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1)
雜證要法 (1)
1. 喉風(後咽喉門宜與此參看)
喉風一證,內有鬱熱,而外受風寒也。此證傷寒有之,溫病亦有之。如傷寒證咽喉腫痛,發熱微惡寒,或微嘔者,以柴胡桂枝湯去人參主之。如傷寒少陰咽痛,以甘桔湯主之。如溫證咽喉腫痛,口燥心煩,內陰虧而火熾者,以防風湯主之。如無外證,僅喉內生瘡腫疼者,以甘草桔梗射干湯主之。如脖項或頤下紅腫作痛者,以辛烏散洗之,敷之。
柴胡桂枝湯
柴胡(三錢),黃芩(一錢),半夏(三錢),甘草(二錢生),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水煎大半杯,溫服。
甘桔湯
甘草(四錢生),桔梗(二錢),水二杯,煎一杯,溫服。
防風湯
冬桑葉(三錢),連翹(二錢),防風(二錢),竹葉(一錢),杏仁(三錢),芍藥(二錢),丹皮(二錢),桔梗(二錢),甘草(二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甘草、桔梗、射干湯
方見咽喉。
養陰清肺湯
生地(四錢),麥冬(三錢),白芍(三錢),薄荷(二錢),元參(三錢),丹皮(三錢),貝母(二錢),甘草(二錢),火盛者,宜用此方。
辛烏散
赤芍梢(五錢),草烏(五錢),桔梗(二錢半),芥穗(三錢半),甘草(二錢半),柴胡(一錢半),赤小豆(三錢),連翹(二錢半),細辛(二錢半),紫荊皮(五錢),皂角(二錢),生地(二錢半),上共研為細末,凡頸項及口外紅腫,即以此藥合水敷之。並可以此藥加荊芥一兩作為湯劑,用砂鍋煎水,頻頻洗之。
或用手巾沾水燙之,洗後再敷面藥。
白話文:
【喉風】這一種症狀,是體內有鬱積的熱氣,同時外部又受到風寒的影響。這種情況在感冒和溫病中都可能會出現。
如果因為感冒導致咽喉腫痛,伴隨發燒和輕微畏寒,或是有輕微噁心的症狀,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但需去掉人參。
如果感冒導致的少陰部咽喉疼痛,可以用甘草桔梗湯來治療。
如果是溫病導致咽喉腫痛,口乾舌燥且心情煩躁,體內陰虛火旺的情況,可用防風湯來治療。
如果沒有其他外部症狀,只是喉嚨內部長瘡腫痛,則可用甘草桔梗射干湯來治療。
如果頸部或下巴紅腫疼痛,可用辛烏散用水調和後洗敷。
柴胡桂枝湯配方
柴胡(9g)、黃芩(3g)、半夏(9g)、甘草(6g)、桂枝(9g)、芍藥(9g)、生薑(9g)、大棗(2個),用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甘草桔梗湯配方
甘草(12g)、桔梗(6g),用水兩杯,煎至一杯,溫服。
防風湯配方
冬桑葉(9g)、連翹(6g)、防風(6g)、竹葉(3g)、杏仁(9g)、芍藥(6g)、丹皮(6g)、桔梗(6g)、甘草(6g),用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甘草、桔梗、射干湯配方
請參考咽喉門的配方。
養陰清肺湯配方
生地(12g)、麥冬(9g)、白芍(9g)、薄荷(6g)、元參(9g)、丹皮(9g)、貝母(6g)、甘草(6g),若火氣旺盛,適合使用此方。
辛烏散配方
赤芍梢(15g)、草烏(15g)、桔梗(7.5g)、芥穗(10.5g)、甘草(7.5g)、柴胡(4.5g)、赤小豆(9g)、連翹(7.5g)、細辛(7.5g)、紫荊皮(15g)、皁角(6g)、生地(7.5g)。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若頸部和口腔外部紅腫,可將藥粉與水混合後敷用。也可將此藥粉加入一兩荊芥,用砂鍋煎水後頻繁洗滌患處。或者用熱毛巾蘸水熱敷,洗滌後再次敷上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