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24)
雜證要法 (24)
1. 鼻病
鼻病者,手太陰之不清也。肺竅於鼻,宗氣所由出入而行呼吸者也。必肺降而氣清,其鼻竅乃宣通而不窒。若肺逆不降,則宗氣壅阻,而鼻塞流涕之病作矣。蓋肺主皮毛,如外感風寒,而皮毛竅閉,肺氣不宣,其沖激於鼻竅,則為嚏噴。其熏蒸於鼻竅,則為清涕。久之,涕清者,化為濁則滯塞而膠黏。
再久之,涕白者,化為黃則臭敗而穢惡,久而不愈,色味如膿,則鼻癰之病成矣。如中氣不運,肺金壅滿,即不感風寒,而濁涕時下者,此即鼻淵之謂也。而究其本原,總由土濕胃逆,濁氣填塞於上,肺是以無降路矣。如肺氣鬱升,鼻塞涕多者,以桔梗元參湯主之。如肺熱鼻塞濁涕黏黃者,以五味石膏湯主之。
白話文:
鼻病的病因與治療
鼻子疾病,是手太陰經氣不通暢的表現。 肺氣通於鼻,人體的宗氣(生命之氣)出入鼻竅進行呼吸。只有肺氣下降,氣息通暢,鼻腔才能通暢無阻。
如果肺氣逆而不降,宗氣就會阻塞,導致鼻塞流涕等疾病。 這是因為肺主皮毛,外感風寒會導致毛孔閉塞,肺氣無法宣散,衝擊鼻竅就會打噴嚏,熏蒸鼻竅就會流清水涕。
長時間清水涕,會逐漸轉為濁涕,粘稠阻塞鼻腔。 更久之後,白色鼻涕會變成黃色,產生臭味,變得黏稠惡臭,久治不愈,顏色和氣味像膿,就會形成鼻癰。
如果脾胃虛弱,中氣不運,肺金壅滿,即使沒有外感風寒,也會出現濁涕不斷流出,這就是鼻淵。 這類鼻病的根源在於脾胃虛弱,濕氣重,胃氣上逆,濁氣填塞於上,導致肺氣無法下降。
針對肺氣鬱升,鼻塞流涕的患者,可以服用桔梗元參湯來治療。 如果是肺熱鼻塞,濁涕黏黃的患者,則可以使用五味石膏湯治療。
如鼻孔發熱生瘡者,以黃芩貝母湯主之。如鼻塞聲重語言不清者,以苓澤姜蘇湯主之。
桔梗元參湯
桔梗(三錢),元參(三錢),杏仁(三錢),橘皮(三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
五味石膏湯
五味(一錢),石膏(三錢),杏仁(三錢),半夏(三錢),元參(三錢),茯苓(三錢),桔梗(三錢),生薑(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胃寒,加乾薑。
白話文:
鼻子孔發熱長瘡的,用黃芩貝母湯治療。如果鼻子塞住、聲音沉重、說話不清楚的,用苓澤姜蘇湯治療。
桔梗元參湯:桔梗、元參、杏仁、橘皮、半夏、茯苓、甘草、生薑各三錢,水煎至大半杯,熱服。
五味石膏湯:五味子一錢,石膏三錢,杏仁、半夏、元參、茯苓、桔梗、生薑各三錢,水煎至大半杯,熱服。胃寒者,加乾薑。
黃芩貝母湯
黃芩(二錢),柴胡(三錢),元參(三錢),桔梗(三錢),杏仁(三錢),五味(一錢),貝母(三錢去心),芍藥(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
苓澤姜蘇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生薑(三錢),杏仁(三錢),甘草(二錢),橘皮(三錢),蘇葉(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
白話文:
黃芩、柴胡、元參、桔梗、杏仁、五味子、貝母(去心)、芍藥各取適量,加水煎煮成半杯,趁熱服用。茯苓、澤瀉、生薑、杏仁、甘草、橘皮、蘇葉各取適量,加水煎煮成半杯,趁熱服用。
2. 口病
口病者,足陽明之不降也。脾竅於口,脾與胃同氣,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升濁降,而口唇無病,且口中清和而無味。若己土下陷,戊土上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於是唇口腫疼,諸病作矣。且木鬱而口作酸,火鬱而口作苦,金鬱而口作辛,水鬱而口作咸,土鬱而口作甘,以五臟之鬱而生五味也。土者水火之中氣,水泛於土,則濕生。
火鬱於土,則熱作。濕熱熏蒸,則口氣腐穢而臭惡。蓋脾病則陷,胃病則逆,口唇之病,燥熱者多,濕寒者少。然上熱亦有因於下寒者,清上焦之燥熱,不助下焦之濕寒,則得之矣。如濕熱熏蒸,口氣穢惡者,以甘草黃芩湯主之。如口瘡熱腫者,以貝母元參湯主之。如脾胃濕寒,膽火上炎而生口瘡者,以桂枝姜苓湯主之。
白話文:
嘴巴生病,是足陽明經氣無法下降的緣故。脾臟與嘴巴相通,脾臟與胃臟同屬一個氣機系統,脾臟負責將清氣上升,胃臟負責將濁氣下降,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嘴巴和嘴唇才能保持健康,嘴巴裡也才能清涼爽口,沒有異味。
如果脾土下降陷落,胃土上升逆反,導致肝木無法下降,心火上炎,就會造成嘴唇和嘴巴腫痛,出現各種疾病。此外,肝氣鬱結,嘴巴就會發酸;心火鬱結,嘴巴就會發苦;肺金鬱結,嘴巴就會發辛;腎水鬱結,嘴巴就會發鹹;脾土鬱結,嘴巴就會發甜。這是因為五臟鬱結而產生五種味道。
脾土是水火之間的中氣,水氣過於旺盛,就會產生濕氣。心火鬱結在脾土,就會產生熱氣。濕熱蒸騰,就會造成口氣腐敗、臭氣熏人。總之,脾臟生病就會下降陷落,胃臟生病就會上升逆反,嘴巴和嘴唇的疾病,多半是燥熱所致,濕寒所致的很少。然而,上焦的燥熱也有可能是因為下焦的寒氣引起的,上焦的燥熱不能幫助下焦的濕寒,就會導致疾病。
如果出現濕熱蒸騰、口氣穢惡的情況,可以用甘草黃芩湯治療。如果出現口瘡熱腫的情況,可以用貝母元參湯治療。如果出現脾胃濕寒、膽火上炎導致口瘡的情況,可以用桂枝姜苓湯治療。
甘草黃芩湯
甘草(二錢),黃芩(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石膏(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
貝母元參湯
貝母(三錢),元參(三錢),甘草(二錢),黃芩(二錢),水煎半杯,熱漱徐咽。熱甚加黃連、石膏。
桂枝姜苓湯
芍藥(四錢),桂枝(二錢),乾薑(二錢),茯苓(三錢),甘草(二錢),元參(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甘草二錢,黃芩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石膏三錢,用水煎成大半杯,熱熱喝下。
貝母三錢,元參三錢,甘草二錢,黃芩二錢,用水煎成半杯,熱熱漱口慢慢吞下。如果熱症嚴重,可以再加黃連和石膏。
芍藥四錢,桂枝二錢,乾薑二錢,茯苓三錢,甘草二錢,元參三錢,用水煎成大半杯,溫溫喝下。
3. 舌病
舌者心之官也。心竅於舌,心屬火而性升,其火之不升者,金水有以斂之也。若胃逆而金水不斂,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見於舌,其疼痛熱腫於是作焉,且火鬱則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結也。鬱於土則苔黃,鬱於金則苔白,鬱於水則苔黑,但黃白黑而滑潤者,皆火衰而寒凝也。
黃白黑而焦澀者,皆火盛而燥結也。舌雖通於心,若舌卷不能言,又由於肝鬱而筋脈不舒也。若舌萎而言遲,又由於脾絕而舌脈不榮也。若口燥舌乾而渴,又由於腎脈不貫於舌本也。蓋舌之疼痛熱腫,專責君火之升炎。若滑澀、燥濕、攣縮、弛長諸變,當於各經求之也。如舌瘡疼痛熱腫者,以芩連芍藥湯主之。
白話文:
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心臟的氣息通達於舌頭。心臟屬火,其特性是向上升發,但若金水過於收斂,就會抑制心火的上升。當胃氣逆流,金水無法收斂時,心火便會向上蔓延,並在舌頭上表現出來,導致舌頭疼痛、腫脹、發熱。心火鬱結就會形成舌苔,舌苔是心液淤積的表現。若心火鬱結於土,舌苔就會發黃;鬱結於金,舌苔就會發白;鬱結於水,舌苔就會發黑。但舌苔呈現黃白黑而滑潤,則代表心火衰弱,寒氣凝結。
舌苔呈現黃白黑而焦澀,則代表心火旺盛,燥熱凝結。舌頭雖然與心臟相通,但如果舌頭捲曲,無法說話,則可能是肝氣鬱結,筋脈不舒暢。如果舌頭萎縮,說話遲緩,則可能是脾氣虛弱,舌頭沒有血氣滋養。如果口乾舌燥,口渴,則可能是腎氣不足,腎氣無法通達舌根。總之,舌頭的疼痛、腫脹、發熱等症狀,主要與心火上升有關。而舌苔的滑澀、燥濕、攣縮、弛長等變化,則要根據不同的經絡來判斷。例如,舌頭生瘡,疼痛腫脹,可以使用芩連芍藥湯來治療。
如肝燥舌卷者,以桂枝地黃湯主之。
芩連芍藥湯
黃芩(三錢),黃連(一錢),甘草(二錢),貝母(二錢去心),丹皮(三錢),芍藥(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
桂枝地黃湯
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生地(三錢),阿膠(三錢),當歸(三錢),甘草(二錢),水煎大半杯,溫服。若中風舌強語拙,或雜證舌萎言遲,皆脾腎濕寒,不宜清涼滋潤,勿服此方。
白話文:
如果肝燥舌頭捲曲,可以服用桂枝地黃湯。
芩連芍藥湯的藥方是:黃芩三錢,黃連一錢,甘草二錢,貝母二錢去心,丹皮三錢,芍藥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
桂枝地黃湯的藥方是: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生地三錢,阿膠三錢,當歸三錢,甘草二錢,水煎大半杯,溫服。但如果中風舌頭僵硬說話不利索,或其他症狀伴隨舌頭萎縮說話遲緩,都是脾腎濕寒,不適合清涼滋潤,不要服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