上炎而交濟。水火升降,金木之權,總由於土。土者,水火金木之中氣,左旋則化木火,右轉則化金水,實四象之父母也。不苦、不咸、不酸、不辛是以味甘。
白話文:
木頭的特性是曲直,曲直則產生酸味。火是向上燃燒的,向上燃燒則產生苦味。金的特性是順從變化,順從變化則產生辛味。水的特性是向下滋潤,向下滋潤則產生鹹味。土的特性是生長收穫,生長收穫則產生甜味。火性向上燃燒,向上燃燒則產生苦味。水性向下滋潤,向下滋潤則產生鹹味。木的特性是向上生長,直則向上生長,曲則無法向上生長,鬱積不升,因此產生酸味。金的特性是下降收斂,順從則下降,變化則無法下降,滯留不降,因此產生辛味。如果水火相互交感,龍虎相互循環,則火向下燃燒而不苦,水上滋潤而不鹹,木直向上生長而不酸,金順從下降而不辛。
金木是水火升降的根本。木直則腎水隨著木向上生長,金順從則心火隨著金向下下降。木彎曲而不直,所以腎水向下滋潤。金變化而不順從,所以心火向上燃燒而相互交感。水火升降,金木的權衡,都歸於土。土是水火金木的中氣,左旋則化為木火,右轉則化為金水,是四象的父母。不苦、不鹹、不酸、不辛,因此產生甜味。
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而作酸鹹。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而作苦辛。緣土主五味,四象之酸苦辛鹹,皆土氣之中郁也。四象之內,各含土氣,土鬱則傳於四臟而作諸味,調和五臟之原職在中宮也。
白話文:
己土若不上昇,會導致水與木的氣息下沈,產生酸鹹的味道;戊土若不下降,會使火與金的氣息逆流,產生苦辛的味道。這是因為土主掌五味(酸、苦、甘、辛、鹹),四象中的酸、苦、甘、辛、鹹,都是由於土的氣息被阻塞所引起。在四象之中,每個都包含著土的氣息,當土氣被阻滯時,就會傳至五臟,產生各種味道。調節和平衡五臟原本的功能,主要在於中宮(胃)這部分。
4. 五情緣起
肝之氣風,其志為怒。心之氣熱,其志為喜。肺之氣燥,其志為悲。腎之氣寒,其志為恐。脾之氣濕,其志為思。蓋陽升而化火則熱,陰降而化水則寒,離火上熱,泄而不藏,斂之以燥金,則火交於坎府,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動之以風木,則水交於離宮,木生而火長,金收而水藏。當其半生,未能茂長,則鬱勃而為怒。
既長而神氣暢達,是以喜也。當其半收,將至閉藏,則牢落而為悲。既藏而志意幽淪。是以恐也。物情樂升而惡降,升為得位,降為失位,得位則喜,未得則怒,失位則恐,將失則悲,自然之性如此。其實總土氣之回周而變化也。己土東昇,則木火生長;戊土西降,則金水收藏;生長則為喜怒,收藏則為悲恐,若輪樞莫運,升降失職,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則土氣凝滯而生憂思。心之誌喜,故其聲笑,笑者氣之升達而酣適也。
白話文:
肝臟的氣息如同風,其情緒表現為怒氣。心臟的氣息如同熱,其情緒表現為喜悅。肺臟的氣息如同乾燥,其情緒表現為悲傷。腎臟的氣息如同寒冷,其情緒表現為恐懼。脾臟的氣息如同濕潤,其情緒表現為思慮。
這是因為陽氣上升化為火則熱,陰氣下降化為水則寒。離火在上炎熱,洩而不藏,用燥金斂藏之,則火氣交於坎府,坎水在下寒冷,藏而不洩,用風木動之,則水氣交於離宮。木生火而火旺,金收水而水藏。
當生命的一半尚未茂盛成長時,就會鬱悶而產生怒氣。
當生命成長而神氣暢達時,就會感到喜悅。
當生命的一半開始收斂,將要走向閉藏時,就會感到衰敗而產生悲傷。
當生命已完全閉藏,志意幽深隱沒時,就會感到恐懼。
萬物的特性是喜歡上升而厭惡下降,上升為得位,下降為失位。得位則喜,未得則怒,失位則恐,將失則悲,這是自然法則。
其實,這些情緒變化都是由土氣的迴圈轉換造成的。己土東昇,則木火生長;戊土西降,則金水收藏;生長則為喜怒,收藏則為悲恐。如果迴圈運轉不靈,升降失職,喜怒不生,悲恐不發,則土氣凝滯而生憂思。
心臟的志向是喜悅,所以其聲音是笑聲,笑聲是氣息上升暢達而感到舒暢。
腎之志恐,故其聲呻,呻者氣之沉陷而幽郁也。肝之志怒,故其聲呼,呼者氣方升而未達也。肺之志悲,故其聲哭,哭者氣方沉而將陷也。脾之志憂,故其聲歌,歌者中氣結郁,故長歌以寫懷也。
白話文:
腎的意念是恐懼,所以會發出呻吟聲,呻吟聲是氣息深沈且鬱積的表現。肝的意念是憤怒,所以會發出呼喊聲,呼喊聲是氣息開始上揚但尚未達到頂點的表現。肺的意念是悲哀,所以會發出哭泣聲,哭泣聲是氣息正在下沈且將要陷入低谷的表現。脾的意念是憂慮,所以會發出歌唱聲,歌唱聲是內心氣機凝結鬱積,因此長歌一曲來抒發心情。
5. 精華滋生
陰生於上,胃以純陽而含陰氣,有陰則降,濁氣下降,是以清虛而善容納。陽生於下,脾以純陰而含陽氣,有陽則升,清陽上升,是以溫暖而善消磨。水穀入胃,脾陽磨化,渣滓下傳而為糞溺,精華上奉而變氣血。氣統於肺,血藏於肝,肝血溫升則化陽神,肺氣清降則產陰精。
五臟皆有精,悉受之於腎。五臟皆有神。悉受之於心。五臟皆有血,悉受之於肝。五臟皆有氣,悉受之於肺。總由土氣之所化生也。土爰稼穡,稼穡作甘,穀味之甘者,秉土氣也。五穀香甘以養脾胃,土氣充盈,分輸四子,己土左旋,穀氣歸於心肺;戊土右轉,穀精歸於腎肝;脾胃者倉廩之官,水穀之海,人有胃氣則生,絕胃氣則死,胃氣即水穀所化,食為民天,所關非細也。
白話文:
陰氣由上而生,胃氣屬陽但含陰,有陰氣則下降,濁氣隨之而下,因此胃氣清虛,能容納食物。陽氣由下而生,脾氣屬陰但含陽,有陽氣則上升,清陽隨之而上,因此脾氣溫暖,能消化食物。食物進入胃,脾陽消化,殘渣下降排出,精華則上升轉化為氣血。氣歸屬於肺,血藏於肝,肝血溫升則化為陽神,肺氣清降則產生陰精。
五臟皆有精氣,皆來自腎。五臟皆有神,皆來自心。五臟皆有血,皆來自肝。五臟皆有氣,皆來自肺。總之,皆由土氣所化生。土氣滋養五穀,五穀甘甜,其甘甜味來自土氣。五穀香甜滋養脾胃,土氣充盈,分佈至四肢,己土左旋,穀氣歸於心肺;戊土右轉,穀精歸於腎肝。脾胃是人體的糧倉,水穀的海洋,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即水穀所化,飲食是民生根本,不可輕忽。
6. 糟粕傳導
水穀入胃,消於脾陽。水之消化,較難於谷,緣脾土磨化,全賴於火,火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剋水,脾陽蒸動,水穀精華化為霧氣,遊溢而上,歸於肺家,肺金清肅,霧氣降灑,化而為水,如釜水沸騰,氣蒸為霧也。氣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於臟腑而為津液,粗者入於膀胱而為溲溺,溲溺通利,胃無停水,糟粕後傳,是以便乾。《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氣水變化於中焦,漚者氣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則氣騰而上,盛於胸膈,故如霧露。水流而下,盛於膀胱,故如川瀆。川讀之決,由於三焦。《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蓋三焦之火秘,則上溫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則下陷膀胱而水竅閉。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後,會在脾陽的運作下被消化。水分的消化比食物更難,因為脾土的磨化作用需要火力的支持,而火是土的母親。火旺則土燥,能剋制水分。脾陽蒸動,將食物的精華化為霧氣,上升至肺部。肺金具有清肅作用,將霧氣降下,化為水分,如同鍋中沸騰的水,蒸汽化為霧氣一樣。氣化的水分有精有粗,精華的部分進入臟腑,成為津液;粗糙的部分進入膀胱,成為尿液。尿液通暢,胃部就不會積存水分,糟粕會順利往下傳輸,因此排泄物會乾燥。
《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氣水在中焦進行變化,「漚」指的是氣水剛開始化,尚未達到飽滿狀態。當氣水完全化開,氣就會向上蒸騰,充盈於胸膈之間,所以像霧露一樣。水則向下流動,充盈於膀胱,所以像河流一樣。河流的「決」指的是三焦。
《素問·靈蘭秘典》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意思是說,三焦是決水通道,水道從這裡流出。如果三焦之火旺盛,則向上溫暖脾胃,使水道通暢;如果三焦之火衰弱,則向下沉入膀胱,使水竅閉塞。
《靈樞·本輸》:三焦者足太陽、少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以水性蟄藏,太陽寒水蟄藏,三焦之火,秘於腎臟,則內溫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竅常開,是以氣化之水,滲於膀胱,而小便利。
若太陽寒水不能蟄藏,三焦之火泄於膀胱,膀胱熱癃,水竅不開。脾胃寒鬱,但能消穀,不能消水,水不化氣上騰,爰與谷滓併入二腸而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謂實則閉癃者,三焦之火泄於膀胱也。
白話文:
三焦是足太陽、少陰經脈的交匯點,也是足太陽經脈的分支。從腳踝向上五寸處,分支進入貫穿腸道,從委陽穴出來,與足太陽經脈的主幹並行,進入膀胱經絡,統管下焦。三焦功能旺盛則小便通暢,虛弱則小便失禁。水性喜寒藏,足太陽經脈屬寒水,藏於三焦,三焦之火則藏於腎臟,使內溫外清。水府通暢,上竅常開,氣化之水滲入膀胱,形成小便。
若足太陽經脈寒水不能藏於三焦,三焦之火則泄入膀胱,導致膀胱熱而閉塞,小便不通。脾胃寒氣郁結,雖然能消化食物,但不能消化水液,水液不能化氣上行,便與食物殘渣一起進入大腸,導致腹瀉。腹瀉的人,水液進入大腸,而不能進入膀胱,因此小便不利。所謂實則閉癃,就是三焦之火泄入膀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