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雜病證方歌括 (1)

回本書目錄

雜病證方歌括 (1)

1. 自序

余少年只讀儒書,而不嫺醫術。適值家慈遘疾,纏綿數年之久,省內名醫,延診殆遍,病終未除。後延一醫,用猛藥攻之,病益劇,岌岌乎危矣。余因思為子而不知醫,一旦遇親有疾,致遭庸醫毒手,倘因此長逝,其抱恨為何如也?從此遂毅然有志學醫,但未經名家指示,只購行常數種醫書讀之,涉獵十年,雖稍知大概,終未得此道之指歸也。

及三十七歲,報捷南宮,後入部當差,公餘之暇,即赴書市購買醫書,先得《徐氏八種》,《陳修園十六種》,繼得高士宗《醫學真傳》,張隱菴《侶山堂類辨》,後得《黃氏八種》,見諸公著作皆遠宗軒岐,近法促景,始知《內經》、《傷寒》、《金匱》各書,乃萬世醫學之祖也。得此書後,又研究二十年之久,朝夕揣摩,頗有心得。

因博採各書之純粹者,合輯為一編,名之曰《醫學摘粹》,蓋謂美善兼臻,即可措施各當也。書成後,即出守涼州,在甘淹留十六年,而醫書並未釋手。及民國改元,余即由西寧大臣,解組旋里。同鄉勸余行道以濟時,余即欣然首肯。惟市醫見余所出之方,群笑而非之,謂執古方不能治今病也。

余聞之,謂古方不能治病,想時方乃能治病耶?因詢病人,有經市醫診治者,即索原方閱之,見有治氣之方,即將攻氣藥全用之,見有治血之方,即將攻血藥全用之,推之無論治何病,每擬一方,必用藥十六味,或二十味,雜藥濫投,並不講方法矣。

尤可怪者,治傷寒不知通經解表,而先施攻下之方:治溫病不知泄衛滋營,而專用苦寒之藥;治虛勞只講滋陰,治中風惟知溫補,立方種種支離,所以治病不效,而病家始來求治於余也。乃此輩不知已之趨時而誤,反謂人之泥古而迂,豈非甘入迷途而不知自返者哉!余見醫道謬妄如此,眼底殺運宏開,生靈遭劫,餘年已七十有七矣。

及是時而不思設法以救之,更待何人?遂邀同志,將傷寒、雜病各證、各方俱編成歌括,以便後學披吟。倘有心求道者,幼而學之,壯而行之,未始不可以挽回氣數也,爰為記。

民國五年五月二十日,瀋水慶恕云閣氏自識

2. 感寒

〔感寒提綱〕四時俱有感風寒,浮緊原從脈象看,無汗頭疼身發熱,如兼咳嗽更難安。

桑防湯

(證附),外感風寒治有方,姜甘芍杏與桑防,再兼桔梗通經絡,發熱頭疼用此良。

3. 傷風

〔傷風提綱〕中虛外感兩相投,肺被邪傷清涕流,嚏噴發時頭眩暈,再覘脈象緩兼浮。

紫蘇姜苓湯

(證附),鼻流清涕是傷風,蘇杏姜甘治有功,橘夏苓砂須並用,外寒內濕可交攻。

4. 溫證

〔溫證提綱〕冬不藏精溫病成,發時表裡熱兼生,雙清妙法終當用,外解風邪內泄營。

防風解溫湯

(證附),太陽發熱渴思漿,頭痛心煩腰脊強,治法宜將翹杏用,芍甘丹桔與桑防。

葛根解溫湯

(證附),陽明經內病多端,目痛鼻乾臥不安,口渴胸煩何藥治,元參甘芍葛翹丹。(熱加石膏嘔加半夏

柴胡加減方

(證附),經入少陽病漸深,耳聾胸脅痛難禁,咽乾口苦還兼渴,柴芍丹翹夏草芩。(熱加元參)

防風生地湯

(證附),太陰經證要詳參,口渴身中熱不堪,腹滿嗌乾何藥治,丹防芍地合桑甘。

防風天冬

(證附),渴兼身熱不能安,口燥旋驚舌更干,經入少陰當速治,桑防冬草地元丹。

防風當歸湯

(證附),發熱旋驚作渴時,滿煩囊縮治休遲,桑防芍地丹歸草,經入厥陰用此醫。

桑甘杏桔湯

(證附),熱微但咳不安康,宜用桑甘杏桔湯,紫菀麥苓兼半夏,爭傳治嗽有專長。

人參白虎湯

(證附),經入陽明病象殊,旋驚肺熱與津枯,姜甘粳母參膏用,發表清邪效可圖。

大承氣加味湯

(證附),邪傳胃腑燥難禁,熱結下焦病益深,積朴硝黃攻法妙,再加芍地並滋陰。

5. 暑證

〔暑證提綱〕暑傷元氣正虛時,一感風邪熱不支,表裡鬱蒸神頓憊,散清兩法要兼施。

防翹桑杏湯

(證附),病緣表實氣先傷,舌白汗無渴飲漿,宜用銀花翹竹杏,豉甘滑桔合桑防。

桑防地芍湯

(證附),表實邪傷血分時,舌紅口渴水頻思,桑防竹草兼翹桔,加入丹皮芍地宜。

人參白虎湯

(證附),浮大而芤脈象彰,表虛氣被暑邪傷,口中燥渴兼多汗,粳母參膏甘草良。

加減生脈散

(證附),表虛暑熱血中侵,舌赤汗多渴不禁,須用丹皮兼五味,麥冬生地合沙參

小陷胸加枳實湯

(證附),脈呈洪滑入陽明,面赤頭兼眩暈生,水結在胸痰飲作,連蔞枳夏此方精。

小承氣湯

(證附),經入陽明病象彰,咽乾口燥熱邪傷,胃腸結實宜攻候,枳樸大黃是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