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四診要訣 (5)
四診要訣 (5)
1. 問晝夜起居以辨陰陽氣血
凡病晝則增劇煩熱,而夜安靜者,是陽自旺於陽分,氣病而血不病也。凡病夜則增劇寒厥,而晝安靜者,是陰自旺於陰分,血病而氣不病也。凡病晝則增劇寒厥,而夜安靜者,是陰上乘於陽分之病也。凡病夜則增劇煩熱,而晝安靜者,是陽下陷於陰分之病也。凡病晝夜俱寒厥者,是重陰無陽之病也。
凡病晝夜俱煩熱者,是重陽無陰之病也。凡病晝則寒厥,夜則煩熱,名曰陰陽交錯者,飲食不入,其人之死,終難卻也。
白話文:
凡是病人在白天病情加重,感到煩躁發熱,但夜晚病情相對平穩的,這表示身體的陽氣在陽分(白天)時處於亢盛狀態,顯示氣分有病,但血分尚未受影響。
凡是病人在夜晚病情加重,出現寒冷四肢冰冷的症狀,但白天病情相對平穩的,這表示身體的陰氣在陰分(夜晚)時處於亢盛狀態,顯示血分有病,但氣分尚未受影響。
凡是病人在白天病情加重,出現寒冷四肢冰冷的症狀,但夜晚病情相對平穩的,這表示陰氣過度影響到陽分,是一種陰氣過盛的病症。
凡是病人在夜晚病情加重,感到煩躁發熱,但白天病情相對平穩的,這表示陽氣過度滲入陰分,是一種陽氣過盛的病症。
凡是病人無論白天或夜晚都持續出現寒冷四肢冰冷的症狀,這表示身體嚴重缺乏陽氣,是陰氣過盛,沒有陽氣的病症。
凡是病人無論白天或夜晚都持續感到煩躁發熱的,這表示身體嚴重缺乏陰氣,是陽氣過盛,沒有陰氣的病症。
凡是病人白天出現寒冷四肢冰冷,夜晚則感到煩躁發熱,這種被稱為陰陽交錯的情況,會導致無法正常進食,這種情況下的病人,其死亡風險將大大增加,難以挽回。
2. 問飲食以辨寒熱虛實
凡食多氣盛,此其常也。若食多氣少,非胃病火化,即新愈之後,貪食而穀氣未足也。凡食少氣少,此其常也。若食少氣多,則必是胃病不食,肺病氣逆,兩經之愆也。喜冷者,中必有熱;喜熱者,中必有寒;虛熱則飲冷少,實熱則飲冷多,虛寒則飲熱少,實寒則飲熱多,是寒熱虛實,辨在多少之間也。如傷食不思食。
若雜證思食,為有胃氣則生,絕食為無胃氣則死。
白話文:
[通過飲食來判斷身體的寒熱虛實]
通常來說,吃得越多,體力越充沛,這是正常現象。但如果吃得多卻體力不足,不是因為胃部疾病導致消化功能下降,就是剛康復不久,過度進食但體力尚未完全恢復。一般來說,吃得少體力也相對較弱,這是正常的。然而,如果吃得少但體力卻過剩,那麼可能是胃部疾病導致食慾不振,或是肺部疾病導致呼吸困難,這都是胃經和肺經的問題。
喜歡吃冷食的人,體內很可能有熱症;喜歡吃熱食的人,體內可能有寒症;虛熱症狀的人喝冷飲量會少,實熱症狀的人喝冷飲量會多;虛寒症狀的人喝熱飲量會少,實寒症狀的人喝熱飲量會多。因此,身體的寒熱虛實,可從飲食的喜好及量上來判斷。
比如,因暴飲暴食導致不想吃東西。
如果是其他疾病導致想吃東西,表示還有胃氣,生存機會大;完全不想進食,表示可能已經沒有胃氣,預後不佳。
3. 問大小便以辨寒熱虛實
大便之利不利,關乎里之虛實也。閉者為實,若內外並無熱證,則為陰結便閉也。通者為虛,若內外並無寒證,則為陽實熱利也。小便之紅與白,主乎里之寒熱也。紅者為熱,若平素淺紅淡黃,則為陰虛也。白者為寒,若平素白渾如米泔,則為濕熱所化也。
白話文:
[通過詢問大小便來分辨身體的寒熱虛實狀況]
大便是否順暢,反映著身體內部的虛實狀態。如果大便不通,這通常表示體內有實證,但如果身體其他部位並無發熱現象,那可能是因為陰氣過盛導致的大便閉塞。反之,如果大便頻繁,一般認為是虛證,但假如身體其他部位也沒有寒冷的症狀,那可能就是因為陽氣過盛導致的熱性腹瀉。
小便顏色的紅或白,可以判斷身體內部的寒熱情況。如果小便偏紅,這通常代表有熱證,但如果平時尿色只是淡淡的紅或黃,那可能是陰虛的表現。反之,如果小便偏白,這通常代表有寒證,但如果平時尿液呈現白色渾濁像米湯一樣,那可能是濕熱在體內轉化的結果。
4. 附錄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
問其寒熱多寡,以審陰陽,以辨真假。問其汗之有無,以辨風寒,以別虛實。
三問頭身四問便,
問其頭痛為邪甚,不痛為正虛。暴眩為風火與痰,漸眩為土虛氣陷。問其身之部位,以審經絡。亦以一身重痛為邪甚,軟弱為正虛。問其小便紅白、多少,大便秘溏,清穀、清水以辨寒熱虛實。
五問飲食六問胸,
問飲食以察其胃氣之強弱。問胸者,該胃口而言也。濁氣上干,則胸滿痛為結,胸不痛而脹連心下為痞氣。
七聾八渴俱當辨,
問聾者,傷寒以辨其在少陽與厥陰,雜病以聾為重,不聾為輕也。問渴者,以寒熱虛實俱有渴,大抵以口中和,索水不欲飲者為寒;口中熱,引飲不休者為熱;大渴譫語,不大便者為實;時欲飲水,飲亦不多,二便通利者為虛。
九問舊病十問因,
問舊病以知其有素病與否,問其致病之因,以為用藥之准。
再將服藥參機變。
表裡寒熱補瀉之中,自有神機變化之妙。
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婦人以經為主,問其有無遲速,以探病情,兼察有孕與否。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小兒欲作痘疹,與外感同,宜辨其手中指、足脛、耳後筋色為據。
白話文:
[附錄十問歌]
第一,詢問病人是否感覺寒冷或發熱,以及這些症狀的輕重,這能幫助我們判斷身體陰陽的平衡,並辨別病症的真假。同時,也會問病人是否有流汗,以及流汗的情況,這能幫助我們辨識風寒病症,以及區分病態的虛實。
第二,詢問頭部及身體的狀況,如果病人感到頭痛,可能代表體內邪氣較盛,若無頭痛,可能是正氣虛弱。突然的暈眩可能是由風火或痰造成的,而漸進性的暈眩則可能是脾虛或氣血不足。身體特定部位的疼痛,可以判斷是哪條經絡出問題。全身沉重且疼痛表示邪氣較盛,而全身軟弱無力則是正氣虛弱。詢問小便顏色、量多寡以及大便的狀況,也能用來判斷寒熱及虛實的狀況。
第三,詢問病人的飲食情況,藉此觀察他們的胃氣強弱。"胸"在此指的是胃口,若感到胸悶或胸痛,可能是由於濁氣上行所致,若只是感到胸脹但不痛,且擴散到心下區域,可能是因為痞氣。
第四,聽覺障礙和口渴都需要被細心辨認。對於感冒患者,可以通過他們的聽力障礙來判斷他們的病情是在少陽還是厥陰階段。對於其他疾病的患者,如果他們出現聽力障礙,那通常表示病情嚴重,反之則較輕。口渴的症狀在寒熱虛實的病情中都可能出現,大致來說,如果病人嘴裡溫和,雖想喝水卻不想真的喝,可能代表體內有寒;如果嘴裡感覺熱,一直想喝水,則可能是體內有熱;如果非常口渴,並伴隨胡言亂語,且大便不通暢,可能代表體內有實邪;如果偶爾想喝水,但喝不多,且大小便通暢,可能代表體內有虛。
第五,詢問過去的疾病,以便了解病人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同時,也會問病人導致疾病的緣由,這對開藥有重要參考價值。
第六,除了上述的十個問題,還需考慮服藥後的反應,以判斷治療是否有效,並隨時調整治療方案。
第七,對於女性患者,必須問她們的月經週期,包括月經來得早或晚,或是月經不調或崩漏等情況,這些都能提供診斷的重要線索,並可判斷是否懷孕。
第八,對於兒童,會特別詢問其成長過程中的健康狀況,尤其是關於水痘和麻疹的相關資訊,以作為診斷和預防的依據。兒童的痘疹和感冒症狀相似,但可透過觀察手指、腳踝和耳後的皮膚顏色來區分。
5. 切脈
6. 寸關尺部位
對掌後高骨,即是關脈。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從高骨上至魚際長一寸,因名曰寸。從高骨下至尺澤長一尺,因名曰尺。界乎寸尺之間者,因名為關。寸為陽,尺為陰,關者陰陽之中氣也。
白話文:
在手掌後方的突出骨頭位置,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關脈。關脈前方的區域稱之為寸脈,而關脈後方的則被叫做尺脈。從那塊突出的骨頭往上到魚際部位的距離大約是一寸,因此這一區段就被命名為寸脈。再從那塊突出的骨頭往下到尺澤部位的距離大約有一尺,所以這段就被命名為尺脈。夾在寸脈和尺脈之間的區域,自然就被命名為關脈。寸脈象徵著陽性,尺脈象徵著陰性,而關脈則是處於陰陽二氣交匯的中間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