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傷寒證辨 (12)

回本書目錄

傷寒證辨 (12)

1. 食復勞復

新愈之後,臟腑氣血皆不足,營衛未通,腸胃未和,惟以白粥靜養。若過食胃弱難消,因復煩熱,名曰食復。若過勞役,復生煩熱,名曰勞復。勞復者,宜枳實桅子豉湯汗之。食復者,宜枳實梔子豉湯加大黃下之。凡復作之證,脈浮有表者。宜枳實梔子豉湯以汗解之。脈沉有里者,宜枳實梔子豉湯加大黃以下解之。

若無表裡證者,宜小柴胡湯以和解之。若口燥煩渴喜嘔者,宜竹葉石膏湯主之。若內傷氣虛勞復者,宜補中益氣湯主之。若犯內事陰虧者,宜六味乾地黃湯,氣少者,倍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在病癒初期,身體的臟腑與氣血都處於虛弱狀態,營養與防禦機能尚未恢復正常,腸胃消化能力也較差,此時應以清淡的白粥來靜養身體。如果在此期間攝入過多食物,導致胃部負擔加重,難以消化,進而產生煩躁發熱的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食復」。若是進行過度勞動,引發類似煩躁發熱的反應,則被稱為「勞復」。

對於勞復的情況,可以使用枳實桅子豉湯來發汗調理。對於食復的狀況,則需在枳實桅子豉湯中加入大黃來促進排泄。對於所有復發的症狀,如果脈象顯示在表層,表示病在皮膚或肌肉,應使用枳實桅子豉湯來發汗解表;若脈象顯示在裡層,表示病在內臟,應使用加大黃的枳實桅子豉湯來下瀉解裡。

若病人既無表證也無裡證,可使用小柴胡湯來和解身體。若出現口乾、煩渴、喜嘔等症狀,宜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對於因內傷氣虛導致的勞復,應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若因房事過度導致陰損,可使用六味地黃丸;若元氣不足,則應加倍使用人參湯來滋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