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15)
雜證要法 (15)
1. 黃疸(黃汗附)
黃疸者,已食如飢,但欲安臥,一身面目及小便俱黃是也。其證或傷於飲食,或傷於酒色,病因雖不同,而要總由於陽衰而土濕,濕在上者,陽鬱而為濕熱,濕在下者,陰鬱而為濕寒。如乙木下陷,而陽遏於陰分,亦化為濕熱。甲木上逆,而陰旺於陽分,亦化為濕寒,此陽黃陰黃所由分也。
其表在經絡者,宜散之於汗孔。其里在膀胱者,宜泄之於水道。其高在上脘者,宜湧吐其敗濁。其低在下脘者,宜推蕩其陳宿。酌其溫涼寒熱,四路滌清,則治黃疸無餘蘊矣。如陰黃屬脾虛不運者,以小建中湯主之。如陰黃屬腎虛不化者,以真武湯主之。如陽黃屬谷疸腹滿尿澀者,以甘草茵陳湯主之。
白話文:
黃疸患者,雖然已經吃過東西,卻像飢餓一樣,只想躺下休息,全身皮膚、臉色和尿液都呈黃色。這種病症可能是飲食不節造成,也可能是過度飲酒縱欲所致,病因雖然不同,但最終都源於陽氣衰弱,脾土濕潤,濕氣上泛則陽氣鬱結而形成濕熱,濕氣下沉則陰氣鬱結而形成濕寒。就像乙木下陷,陽氣被陰氣阻礙,也會化為濕熱;甲木上逆,陰氣旺盛於陽氣,也會化為濕寒,這就是陽黃和陰黃的區別。
如果黃疸表現於經絡,就要用藥物使汗液排出體外,散發濕熱。如果黃疸表現於膀胱,就要用藥物促進尿液排泄,清除濕熱。如果黃疸位於上脘,就要用藥物使積聚的濁氣嘔吐出來。如果黃疸位於下脘,就要用藥物推動陳舊的宿濕。根據患者的寒熱虛實,分別選用溫涼寒熱的藥物,四面八方地清除病邪,就能徹底治癒黃疸。如果陰黃是因為脾虛不運,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如果陰黃是因為腎虛不化,可以用真武湯治療。如果陽黃是谷疸,伴隨腹脹、尿澀等症狀,可以用甘草茵陳湯治療。
如陽黃宜發汗以利水者,以茵陳五苓散主之。如陽黃宜去熱以利水者,以豬苓湯加茵陳主之。如陽黃屬酒疸,心中懊憹,熱疼噁心欲吐者,以梔子大黃湯主之。如陽黃屬色疸,日晡發熱惡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熱,腹脹滿,身黃額黑者,以元滑苓甘散主之。
如陽黃內有瘀熱宜下者,以大承氣湯去厚朴加梔子茵陳主之,如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出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以汗出浴水,水從毛孔入得之,此名黃汗,以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主之。如身疼痛煩躁,小便不利者,以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黃疸病症適合發汗利水,可以用茵陳五苓散治療。如果黃疸病症適合清熱利水,可以用豬苓湯加茵陳治療。如果黃疸病症屬於酒疸,患者心中煩悶,發熱疼痛,噁心欲吐,可以用梔子大黃湯治療。如果黃疸病症屬於色疸,患者下午發熱怕冷,膀胱急迫,小便量少,大便稀黑,五心煩熱,腹部脹滿,身體泛黃,額頭發黑,可以用元滑苓甘散治療。
如果黃疸病症內有瘀熱,需要瀉下,可以用大承氣湯去掉厚朴,再加上梔子和茵陳治療。如果患者身體腫脹,發熱出汗並且口渴,症狀類似風水病,汗水沾濕衣物,顏色正黃如柏樹汁,脈象沉細,並且因為出汗後浸水,水從毛孔滲入身體,這種病症叫做黃汗,可以用黃耆、桂枝、芍藥和苦酒湯治療。如果患者身體疼痛、煩躁,小便不利,可以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
小建中湯
(方見咳嗽),加茵陳,水煎大半杯,溫服。
真武湯
(方見痰飲),加茵陳,水煎大半杯,溫服。
甘草茵陳湯
茵陳(三錢),梔子(三錢),大黃(三錢),甘草(二錢),水煎大半杯,熱服。服後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茵陳五苓散
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等分為散,每用五錢,調茵陳蒿末一兩,空腹米飲和服一湯匙,日三服,多飲熱湯取汗。
白話文:
咳嗽時,可服用建中湯,加入茵陳,水煎至半杯,溫熱服用。
痰飲時,可服用真武湯,加入茵陳,水煎至半杯,溫熱服用。
甘草茵陳湯由茵陳、梔子、大黃、甘草組成,水煎至半杯,熱服。服用後,小便應暢通,尿液呈皂角汁狀,顏色鮮紅,一夜之間腹部減輕,黃色物質隨小便排出。
茵陳五苓散由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等分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加入茵陳蒿末一兩,空腹用米湯調服一湯匙,每日三次,多喝熱湯發汗。
豬苓湯
(方見瘟疫)
梔子大黃湯
梔子(三錢),香豉(三錢),大黃(三錢),枳實(三錢),水煎一懷,熱分三服。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甘草,茯苓等分為末,大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服後病從大小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
大承氣湯
(方見溫證)
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
黃耆(五錢),芍藥(三錢),桂枝(三錢),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溫服。當心煩,至六七日乃解。
白話文:
豬苓湯,出自瘟疫篇。
方劑為梔子大黃湯,用梔子、香豉、大黃、枳實各三錢,水煎一懷,熱分三服。
元滑苓甘散,由元明粉、滑石、甘草、茯苓等分研末,用大麥粥汁調和,每次服用一湯匙,一日三次。服藥後病症會從大小便排出,尿黃糞黑是正常的現象。
大承氣湯,出自溫證篇。
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用黃耆五錢,芍藥三錢,桂枝三錢,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至八分,溫服。可治心煩,需服藥六七日才會痊癒。
桂枝加黃耆湯
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生薑(三錢),甘草(二錢炙),黃耆(三錢),大棗(四枚),水三杯,煮八分,溫服。須臾啜熱粥一杯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白話文:
取桂枝、芍藥、生薑各三錢,甘草二錢炙,黃耆、大棗各三錢,加水三杯煮至八分,溫熱服用。服藥後不久,喝一杯熱粥以助藥力,蓋好被子微微出汗,若不出汗則需再服藥一次。
2. 霍亂
霍亂者,食寒飲冷而外感風寒者也。脾胃以消化為能,如水穀不消,在上脘則胃逆而為吐,在下脘則脾陷而為利,或吐或利,不並作也。若風寒外束,經迫腑郁,則未消之飲食,不能容受,於是吐利並作,而霍亂之病成矣。肝膽主筋,水土寒濕,木氣不榮,是以筋轉也。如霍亂頭疼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以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飲水者,以理中丸主之。如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或吐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以四逆湯主之,如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以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如惡寒脈微,而復和,利止亡血也,以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霍亂病,是由於食用寒涼食物或外感風寒所致。脾胃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如果水谷無法消化,停滞在上腹部則會引起胃逆嘔吐,停滞在下腹部則會導致脾氣下陷而腹瀉,嘔吐和腹瀉不會同時發生。當風寒外束,經絡受阻,腑臟郁結,則未消化的食物無法容納,於是嘔吐和腹瀉同時出現,霍亂病便形成了。肝膽主宰筋絡,水土寒濕,木氣不流通,因此筋脈會收縮。
如果霍亂病人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發熱多且想喝水,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如果寒氣重,不喜歡喝水,則可以用理中丸治療。如果病人出現嘔吐腹瀉,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者嘔吐腹瀉,小便也頻頻,並且大汗淋漓,腹瀉清稀,內寒外熱,脈象微弱,快要斷絕,則可以用四逆湯治療。如果病人已經停止嘔吐,但仍然汗出,四肢拘急,脈象微弱,快要斷絕,則可以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治療。如果病人惡寒,脈象微弱,但又逐漸恢復,腹瀉停止,沒有出血,則可以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
如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小和之。
五苓散
(方見痰飲),用_抑扶煎_尤妙(方見痢疾)
理中丸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各三兩),煉蜜為丸,白滾水調服,作湯亦可。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四兩。吐者,去白朮加生薑三兩,下利者,仍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寒加乾薑,足前成四兩。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杯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白話文:
如果用藥後嘔吐停止,但身體疼痛沒有緩解,就應該要疏通表邪,調和內外,可以用桂枝少量煎服。
五苓散可以治療痰飲,但如果用抑扶煎治療效果更佳,抑扶煎也能治療痢疾。
理中丸的組成是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各三兩,用蜂蜜做成丸子,用白開水送服,也可以做成湯喝。如果疼痛位於肚臍以上,可能是腎氣不穩,要去掉白朮,加入桂枝四兩。如果嘔吐,要去掉白朮,加入生薑三兩。如果腹瀉,還是要加白朮。如果心悸,要加茯苓二兩。如果口渴想喝水,要加白朮,總共加到四兩。如果肚子痛,要加人參,總共加到四兩。如果怕冷,要加乾薑,總共加到四兩。如果肚子脹滿,要去掉白朮,加附子一枚。服藥後,像吃飯一樣的時間,喝一杯熱粥,稍微暖一下身體,不要馬上掀開衣被。
四逆湯
(方見嘔吐),用_茯苓四逆湯加半夏_尤妙(方見泄瀉)
通脈四逆湯
(方見泄瀉),加豬膽半杯
四逆加人參湯
即四逆湯加人參
桂枝湯
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炙),生薑(三錢),大棗四枚,水煎溫服,須臾啜稀粥,溫覆取微似汗。
白話文:
四逆湯等方劑解說
四逆湯
(若患者出現嘔吐症狀),使用茯苓四逆湯加半夏,效果尤為顯著。 (若患者出現腹瀉症狀),使用通脈四逆湯,並加入豬膽半杯。
四逆加人參湯
即四逆湯加入人參。
桂枝湯
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炙)、生薑(三錢)、大棗(四枚),水煎溫服。服藥後須臾喝稀粥,溫暖覆蓋,微微出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