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雜病證方歌括 (3)
雜病證方歌括 (3)
1. 寒疫
〔寒疫提綱〕,邪閉皮毛疫屬寒,身疼無汗總難安,病如在表宜溫散,入里陰陽再細看。
〔太陽經〕
紫蘇湯
(證附),寒疫初經入太陽,惡寒發熱要參詳,更兼頭痛須何法,芍杏蘇防並草姜。
紫蘇地黃證
太陽寒疫外邪傳,血熱時當未衄前,鼻燥口乾浮脈見,宜先清裡是真詮。
紫蘇地黃湯
姜甘蘇杏合丹皮,芍地防風大棗施,發表更兼清內熱,未經鼻衄豫先醫。
蘇桂姜辛證
白話文:
寒邪侵襲肌膚,屬於寒性疫病,身體疼痛,沒有汗,總是不安穩。病症在表層,應該溫和地散寒;若已進入內裡,就要仔細辨別陰陽。
太陽經:
紫蘇湯:
寒邪初次侵犯太陽經,發熱惡寒需要仔細辨證,並伴隨頭痛,應該用芍藥、杏仁、紫蘇、防風、生薑等藥物。
紫蘇地黃證:
太陽經的寒邪外傳,血熱,尚未鼻出血,伴隨鼻乾口燥,脈浮,應該先清裡熱,才是真正關鍵。
紫蘇地黃湯:
用生薑、甘草、紫蘇、杏仁,配合丹皮、芍藥、生地黃、防風、大棗,既能發表散寒,又能清內熱,未發生鼻出血時就可以用藥預防。
蘇桂姜辛證:
寒疫仍然在太陽,外邪未解辨宜詳,內停水飲須何法,表裡兼攻是妙方。
蘇桂姜辛湯
桂枝蘇葉合乾薑,補氣和營草芍良,夏味細辛能降逆,表寒里水有專方。
白虎加元麥湯
(方見溫疫,病證治法與溫疫同),人參白虎加元麥湯(同上)
〔陽明經〕
紫蘇葛根升麻湯
(證附),病入陽明泄利加,方傳蘇葛共升麻,再增白芍兼甘草,內外全醫效可誇。
白話文:
寒邪還在表層,外邪未消,要仔細辨證。體內積存水飲,該用什麼方法呢?表裡兼治才是妙方。
蘇桂姜辛湯
桂枝和蘇葉配上乾薑,補氣和血,草芍藥也很好,夏枯草的辛味能降逆,專治表寒里水。
白虎加元麥湯
(此方治溫疫,病證治法與溫疫相同),人參白虎加元麥湯(同上)。
陽明經
紫蘇葛根升麻湯
(證附)疾病進入陽明,泄瀉加重,方傳用蘇葉、葛根和升麻,再加入白芍和甘草,內外兼治,療效可誇。
蘇葉葛根半夏湯
(證附),陽明嘔吐食無存,蘇葉煎湯並葛根,芍夏生薑甘草入,立方神效妙難言。
調胃承氣加麥冬元參湯
(三方俱見溫疫證治同)
小承氣加麥冬元參湯
大承氣加麥冬元參湯
〔少陽經〕
小柴胡湯
(方見傷寒,證治與溫疫同)
黃芩湯
(證附),少陽泄瀉病初成,胸脅旋驚痞滿生,棗芍芩甘方可用,專除熱利法彌精。
白話文:
陽明經嘔吐,吃下去的食物全吐出來,可以用蘇葉和葛根煎湯,再加入芍藥、半夏、生薑和甘草,藥效很快,效果神奇難以形容。溫疫的治療方法,三種方劑都相似,分別是調胃承氣加麥冬元參湯、小承氣加麥冬元參湯和大承氣加麥冬元參湯。
少陽經的溫疫,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這個方子在傷寒論中也有記載,治療方法和溫疫相似。少陽經的泄瀉,剛開始發病時,胸脅疼痛,旋轉驚悸,腹部脹滿,可以用大棗、芍藥、黃芩和甘草組成的方劑,專門清熱利濕,效果更精妙。
黃芩半夏生薑湯
(證附),少陽嘔吐力難支,胸脅仍然痞滿時,須用黃芩兼芍藥,姜甘棗夏喜同施。
大柴胡證
(方見傷寒),少陽寒疫未能痊,邪氣已將胃腑傳,表裡病形均屬實,兼攻兼散法宜全。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附),少陽將入太陰宮,泄利仍兼痞滿攻,姜牡芩蔞惟治里,桂柴解表草和中。
柴胡桂姜半夏湯
(證附),太陰將入吐難休,胸脅仍然痞滿留,姜用生干兼桂牡,柴芩夏草合栝蔞。
白話文:
少陽病症,若出現嘔吐不止,胸脅仍然感到悶脹,可用黃芩、芍藥、生薑、甘草、半夏一起治療。
若少陽寒邪未除,邪氣已經侵犯胃腑,表裡皆實,則需同時攻邪散寒,可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療。
若少陽病症轉入太陰,出現腹瀉並且胸脅悶脹,則可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其中以生薑、牡蛎、黃芩、半夏治療裡症,以桂枝、柴胡解表和中。
若太陰病症出現嘔吐不止,胸脅仍然悶脹,則可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其中以生薑、乾薑、桂枝、牡蛎治療裡症,以柴胡、黃芩、半夏、栝蔞解表和中。
〔太陰經〕
苓參厚朴湯
(證附),寒疫傳經入太陰,須知腹滿病彌深,法宜厚朴兼甘草,更用姜苓半夏參。
苓參椒附湯
(證附),寒疫旋驚入太陰,腹中每覺痛難禁,苓甘粳米全宜用,附子川椒芍並參。
苓參半夏湯
(證附),太陰嘔吐用何方,不外苓參半夏湯,甘草和中宜併入,驅寒降逆賴生薑。
茯苓四逆加石脂湯
(證附),甘草參苓並石脂,乾薑附子喜兼施,太陰泄利原能治,補助真陽效更奇。
白話文:
太陰經 方劑說明
苓參厚朴湯
(證附) 當寒邪入侵經絡,傳入太陰,需知腹脹滿的病症十分嚴重。治療方法應當以厚朴配甘草,再加上生薑、茯苓、半夏、人參。
苓參椒附湯
(證附) 寒邪迅速侵襲,驚入太陰,患者常常感覺腹部疼痛難忍。治療宜用茯苓、甘草、粳米,並加入附子、川椒、芍藥、人參。
苓參半夏湯
(證附) 太陰經出現嘔吐,應當使用何種方劑?除了苓參半夏湯之外,別無他法。甘草調和脾胃,宜加入其中,驅寒降逆則需依靠生薑。
茯苓四逆加石脂湯
(證附) 以甘草、人參、茯苓、石脂為主,並輔以乾薑、附子,可治療太陰經泄瀉,補充真陽之氣,效果更為神奇。
〔少陰經〕
茯苓四逆加半夏湯
(證附),少陰吐泄厥兼生,姜附回陽要並行,半夏降沖苓去濕,參甘益氣補脾精。
〔厥陰經〕
茯苓參甘姜附歸脂湯
(證附),厥陰厥利病危時,姜附回陽助桂枝,參草補中歸養血,斂腸扶胃用苓脂。
參甘歸芍麥冬栝蔞湯
(證附),厥陰消渴熱生時,歸芍滋陰喜並施,蔞麥清邪功甚速,參甘助氣效偏奇。
白話文:
少陰經脈出現吐瀉昏厥症狀,需要用茯苓四逆加半夏湯治療。薑附能回陽,半夏降逆,茯苓利濕,人參甘草益氣補脾。
厥陰經脈出現昏厥及腹瀉危重症狀,需要用茯苓參甘姜附歸脂湯治療。薑附回陽,桂枝助陽,人參、甘草補中,當歸滋養血液,茯苓和脂麻斂腸扶胃。
厥陰經脈出現消渴症狀,並且伴有內熱,需要用參甘歸芍麥冬栝蔞湯治療。當歸和芍藥滋陰,栝蔞和麥冬清熱解邪,人參和甘草補氣。
2. 斑疹
〔斑疹提綱〕,溫斑溫疹病非輕,外感風邪內熱生,衛氣不開營血鬱,法宜表裡要兼清。
〔溫斑提綱〕,溫斑始自項中生,漸至周身片片成,色似丹砂光潤透,細看更有白痧呈。
加味清毒化斑湯
(證附),溫斑色紫用何醫,青葉銀花草地施,知母石膏粳米入,翹荷犀角合丹皮。
養陰復液湯
(證附),熱如漸退大傷陰,參用元沙火氣沉,甘草和中真入妙,貝冬地芍可清金。
白話文:
溫斑提綱
溫斑溫疹病非輕,外感風邪內熱生,衛氣不開營血鬱,法宜表裡要兼清。
溫斑溫疹這種病並非輕微,是由於外感風寒,內生熱邪所致,導致衛氣閉塞,營血鬱滯,治療方法應當兼顧表裡,清熱解毒。
溫斑始自項中生,漸至周身片片成,色似丹砂光潤透,細看更有白痧呈。
溫斑最初從頸項部位開始出現,逐漸蔓延至全身,形成一片一片的疹子,顏色像朱砂一樣鮮紅潤澤,仔細觀察還可以看見白色的痧點。
(證附),溫斑色紫用何醫,青葉銀花草地施,知母石膏粳米入,翹荷犀角合丹皮。
如果溫斑的顏色呈現紫色,應該如何治療呢?可以使用青葉銀花、草地等清熱解毒的藥物,並加入知母、石膏、粳米,以及翹荷、犀角、丹皮等清熱涼血的藥材。
(證附),熱如漸退大傷陰,參用元沙火氣沉,甘草和中真入妙,貝冬地芍可清金。
如果熱邪漸退,導致陰液受損,可以加入元參、沙參等滋陰潤燥的藥材,並用甘草和中,貝母、冬瓜皮、地黃、芍藥等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的藥物,以清熱解毒、滋陰潤燥。
〔溫疹提綱〕,溫疹多因毒火炎,發從頭面得先瞻,色紅點點皆高起,顆粒分明各有尖。
防風松肌敗毒湯
(證附),溫疹初生治有方,翹荷芍藥合丹防,杏甘桔梗冬桑葉,表裡雙清法最良。
荊防透疹湯
(證附),痧疹如宜溫散時,防風芥穗杏仁施,當歸芍草芎藭用,內外宣通立法奇。
清營解毒證
白話文:
溫疹提綱
溫疹大多是由於毒火熾盛引起,發病初期從頭面開始,可先觀察。疹子顏色紅潤,點點突出,顆粒分明,每個疹子都有尖端。
防風松肌敗毒湯
(附註)溫疹初發時,治療有方。翹荷、芍藥配合丹皮、防風,杏仁、甘草、桔梗、桑葉,表裡雙清,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荊防透疹湯
(附註)痧疹宜用溫散法治療,使用防風、芥穗、杏仁,配合當歸、芍藥、草芎藭,內外宣通,立法奇巧。
清營解毒證
(附註)清營解毒證的症狀未提及,可能是指溫疹治療後的恢復階段,需清熱解毒,以助恢復。
溫證周身疹忽生,紫紅成片病非輕,鼻扇氣促兼狂亂,壯熱思涼總要清。
清營解毒湯
薄荷發表助桑防,芍地丹翹治里良,再用銀花兼竹葉,元參桔梗合羚羊。
消毒散
(證附),斑疹回時毒未消,脖腮腫痛熱偏饒,銀花白芷天花粉,甘桔荷蠶共貝翹。
白話文:
身上突然長出許多紅疹,紫紅色一片,病情不輕,鼻扇氣促,神志不清,發高燒,想要涼快,必須清熱解毒。
清營解毒湯:薄荷發表散風,桑葉清肺,白芍養血,生地清熱涼血,丹皮清熱涼血解毒,山梔子清熱瀉火,再加入金銀花清熱解毒,竹葉清熱除煩,元參清熱滋陰,桔梗宣肺利咽,羚羊角清熱解毒,鎮驚安神。
消毒散:斑疹退去,但毒氣未消,脖子和腮幫子腫痛,熱毒偏盛,用金銀花清熱解毒,白芷通鼻竅,天花粉清熱生津,甘草調和藥性,桔梗宣肺利咽,荷葉清熱解暑,蠶沙清熱利濕,貝母清熱化痰,山梔子清熱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