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四診要訣 (4)
四診要訣 (4)
1. 辨聲於言
好言者,熱病也。懶言者,寒病也。發言壯厲者,實也。發言輕微者,虛也。欲言不能復言者,氣已奪也。譫言妄語、不別親疏者,神明已失也。如失音聲重,內火外寒之病也。瘡痛流連,勞啞之病也。如小兒抽風不語,大人中風不語,皆極危之候也。
白話文:
喜愛多說話的人,可能患有熱性疾病。而不愛說話,提不起精神對話的人,可能是有寒性疾病。說話聲音洪亮、強烈的人,身體狀況可能是實證(中醫上指體內邪氣盛)。而說話聲音微弱的人,身體狀況可能是虛證(中醫上指正氣不足)。想說話卻又無法說出的人,可能是氣力已經衰竭。胡言亂語,不分親疏的人,可能是神智已經喪失。如果聲音嘶啞加重,可能是內有火熱,外有寒涼的病症。若長時間患瘡痛且伴有聲音沙啞,可能是勞損所致的聲音問題。像小孩突然不能說話,可能是抽搐風病;成人突然不能說話,可能是中風,這兩種情況都是極為危險的徵兆。
2. 問證
3. 問視五入以察病情
肝主五色,肺主五聲,前已詳言之矣。如心主五臭,凡病者喜臭惡臭,皆主於心,此統而言之也。若分而言之,則自入喜焦,病生心也。入脾喜香,病主脾也。入腎喜腐,病生腎也。入肺喜腥,病生肺也。入肝喜臊,病生肝也。脾主五味,凡病者喜味惡味,皆主於脾,此統而言之也。
若分而言之,則自入喜甘,病生脾也。入肝喜酸,病生肝也。入心喜苦。病生心也。入肺喜辛,病生肺也。入腎喜咸,病生腎也。腎主五液,凡病者多液少液,皆主於腎,此統而言之也。若分而言之,則自入出而為唾,病生腎也。入心出而為汗,病生心也。入肝出而為淚,病生肝也。
入脾出而為涎,病生脾也。入肺出而為涕,病生肺也。其色之順逆、聲之微壯、法同推也。
白話文:
[問視五入以察病情]
在中醫理論中,五臟與五色、五聲、五臭、五味及五液有著密切的關聯,這些我們之前已經詳細討論過了。比如說,心臟主宰五種氣味,病患對於不同氣味的喜好或厭惡,都能反映心臟的健康狀況,這是從總體的角度來看的。
但如果要細分的話,對焦味有偏好,可能是心臟出了問題。喜歡香味,問題可能出在脾臟。偏好腐敗的氣味,可能腎臟有疾病。對腥味有喜好,可能是肺部有問題。而對臊味的偏愛,則可能表示肝臟有問題。脾臟則主宰五種味道,病患對於不同味道的喜好或厭惡,都能反映脾臟的健康狀況,這也是從總體的角度來看的。
如果要具體分析,偏好甜味,可能是脾臟有問題。對酸味有偏好,可能是肝臟有問題。偏好苦味,可能是心臟有問題。對辛辣有喜好,可能是肺部有問題。而對鹹味的偏愛,則可能表示腎臟有問題。腎臟則主宰五種體液,病患體內體液的多寡,都能反映腎臟的健康狀況,這也是從總體的角度來看的。
再進一步來說,口水分泌異常,可能是腎臟有問題。出汗異常,可能是心臟有問題。淚水分泌異常,可能是肝臟有問題。口水分泌異常,可能是脾臟有問題。鼻涕分泌異常,可能是肺部有問題。對於顏色的正常與異常、聲音的微弱與強壯,同樣可以透過這種方法來判斷病情。
4. 問精神以察盛衰虛實
凡病朝慧者,以朝則人氣始生,衛氣始行,故慧也。晝安者,以日中則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也。夕加者,以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也。夜甚者,以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此百病消長,邪正進退之常也。凡病來潮,發作之時,精神為貴。病至精神不衰,則為邪氣不能勝正,正氣實也。病至精神困弱,則為正氣不能勝邪,正氣虛也。
白話文:
內容大意如下:
[探詢病患的精神狀態以評估身體的健康狀況]
任何疾病,如果病人在早晨顯得較有精神,那是因為早晨人體的元氣開始活躍,防禦力開始運行,因此人會比較清醒。若在白天病情穩定,那是因為中午時分人體的元氣達到高峯,能有效抵抗病邪,所以病情會相對穩定。到了傍晚病情加重,是因為傍晚時分人體的元氣開始衰退,病邪的活動力增強,因此病情會加重。而夜晚病情最嚴重,是因為半夜時分人體的元氣進入內臟修復,只剩下病邪在外肆虐,所以病情會達到頂點。這是所有疾病發展的正常模式,病邪與正氣互相消長、推進的常態。
當疾病呈現出如潮水般有規律的發作時,病患的精神狀態就顯得非常重要。若病發時病患的精神仍保持良好,這表示病邪無法完全壓制正氣,代表正氣還相當充盈。反之,若病發時病患的精神疲憊不堪,這表示正氣無法抵擋病邪,代表正氣已經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