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18)

回本書目錄

雜證要法 (18)

1. 精遺

精藏於腎,而交於心,則精溫而不走。若精不交神,乃病遺泄。其原由於肝脾之不升,乙木升而化火,己土升而生木,木火生長,陽氣發達,陰精和煦,故不陷流;一自脾濕不升,木失生長之性,是以下鬱而為疏泄,法宜暖水培土,清風木而去其鬱,則精自不泄矣。以玉池湯主之。

玉池湯

桂枝(三錢),茯苓(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三錢),龍骨(二錢),牡蠣(三錢),附子(三錢),砂仁(一錢炒研去皮),水煎大半杯,溫服。如濕旺木鬱,而生下熱,倍茯苓、白芍、加澤瀉、丹皮,不可謬用清涼,以敗脾腎之陽。

白話文:

精氣藏於腎臟,與心相互交合,這樣精氣就能保持溫暖而不會流失。如果精氣與神識不能協調,就會導致遺精或早洩的情況出現。這主要是因為肝脾功能不調,乙木(代表肝)過度上升形成火氣,己土(代表脾)上升後又促進了木氣的生長,導致木火旺盛,陽氣過盛,陰精被調動,所以精氣不容易流失。但如果脾氣濕氣過重,導致木氣失去生長的能力,會導致肝氣鬱結,表現為過度疏洩的情況,治療上應當採取溫暖脾土的方法,清風木氣以疏解肝氣的鬱結,這樣精氣自然就不會流失了。

對於此症狀,可以使用「玉池湯」進行調治。

玉池湯:

桂枝(三錢)、茯苓(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三錢)、龍骨(二錢)、牡蠣(三錢)、附子(三錢)、砂仁(一錢,炒熟研細,去皮),用水煎煮成大半杯濃湯,溫熱服用。如果情況是因脾氣濕氣過重,導致肝氣鬱結,引發下部熱氣,這種情況下可以增加茯苓、白芍的劑量,並加入澤瀉、丹皮。在使用時切勿誤用寒涼藥物,以免傷害脾腎之陽氣。

秘元煎

此方專固心脾。人參(三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甘草(二錢),山藥(三錢),遠志(二錢),棗仁(三錢),五味子(二錢),芡實(三錢),蓮肉(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秘元煎

這個方子專門用來補益心脾。

藥材:

  • 人參(三錢)
  • 白朮(三錢)
  • 茯苓(三錢)
  • 甘草(二錢)
  • 山藥(三錢)
  • 遠志(二錢)
  • 棗仁(三錢)
  • 五味子(二錢)
  • 芡實(三錢)
  • 蓮肉(三錢)

做法: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至剩下半杯,溫熱服用。

2. 神驚

神藏於心,而交於腎,則神清而不搖。若神不交精,乃生驚悸。其原由於膽胃之不降,甲木降而固水,戊土降而收金,金水秘藏,陰氣收斂,陽神靜謐,故不搖盪。一自胃濕不降,火失封蟄之性,是以上炎而生煩擾。法宜降土清木斂相火而固其根,則神自不搖矣。以金鼎湯主之。

金鼎湯

桂枝(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三錢),龍骨(三錢),牡蠣(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如上熱者,倍芍藥以清膽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溫腎水。若病重年深,奔豚凝結,少腹堅硬澌寒,此陰邪已盛,緩用附子,當燥土去濕,調其脾胃,後以溫燥之藥,熬膏貼之。詳載黃氏奔豚證中。

白話文:

心藏神志,而神志與腎氣相通,則精神清明穩定。若神志不能與精氣相合,則會產生驚悸不安。其根本原因在於膽胃之氣不能下降,導致肝氣不降而水氣失控,脾土不降而金氣不收,金水二氣無法秘藏,陰氣無法收斂,陽神無法靜謐,因此精神不寧。一旦胃中濕氣不降,心火失去封藏之性,就會上炎而產生煩躁不安。治療方法應該以降脾土、清肝木、斂心火來固本,這樣神志自然就會安定。可以用金鼎湯來治療。

3. 氣證

氣有肝肺之分,肝氣宜升,肺氣宜降,肝氣不升則滯結於臍腹,肺氣不降則痞塞於心胸,則氣病矣。然肝不自升,必賴脾以升之,肺不自降,必賴胃以降之。如中土濕盛,脾不升則肝陷,氣積於臍腹左協,宜補肝脾以升之。胃不降則肺逆,氣積於胸膈右脅,宜泄肺胃以降之,此化積調氣之法也。

如積在臍腹左脅者,以達郁湯主之。如滯在胸膈右脅者,以下氣湯主之。

達郁湯

桂枝(三錢),鱉甲(三錢醋炙焦研),甘草(二錢),茯苓(三錢),乾薑(三錢),砂仁(一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氣的升降與病變

人體的氣分為肝氣和肺氣,肝氣應該向上升發,肺氣應該向下下降。若肝氣不升,就會停滯在臍腹部位,造成氣滯;若肺氣不降,則會阻塞於心胸,引發氣病。

然而,肝氣不能自行上升,需要依靠脾臟的升發功能;肺氣也不能自行下降,需要胃臟的下降功能。如果脾臟功能失調,中土濕氣過盛,脾氣無法升發,就會導致肝氣下陷,氣積聚在臍腹左側,這時需要補益肝脾,使其升發。

如果胃氣不降,肺氣就會逆行上衝,氣積聚在胸膈右側,這時需要疏泄肺胃,使其下降。這就是化解積滯,調和氣機的方法。

若氣積聚在臍腹左側,可用達郁湯治療。若氣滯在胸膈右側,則可用下氣湯治療。

達郁湯

桂枝(三錢)、鱉甲(三錢,醋炙焦研)、甘草(二錢)、茯苓(三錢)、乾薑(三錢)、砂仁(一錢),水煎服,每次大半杯,溫服。

下氣湯

甘草(二錢),半夏(三錢),五味(一錢),茯苓(三錢),杏仁(三錢炮去皮尖),貝母(二錢去心),芍藥(三錢),橘皮(二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取甘草兩錢、半夏三錢、五味子一錢、茯苓三錢、杏仁三錢(去皮尖,炮製)、貝母兩錢(去心)、芍藥三錢、橘皮兩錢,加水煎煮至半杯,溫熱服用。

4. 血證

肝主藏血,凡臟腑經絡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但木性善達,如水寒土濕,生氣不達則血瘀矣。如木鬱風動,疏泄不斂,則血脫矣,血瘀則凝滯不行,必至枯槁。其肌膚血脫,則氾濫無歸,必至流溢於上下。總由中氣頹敗,有以致之也。如血瘀不行者,以破瘀湯主之。如血脫於上而為衄血者,緣火泄金刑,氣傷血沸,以仙露湯主之。

如血脫於上,而大吐瘀血者,緣中下濕寒,凝瘀上湧,以靈雨湯主之。如血脫於上,而零星吐紅鮮者,緣土濕胃逆,肺家不無上熱,以白茅湯主之。如血脫於下,而為便血者,緣水土寒濕,木鬱風動,以黃土湯主之。如血脫於下,而為溺血者,木鬱尤甚,以寧波湯主之。如陰虛有火而吐血者,以六味地黃湯主之。

白話文:

肝臟主掌藏血,人體所有臟腑經絡的血,都是由肝臟供給的。但木性喜疏通,就像水寒土濕,生氣無法流通就會造成血瘀。如果木氣鬱結,風氣擾動,疏泄失調,就會導致血脫。血瘀就會凝滯不流,最終導致身體枯槁。血脫則會四處流散,沒有歸宿,最終會導致上下流血。總體來說,都是由於中氣衰敗造成的。

如果血瘀不流,可以用破瘀湯治療。如果血脫於上,出現鼻出血,是因為火氣洩洩金氣,導致氣傷血沸,可以用仙露湯治療。

如果血脫於上,大量吐出瘀血,是因為中下焦濕寒凝結,瘀血上湧,可以用靈雨湯治療。如果血脫於上,吐出少量鮮紅的血,是因為土濕胃逆,肺部有熱,可以用白茅湯治療。

如果血脫於下,出現便血,是因為水土寒濕,木氣鬱結,風氣擾動,可以用黃土湯治療。如果血脫於下,出現尿血,是木氣鬱結更甚,可以用寧波湯治療。如果陰虛有火,吐血,可以用六味地黃湯治療。

如陽虛有寒而吐血者,以甘草乾薑湯主之。如吐血窮極者,以當歸補血湯主之。

破瘀湯

甘草(二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桂枝(三錢),川芎(三錢),桃仁(三錢泡去皮尖),生薑(三錢),當歸(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仙露湯

麥冬(三錢),五味(一錢),貝母(三錢),柏葉(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三錢),杏仁(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如胃逆須加半夏;如因中下濕寒,當加乾薑、茯苓;如大衄之後,氣泄陽亡,厥逆寒冷,宜加參耆姜附以續微陽;清潤之藥,切不可用。

白話文:

如果陽氣虛弱,又有寒氣而吐血,可以用甘草乾薑湯治療。如果吐血十分嚴重,可以用當歸補血湯治療。

破瘀湯的藥方是:甘草二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桂枝三錢、川芎三錢、桃仁三錢(泡去皮尖)、生薑三錢、當歸三錢,加水煎成大半杯,溫熱服用。

仙露湯的藥方是:麥冬三錢、五味子一錢、貝母三錢、柏葉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三錢、杏仁三錢,加水煎成大半杯,溫熱服用。如果胃氣逆上,需要加半夏;如果因中下焦濕寒導致吐血,則要加乾薑、茯苓;如果大出血後,氣虛陽衰,出現厥逆寒冷,則要加人參、黃耆、乾薑、附子來溫補陽氣。清潤的藥物,則絕對不能使用。

靈雨湯

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乾薑(三錢炮),柏葉(三錢),丹皮(三錢),貝母(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如氣虛加人參。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當大用。其零星咯吐,紅鮮不凝,雖有上熱,亦非實火,稍加麥冬,略清肺熱,不可過用苦寒也。

又方治吐血有寒者

茯苓(三錢),甘草(二錢),半夏(三錢),乾薑(二錢炮),丹皮(三錢),牡蠣(二錢),桂枝(三錢),白芍(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靈雨湯由甘草、茯苓、半夏、乾薑、柏葉、丹皮、貝母等藥材組成,水煎服。若氣虛,可加入人參。若下寒嚴重,可加入蜀椒、附子。對於少量咯吐、痰液鮮紅不凝、雖有上熱但非實火的情況,可適量加入麥冬清肺熱,但不可過用苦寒藥物。

另一方用於治療吐血伴有寒症,由茯苓、甘草、半夏、乾薑、丹皮、牡蠣、桂枝、白芍等藥材組成,水煎服。

白茅湯

杏仁(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貝母(二錢),茅根(三錢),芍藥(三錢),丹皮(二錢),水煎大半杯,溫服。如相火極旺,宜加黃芩而倍芍藥。若上熱不敵下寒之劇,當大溫水土。清潤諸法,切不可用也。

黃土湯

甘草(二錢),白朮(二錢),乾薑(二錢),阿膠(三錢),地黃(三錢),黃芩(二錢),灶中黃土(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寧破湯

甘草(二錢),芍藥(三錢),阿膠(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梔子(二錢),發灰(三錢豬脂煎研),水煎大半杯,溫服。若瘀血紫黑,累塊堅阻,加丹皮、桂枝之類行之。用導赤散尤效。

白話文:

白茅湯使用杏仁、甘草、茯苓、半夏、貝母、茅根、芍藥、丹皮等藥材,水煎成大半杯,溫熱服用。若患者相火過旺,則可增加黃芩用量並加倍芍藥。若上焦熱盛但下焦寒氣嚴重,則需用溫熱的方法調和水土。其他清涼滋潤的方法,則不適合使用。

黃土湯使用甘草、白朮、乾薑、阿膠、地黃、黃芩和灶中黃土等藥材,水煎成大半杯,溫熱服用。

寧破湯使用甘草、芍藥、阿膠、茯苓、澤瀉、梔子、發灰等藥材,水煎成大半杯,溫熱服用。若患者有瘀血紫黑、腫塊堅硬的症狀,則可加入丹皮、桂枝等藥材促進血液循環。使用導赤散效果尤佳。

六味地黃湯

熟地(三錢),山藥(三錢),山茱萸(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丹皮(三錢),加柏葉(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甘草乾薑湯

乾薑(二錢炮黑),甘草(四錢生),水煎大半杯,溫服。

當歸補血湯

(方見頭痛)

白話文:

六味地黃湯: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各三錢,加柏葉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甘草乾薑湯:乾薑二錢(炮黑),甘草四錢(生),水煎大半杯,溫服。

當歸補血湯:方見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