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雜病證方歌括 (4)
雜病證方歌括 (4)
1. 喉風
〔喉風提綱〕,喉風病本要先知,溫證傷寒共有之,鬱熱內生邪外入,散清兩法可兼施。
柴胡桂枝去人參湯
(證附),咽喉腫痛總難安,發熱肢疼或惡寒,姜夏柴芩兼桂芍,棗甘並用是仙丹。
甘桔湯
(證附),病屬傷寒入少陰,更兼咽痛總難禁,法宜枯梗同甘草,開鬱除邪熱不侵。
防風湯
(證附),溫證咽喉腫痛時,心煩口燥內陰虧,防風竹葉兼桑葉,杏桔丹翹芍草施。
白話文:
喉風提綱
喉風病的病理要先了解: 溫病和傷寒都可能導致喉風,都是因為鬱熱內生,邪氣外入所致。治療上,散寒清熱兩種方法可以兼用。
[柴胡桂枝去人參湯]
症狀: 咽喉腫痛,難以安寧,發熱肢體疼痛,或者畏寒。
治法: 使用柴胡、桂枝、黃芩、芍藥、生薑、大棗,以及甘草等藥材。
[甘桔湯]
症狀: 病症屬於傷寒,入侵少陰經,並伴隨咽喉疼痛難忍。
治法: 使用枯梗和甘草,以開鬱除邪,防止熱邪侵襲。
[防風湯]
症狀: 溫病導致的咽喉腫痛,伴隨心煩口燥,內陰虧虛。
治法: 使用防風、竹葉、桑葉、杏仁、桔梗、丹皮、白芍、草果等藥材。
甘草桔梗射干湯
(證附),喉病原因相火升,生瘡疼痛力難勝,緩攻半夏兼甘草,桔梗射干解鬱凝。
養陰清肺湯
(證附),咽內生瘡腫痛多,治宜地芍與丹荷,麥冬貝母兼甘草,更用元參病可瘥。
辛烏證
頤間脖項腫相連,散用辛烏是秘傳,或洗或敷均入妙,再加荊芥藥尤全。
辛烏散
辛烏甘桔與柴翹,芍豆同施力倍饒,皂地荊皮兼芥穗,或敷或洗腫能消。
白話文:
甘草、桔梗、射干湯
如果喉嚨生病,是因為相火上升,導致生瘡疼痛難以忍受,可以緩緩攻克半夏,並配合甘草,再用桔梗和射干來解鬱化痰。
養陰清肺湯
如果咽喉內生瘡腫痛,治療方法是用生地、白芍和丹皮,再加上麥冬、貝母和甘草,最後再用玄參,就能治癒。
辛烏證
如果下巴和脖子腫脹連在一起,就屬於辛烏證。治療方法是用辛烏,這是秘傳偏方,可以洗也可以敷,都有奇效。如果再加入荊芥,效果就更好了。
辛烏散
辛烏、甘草、桔梗和柴胡,再加上白芍和赤小豆,效果更佳。皂角、生地、荊芥皮和芥穗,可以敷也可以洗,都能消腫。
2. 痙證
〔痙證提綱〕,邪氣乘虛入太陽,足寒身熱項偏強,有時面目旋成赤,口噤頭搖背反張。
栝蔞桂枝證
(桂枝見傷寒),太陽證備辨宜詳,脈反沉遲身體強,柔痙已成何藥治,蔞根加入桂枝湯。
葛根證
(方見傷寒),太陽剛痙已成時,氣上衝胸力不支,口噤難言小便少,葛根湯用治偏宜。
大承氣證
(方見傷寒),病人胸滿不能安,口噤無言臥覺難,兩腳拘攣兼齘齒,大承氣證要參觀。
當歸補血湯合桂枝湯方
(證附,桂枝湯見傷寒),有時男子患金瘡,產後婦人血已傷,痙證併成何藥治,耆歸加入桂枝湯。
白話文:
痙證提綱
邪氣乘虛入太陽,足寒身熱項偏強,有時面目旋成赤,口噤頭搖背反張。
意思是說,當邪氣趁著身體虛弱入侵太陽經脈時,就會出現腳冷、身體發熱、脖子僵硬偏向一邊,有時臉色發紅,嘴巴緊閉、頭搖晃、背部反弓的症狀。
栝蔞桂枝證
(桂枝見傷寒),太陽證備辨宜詳,脈反沉遲身體強,柔痙已成何藥治,蔞根加入桂枝湯。
這段話是說,當患上太陽經脈的疾病時,要仔細辨別,如果脈象沉遲、身體強壯,並且已經出現肌肉痙攣,則可以用栝蔞根加入桂枝湯來治療。
葛根證
(方見傷寒),太陽剛痙已成時,氣上衝胸力不支,口噤難言小便少,葛根湯用治偏宜。
意思是說,當太陽經脈剛開始出現痙攣時,患者會感到氣上衝胸,力氣不足,嘴巴緊閉,說不出話,小便量少,這種情況下,使用葛根湯治療比較適合。
大承氣證
(方見傷寒),病人胸滿不能安,口噤無言臥覺難,兩腳拘攣兼齘齒,大承氣證要參觀。
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患者胸部脹滿,坐立不安,嘴巴緊閉,說不出話,難以躺下休息,雙腳拘攣並且伴有磨牙,就要考慮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當歸補血湯合桂枝湯方
這句話是說,可以用當歸補血湯配合桂枝湯來治療某些痙攣的症狀。
總之,這段文字描述了不同種類的痙攣症狀,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需要提醒的是,中醫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况进行判断,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自行用藥。
3. 瘧疾
〔瘧疾提綱〕,此證陰陽互戰爭,暑蒸汗泄病由生,寒留腸胃兼經臟,一被秋風瘧乃成。
柴胡栝蔞乾薑湯
(證附),先寒後熱瘧名寒,蔞棗柴芩治不難,甘草人參加入妙,二姜並用是生干。
柴胡桂枝幹薑湯
(證附),牡瘧寒多熱少時,柴胡獨用最相宜,茯苓更並人參入,甘草乾姜合桂枝。
白虎桂枝柴胡湯
白話文:
瘧疾的病因是陰陽失衡,暑熱蒸騰、汗液流失導致疾病產生,寒氣停留在腸胃和經絡臟腑,一旦遇到秋風,瘧疾就發作了。
治療方法:如果先寒後熱,稱為寒瘧,可以用柴胡、栝蔞、黃芩、大棗來治療,加入甘草和人參效果更好,也可以使用乾薑和生薑。
如果寒多熱少,稱為牡瘧,可以用柴胡單獨使用,或者加入茯苓、人參、甘草、乾薑、桂枝。
(證附),先熱後寒溫瘧成,石膏知母火能清,桂柴達表宜兼用,粳草補中治效呈。(癉瘧以用此方)
六君子湯
(證附),脾寒有濕屬虛時,瘧疾初成何藥醫,參朮苓甘陳夏用,柴胡薑棗再加宜。
減味鱉甲煎丸
(證附),結成瘧母病彌深,藥用丹桃膠桂參,葶藶大黃兼鱉甲,姜甘夏芍與柴芩。
白話文:
若患者先發熱後發寒,反覆出現寒熱交替的瘧疾,可以用石膏和知母清熱,再搭配桂枝和柴胡達表散寒,同時服用粳米和草藥補中益氣,這樣就能有效治療。
若患者脾胃虛寒,伴有濕氣,並且是初患瘧疾,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夏枯草,再加上柴胡、生薑、大棗治療。
若患者已經形成瘧母,病情嚴重,可以用丹皮、桃膠、桂枝、人參,並搭配葶藶、大黃、鱉甲,以及生薑、甘草、夏枯草、芍藥、柴胡、黃芩治療。
4. 痧證
〔痧證提綱〕,邪風瘴氣染成痧,病淺偏宜刮用麻,倘若深時針刺妙,治之得法效堪誇。
白話文:
在《痧證提綱》中,邪風瘴氣引發了痧病,病情輕微時適合使用刮痧療法,如果病情較深,則針刺療法效果更佳。只要治療方法得當,療效就能得到大大的讚賞。
5. 中風
〔中風提綱〕,濕邪久已遍周身,一中風寒便不仁,入絡在經傳腑臟,淺深表里辨宜真。
驅風活血湯
(證附),初中邪風口眼斜,汁和生地用偏嘉,再將竹瀝清痰火,獨活驅風更可誇。
桂枝歸苓湯
(證附),左半偏枯血分虛,姜苓甘草濕邪除,桂枝芍藥芍歸入,妙劑能將脈絡舒。
黃耆姜苓湯
(證附),病源本屬氣虛時,右半偏枯何藥醫,宜用姜苓兼杏夏,麻黃甘草合參耆。
白話文:
中風是由於濕邪長期侵襲全身,一旦遇到風寒,就會導致身體麻木不仁。濕邪入侵經絡,影響臟腑,需要根據中風的程度、部位和性質來辨證施治。
初期中風,患者常出現口眼歪斜,可以用生地、汁母等清熱涼血藥物。同時,可以用竹瀝清熱化痰,獨活驅散風邪。
若患者左半身麻痺,且氣血虛弱,可以用姜苓、甘草等溫陽利濕藥物,搭配桂枝、芍藥、歸脾等活血化瘀藥物,舒筋活絡。
如果患者右半身麻痺,且氣虛乏力,可以用姜苓、杏仁、夏枯草等補氣利水藥物,搭配麻黃、甘草、黃耆等溫經散寒藥物。
小續命湯
(證附),身有濕邪卒中風,居然血脈不流通,二防麻桂參芩用,芍藥姜甘杏合芎。
祛風湯
(證附),風邪初中據何知,手足旋驚不遂時,須用桑防姜夏杏,天麻秦芍草苓施。
葶藶散
(證附),痰涎膠塞阻胸中,迷惑不清是中風,葶藶更兼甘遂用,再增芥子有奇功。
白話文:
小續命湯適用於因濕邪中風導致血脈不通的患者,方劑由麻黃、桂枝、人參、黃芩、芍藥、生薑、甘草、川芎組成。祛風湯則用於風邪初犯,手足旋轉不靈的患者,方劑由桑白皮、防風、生薑、夏枯草、杏仁、天麻、川秦艽、白芍、茯苓組成。葶藶散適用於痰涎阻塞胸中,神志不清的患者,方劑由葶藶子、甘遂、芥子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