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1)
傷寒十六證類方 (1)
1. 雜證要法
2. 自敘
醫之為道,精矣微矣。臟腑生成之象,經絡起止之原,六氣循環之理,五行生剋之機,必須一一講求明白,始可以論證出方。學問有體,而後有用,豈可區區專重夫末節哉,然臟腑、經絡、六氣、五行之說,《內經》、《難經》、《傷寒》、《金匱》諸書言之詳矣。而後世名醫,闡發《經》旨,亦不留余蘊,一經披覽,即可識其指歸。
惟論證出方,自金元以來,諸醫議論紛歧,各逞臆見,致令後之業醫者,分門別戶,莫得真傳,有心人所為感慨系之也!餘留心醫學,三十餘年。檢閱方書,數十餘部。除《傷寒》、《金匱》而外,求其與《內經》之旨相合者,頗少。惟我朝名醫輩出,如喻嘉言、徐靈胎、高士宗、張隱菴、陳修園、黃元御諸公,皆遠宗歧黃,近法仲景,其著作洵遠邁前賢矣。六子所論臟腑經絡,六氣五行之理,均足發揮《內經》諸書。
惟徐靈胎之《醫學源流論》,尤爽快警闢。黃元御之《天人解》、《六氣解》,尤顯亮透澈,更有發前人所未發處。至論證出方,喻、徐二公,立論雖極力尊古,而所取時方,仍有駁雜不純之處。高、張二公,有論無方。惟陳、黃兩家,其論證出方,俱精簡可取,其大旨悉本於聖經,真醫學入門之正路也。
余公餘之暇,採二子之精純者,合纂為一編。其有二子所未備者,僅採各名醫之說以補之。倘業醫者,執是編而熟讀玩味,庶免歧路亡羊之嘆也夫!
光緒二十一年歲在乙未二月朔日云閣氏自敘
白話文:
[自序]
醫學這條道路,精深微妙。對於人體臟腑的形成和樣貌,經絡的起始終點,六氣的運行規律,五行之間的生剋關係,都必須一一深入研究清楚,才能開始對病症進行診斷並開出藥方。學問有其根本,然後纔有應用,怎麼能只注重細枝末節呢?然而,關於臟腑、經絡、六氣、五行的理論,《內經》、《難經》、《傷寒》、《金匱》等書籍已有詳細記載。後世名醫進一步闡述這些經典的要旨,也沒有保留,一旦閱讀,就能理解他們的核心思想。
唯有從論證到開方的過程,自金元以來,眾多醫生的觀點分歧,各自依憑自己的想法,導致後來從事醫學的人,各自為政,難以得到真正的傳承,這讓有心人感到深深遺憾!我關注醫學已超過三十年。閱讀了數十部醫方書籍。除了《傷寒》、《金匱》之外,想找一本與《內經》主旨相符的書,卻寥寥無幾。只有我朝代出現的名醫,如喻嘉言、徐靈胎、高士宗、張隱菴、陳修園、黃元御等人,他們遠宗岐伯和黃帝,近法張仲景,他們的作品確實超越了前人。六位名醫對於臟腑經絡,六氣五行的理論,都能充分闡釋《內經》等書的要旨。
其中,徐靈胎的《醫學源流論》尤其直截了當且深刻。黃元御的《天人解》、《六氣解》,尤其清晰透徹,還有許多前人未曾提及的新見解。至於從論證到開方的過程,喻、徐兩位先生,雖然竭力尊崇古訓,但他們選用的現代藥方,仍存在混雜不純的問題。高、張兩位先生,有理論無藥方。只有陳、黃兩位先生,他們的論證和開方,都非常精確簡潔,其核心理唸完全遵循聖經,這纔是進入醫學領域的正確道路。
我在閒暇之餘,選取了這兩位先生最精粹的部分,合編成一部作品。對於他們未能涵蓋的部分,我僅選擇其他名醫的觀點來補充。如果從事醫學的人,手捧此書深入研讀品味,或許可以避免迷失方向的嘆息吧!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年二月初一日,雲閣氏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