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29)

回本書目錄

雜證要法 (29)

1. 濕證

〔濕證提綱〕,一身久被濕邪傷,偶感風寒痛莫當,表裡病成何法治,宜開汗孔利膀胱。

茵陳五苓散

(證附),證屬濕寒辨要真,日晡煩痛豈無因,二苓朮澤還兼桂,加入茵陳效更神。

桂枝附子湯

(證附),風濕傷身轉側難,浮虛澀脈細參觀,補宜草棗攻宜桂,附子生薑並去寒。

去桂枝加白朮湯

(證附),小便能通大便堅,方中去桂不同前,棗甘姜附仍宜用,白朮加來祛濕專。

甘草附子證

骨節煩疼風濕摶,近之愈痛屈伸難,便癃氣短身微腫,汗出惡風總不安。

甘草附子湯

桂枝達表善除風,附子驅寒大有功,術可補脾惟去濕,草能緩急更和中。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證附),遍體煩疼發熱時,日晡益劇力難支,病根原屬風兼濕,薏杏麻甘卻可醫。

三仁證

濕溫頭痛惡寒侵,午後周身熱不禁,舌白體疼兼口渴,浮虛脈象細推尋。

三仁湯

證屬濕溫辨要真,清邪利水法宜遵,竹桑滑夏白通草,杏蔻還兼苡薏仁。

元滑苓甘散

(證附),濕邪入肺未曾知,積久旋生上熱時,治用苓甘兼滑石,元明粉入更相宜。

苓甘梔子茵陳湯

(證附),腹滿兼逢便澀時,郁生下熱用何醫,苓甘梔子茵陳妙,去濕清邪治最宜。

白話文:

【濕證】

若一個人長期受到濕邪的侵害,偶爾再受風寒,身體的疼痛會更加難以忍受。當內外皆病,該如何治療呢?我們應當打開汗孔讓汗液自然排出,同時利尿膀胱,促進濕氣的排除。

茵陳五苓散

在濕寒的病症中,如果一天之中特定時段感到煩躁與疼痛,這必有其原因。使用豬苓、茯苓、白朮、澤瀉以及肉桂,再加上茵陳,效果會更加顯著。

桂枝附子湯

風濕導致身體活動困難,通過觀察脈象的浮虛和滯澀,可以判斷病情。治療上,使用甘草和大棗來補充體力,使用桂枝來攻病,加上附子和生薑,共同抵抗寒冷。

去桂枝加白朮湯

若小便順暢而大便卻堅硬,這個方子要去掉桂枝,和其他的方子不同。仍然使用甘草、大棗、生薑和附子,再加入白朮,專門去除濕氣。

甘草附子證

骨節煩疼,風濕嚴重,靠近時會感覺更痛,且難以屈伸。小便不暢、氣短、身體微腫,出汗怕風,總體來說,身體狀況不佳。

甘草附子湯

桂枝可以達到皮膚表面,驅除風邪,附子則可以驅除寒冷,白朮可以補脾,專門去除濕氣,甘草則可以緩解緊張,調和中焦。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全身疼痛,發燒,尤其是傍晚時分,病情會加重,這是風濕合併的症狀,使用薏苡仁、杏仁、麻黃和甘草可以治療。

三仁證

濕溫導致頭痛,惡寒,下午時全身熱得無法忍受,舌苔白色,身體疼痛,口渴,脈象浮虛,需細心觀察。

三仁湯

在濕溫的病症中,我們應當清熱利水,使用竹葉、桑葉、滑石、半夏、白通草,再配上杏仁、豆蔻和薏苡仁。

元滑苓甘散

濕邪進入肺部,長時間積累,會產生上火的現象。治療時,可以使用茯苓、甘草和滑石,再加入元明粉。

苓甘梔子茵陳湯

腹脹且排便困難,是下焦的熱氣所導致,使用茯苓、甘草、梔子和茵陳,可以有效去濕和清熱。

2. 燥證

〔燥證提綱〕,風生燥熱病多端,火爍真陰最不安,咳喘因傷秋氣得,各方治法要參觀。

桑杏湯

(證附),燥傷肺氣病初成,右脈旋驚數大呈,桑杏沙參兼豉貝,梔梨皮入熱全清。

桑菊飲

(證附),咳嗽如因燥氣傷,治宜荷杏菊翹桑,葦根桔梗兼甘草,內熱驅除是妙方。

沙參麥冬湯

(證附),咳嗽原因燥熱侵,治宜桑葉合沙參,麥甘扁豆天花粉,玉竹能滋肺胃陰。

翹荷湯

(證附),燥能化火力難支,清竅旋驚不利時,宜用翹甘兼桔梗,薄荷綠豆黑梔皮。

清燥救肺湯

(證附),肺病適當喘嘔時,更兼氣鬱用何醫,參膠桑杏枇杷葉,膏麥麻仁甘草施。

白話文:

【燥證】

燥熱由風引起,導致的疾病變化多端,尤其是對身體的陰液損耗最為嚴重,咳嗽和呼吸困難常是由秋季的乾燥空氣所引起,對於各種治療方法,我們都應該有所瞭解並參考。

【桑杏湯】

當燥邪侵害肺氣,疾病剛開始形成,會在右手的脈搏上呈現出快速且大的脈象,使用桑葉、杏仁、沙參、豆豉、貝母,加上梔子、梨皮,能全面清除熱症。

【桑菊飲】

若是因為燥氣傷害而引起的咳嗽,可以使用荷葉、杏仁、菊花、連翹和桑葉,再配以葦根、桔梗和甘草,這是驅除內熱的良方。

【沙參麥冬湯】

咳嗽是由燥熱入侵所致,治療上應使用桑葉和沙參,加上麥門冬、扁豆、天花粉和玉竹,這些藥材能滋潤肺胃的陰液。

【翹荷湯】

燥氣轉化為火勢,力量強大難以控制,清潔孔竅時會感到不適,此時可使用連翹、甘草、桔梗,加上薄荷、綠豆和黑梔皮來調理。

【清燥救肺湯】

當肺部疾病伴隨喘息、嘔吐,甚至有氣鬱的情況,該如何治療?使用人參、阿膠、桑葉、杏仁、枇杷葉,以及麥門冬、火麻仁和甘草,能有效緩解症狀。

3. 溫疫

〔溫疫提綱〕,天時不正疫旋生,邪氣傷人溫病成,傳遍六經終是熱,外宜涼解內宜清。

〔太陽經〕

防風湯

(證附,方見溫證即防風解溫湯),溫疫初經入太陽,熱多頭痛項偏強,防風湯用原能治,表裡雙清是妙方。

白虎加元麥湯

(證附),太陽經罷辨分明,煩熱居然燥渴生,粳母膏甘元麥用,腹中鬱火霎時清。

人參白虎加元麥湯

(證附,人參白虎湯見溫證),溫疫太陽經罷時,氣虛煩渴用何醫,人參白虎煎湯妙,元麥加來取效奇。

〔陽明經〕

葛根湯

(證附),陽明病自太陽傳,目痛鼻乾熱不眠,湯用葛根真入妙,元參姜草石膏全。

葛根芍藥湯

(證附),病兼泄利入陽明,膏芍元參瘀熱清,提散葛根為妙品,再兼甘草補脾精。

葛根半夏湯

(證附),病入陽明嘔吐生,元膏葛芍熱全清,夏姜降逆甘培土,表裡兼醫立法精。

三承氣加芍藥地黃證

便秘腹疼脈象沉,病傳胃腑熱難禁,攻邪宜用三承氣,芍地加來可益陰。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攻堅蕩穢用硝黃,甘草和中佐更良,芍地滋陰加入妙,驅除邪熱氣無傷。

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大黃蕩熱效神奇,枳樸攻堅輔佐宜,芍地再加真妙品,便堅微結總能醫。

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方見溫證)

〔少陽經〕

小柴胡去人參加芍藥栝蔞根證

溫疫傳經入少陽,咽乾口苦渴思漿,耳聾目眩兼胸痛,寒熱往來辨要詳。

小柴胡去人參加芍藥栝蔞根湯

柴胡解表拒邪侵,泄熱通經姜合芩,補用棗甘攻用夏,再加蔞芍助真陰。

大柴胡加元參地黃證

嘔兼吐逆病堪虞,心下痞生未可驅,表裡實邪終未解,雙清須用大柴胡。

大柴胡加元參地黃湯

芍夏柴芩合枳黃,和中大棗共生薑,再加元地將陰助,表裡兼攻是妙方。

〔太陰經〕

防風地黃湯

(證附),疫入太陰病發時,嗌乾腹滿治休遲,防風生地丹皮用,棗芍姜甘喜共施。

〔少陰經〕

防風天冬湯

(證附),疫入少陰溫病成,舌乾口燥總非輕,姜防丹草兼花粉,元地天冬熱並清。

〔厥陰經〕

防風當歸湯

(證附),厥陰煩滿發斑時,清散兼施病可醫,丹地姜防歸芍用,和中甘草更相宜。

〔溫疫水停〕

豬苓湯

(證附,方見傷寒),水停胃腑不消融,腹脅旋驚脹滿攻,便閉心煩兼口渴,豬苓湯用有奇功。

〔溫疫頭腫〕

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芩連證

咽喉疼痛力難勝,面赤耳聾內熱蒸,頰腫更兼前後腫,大頭瘟證世人稱。

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芩連方

芥穗連翹共板藍,牛蒡馬勃合殭蠶,薄荷須並銀花入,再用元參與桔甘。

白話文:

【溫疫】

【溫疫總綱】:當季節交替、天氣異常時,易爆發瘟疫,邪氣侵害人體導致溫病。疾病會隨著六經的傳遞,但終究表現出發熱的症狀,治療上應以清涼解表、清熱為主。

【太陽經】

【防風湯】:溫疫初期進入太陽經,會出現頭痛、頸部僵硬等症狀。防風湯可以有效治療,它能同時清除體內外的熱邪。

【白虎加元麥湯】:在太陽經症狀明顯時,會感到煩躁、口渴。使用粳母膏、甘草、元麥,可以迅速清除腹部的鬱熱。

【人參白虎加元麥湯】:溫疫進入太陽經後,如果感到氣虛、口渴,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加入元麥,效果更佳。

【陽明經】

【葛根湯】:陽明病由太陽經傳來,會有眼痛、鼻乾、失眠的症狀,使用葛根湯,加入元參、生薑、甘草、石膏,能有效治療。

【葛根芍藥湯】:若併有腹瀉的症狀,可用葛根芍藥湯,加入元參、生薑,有助於清除熱毒。

【葛根半夏湯】:若出現嘔吐,可使用葛根半夏湯,加入元膏、芍藥,再配以生薑、甘草,能有效治療。

【三承氣加芍藥地黃證】:如果出現便祕、腹痛,可用三承氣湯,加入芍藥、地黃,有助於滋養陰液。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使用芒硝、大黃,配合甘草,再加入芍藥、地黃,能有效清除熱邪,且不損氣血。

【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使用大黃,配合枳實、厚朴,再加入芍藥、地黃,能有效治療便結。

【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方子在溫證)

【少陽經】

【小柴胡去人參加芍藥栝蔞根證】:溫疫進入少陽經,會有咽乾、口苦、口渴、耳鳴、視物模糊、胸痛等症狀,需詳細診斷。

【小柴胡去人參加芍藥栝蔞根湯】:使用柴胡解表,防止邪氣入侵,並用黃芩、生薑清熱通經,再加入棗、甘草、栝蔞、芍藥,有助於滋養陰液。

【大柴胡加元參地黃證】:嘔吐嚴重,心下痞滿,需使用大柴胡湯,清除表裡實邪。

【大柴胡加元參地黃湯】:使用芍藥、半夏、柴胡、黃芩、枳實、大黃,配合棗、生薑,再加入元參、地黃,能有效治療。

【太陰經】

【防風地黃湯】:溫疫進入太陰經,會有咽乾、腹脹的症狀,需及時治療。使用防風、生地、牡丹皮、棗、芍藥、生薑、甘草。

【少陰經】

【防風天冬湯】:溫疫進入少陰經,會有舌乾、口燥的症狀,使用防風、天門冬、牡丹皮、生薑、甘草、花粉、元參、地黃,能有效治療。

【厥陰經】

【防風當歸湯】:厥陰經煩滿、發斑時,使用防風、當歸、牡丹皮、地黃、生薑、芍藥、甘草,能有效治療。

【溫疫水停】

【豬苓湯】:胃腑水液停留,使用豬苓湯,有助於消腫解渴。

【溫疫頭腫】

【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芩連證】:咽喉疼痛、面部紅腫、耳鳴、頰部腫脹,這是大頭瘟的症狀。

【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芩連方】:使用芥穗、連翹、板藍根、牛蒡子、馬勃、僵蠶、薄荷、銀花、元參、桔梗、甘草,能有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