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13)

回本書目錄

雜證要法 (13)

1. 泄瀉

泄瀉者,肝脾之下陷也。常人谷貯於大腸,水滲於膀胱,一自土濕而脾無蒸化之力,木鬱而肝失疏泄之權,則水氣不入於膀胱,而與谷合趨於大腸,此泄瀉所由作也。其土濕盤結於胸腹,則生脹滿。其木鬱沖激於臟腑,則生疼痛,其勢使之然也。如泄瀉初起,腹痛脹滿,小水不利,病屬寒濕者,以胃苓湯加減主之。

如脾陽已敗,腸胃寒滑者,以茯苓四逆湯主之。如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以通脈四逆湯主之。如五更至天明,腹痛而瀉,有定候,屬脾腎虛寒者,以四神丸主之。如久瀉寒熱並作者,以烏梅丸主之。

白話文:

腹瀉是因為肝脾下陷導致的。正常情況下,食物儲存在大腸,水液滲入膀胱。但如果脾土濕潤,脾臟無法將水液蒸發,肝木鬱結,肝臟也無法疏泄氣機,水氣就會滯留,無法進入膀胱,反而與食物一起流入大腸,這就是腹瀉的原因。濕土盤結在胸腹,就會造成脹滿。鬱結的木氣衝擊臟腑,就會引起疼痛。這些都是腹瀉的自然發展趨勢。

如果腹瀉初期出現腹痛、脹滿,小便不利,屬於寒濕症,可以用胃苓湯加減治療。

如果脾陽虛衰,腸胃寒滑,可以用茯苓四逆湯治療。

如果腹瀉排出清穀,內寒外熱,出汗卻昏厥,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如果在五更到天明之間,腹痛腹瀉,時間固定,屬於脾腎虛寒,可以用四神丸治療。

如果腹瀉時間長久,寒熱交替,可以用烏梅丸治療。

胃苓湯

(方見氣鼓),加生薑三斤,水煎大半杯,溫服。如寒甚下利清穀,或加乾薑、附子。或加吳茱萸。如熱甚下利腸垢,去桂枝,加黃芩。如虛甚,加人參。

茯苓四逆湯

人參(二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乾薑(三錢),附子(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嘔加半夏。

白話文:

胃苓湯

(方見氣鼓),加入生薑三斤,水煎至大半杯,溫熱服用。如果寒氣很重,導致腹瀉清稀的穀物,可以加乾薑、附子。或者也可以加吳茱萸。如果熱氣很重,導致腹瀉排出腸垢,則去掉桂枝,加入黃芩。如果體虛很嚴重,可以加人參。

茯苓四逆湯

人參(二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乾薑(三錢),附子(三錢),水煎至大半杯,溫熱服用。如果嘔吐,則加入半夏。

通脈四逆湯

乾薑(五錢),附子(三錢),甘草(三錢炙),水煎大半杯,溫服。

加味理中湯

人參(三錢),白朮(三錢),乾薑(二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山藥(三錢),扁豆(三錢),脾虛作瀉者,宜用此方。

四神丸

補骨脂(四兩酒炒),肉豆蔻(麵煨去油),五味子(各二兩),吳茱萸(一兩湯泡),以大棗八十一枚,生薑四兩,同煮爛,去皮核,和為丸,如梧子大,臨睡以米湯送下四錢。去肉豆蔻,加人參、茯苓、乾薑、附子、罌粟殼,以米湯泛丸,更效。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用乾薑五錢,附子三錢,甘草三錢(炙過),水煎至大半杯,溫熱服用。

加味理中湯用人參三錢,白朮三錢,乾薑二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山藥三錢,扁豆三錢,適合脾虛導致腹瀉者服用。

四神丸用補骨脂四兩(酒炒),肉豆蔻(麵煨去油),五味子各二兩,吳茱萸一兩(湯泡),再加入大棗八十一枚,生薑四兩,一同煮爛,去皮核,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睡前用米湯送服四錢。若去除肉豆蔻,加入人參、茯苓、乾薑、附子、罌粟殼,用米湯調製丸藥,效果更佳。

烏梅丸

烏梅(九十三枚),細辛(六錢),乾薑(一兩),黃連(一兩六錢),蜀椒(四錢炒),當歸(四錢),桂枝(六錢),附子(六錢),人參(六錢),黃柏(六錢),各研末,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飯上蒸之,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入煉蜜,共搗千下,丸如桐子大。先飲食,白飲和服十丸,日三服,漸加至二十丸。

白話文:

烏梅丸

烏梅(九十三枚),細辛(六錢),乾薑(一兩),黃連(一兩六錢),蜀椒(四錢,炒過),當歸(四錢),桂枝(六錢),附子(六錢),人參(六錢),黃柏(六錢),將以上藥材分別研磨成粉末。

將烏梅浸泡在苦酒中一夜,去除果核後,放在飯上蒸熟,搗成泥狀。將烏梅泥與藥粉混合均勻,加入煉蜜,一起搗磨一千下,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

服用時,飯前以白開水送服十丸,一天三次,逐漸增加至二十丸。

2. 痢疾

痢疾者,腹痛下利膿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裡急後重。其證有因外感風寒暑濕而致者。有因食飲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而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者,有因於奇恆之下利者,乃三陽並至,三陰莫當,病起甚速,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陽並於陰,其痛上下無常,其脈反緩小沉澀者。如外感下利發熱,而仍惡寒者,以當歸四逆湯主之。

如外感下利發熱,胸脅滿而嘔吐者,以小柴胡湯主之。如外感發熱而內復有熱,因挾熱下利者,以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主之。如因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外受風寒,而內傷生冷,致成瀉痢,宜溫中去濕者,以抑扶煎主之。如因觸受陰寒,腹痛甚緊,手足厥冷,宜大溫中者,以四逆湯加白芍主之。

白話文:

痢疾患者會感到腹痛,排泄物中有膿血,顏色可能是紅色、白色或紅白相間,並且有裡急後重(肛門墜脹,有便意但排不出來)的症狀。

痢疾的病因,有可能是外感風寒暑濕所致。也有可能是飲食不節,作息不規律,導致陰氣受損,入侵五臟,造成臟腑阻塞,排泄物稀薄如水,久而久之則會發展成腸道疾病。還有一種情況是,奇恆之腑(指膽、膀胱、三焦)失調,導致三陽氣旺盛,三陰氣不足,病症迅速發作,九竅阻塞,陽氣充盈,向上逆流,導致喉嚨阻塞,陽氣與陰氣交匯,腹痛的位置不定,脈象反而是緩慢、微弱、沉澀。

若痢疾是由外感引起的,發熱且伴有惡寒,可以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若痢疾是由外感引起的,發熱且伴有胸脅滿悶、嘔吐的症狀,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若痢疾是由外感引起的,發熱,且內有熱邪,因此出現下痢,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治療。

若痢疾是由於飲食不節、作息不規律,加上外感風寒,以及內傷生冷所致,需要溫中去濕,可以用抑扶煎治療。

若痢疾是由於觸碰寒涼之物,導致腹痛劇烈,手足冰冷,需要大溫中,可以用四逆湯加白芍治療。

如土濕木鬱,宜清風熱而去寒濕者,以桂枝蓯蓉湯主之。如奇恆痢疾,或噤口不食者,以大承氣湯主之。如脾濕生寒,宜溫燥己土者,以桃花湯主之。如肝鬱生熱,宜疏泄風木者,以白頭翁湯加阿膠甘草主之。

當歸四逆湯

當歸(三錢),白芍(三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炙),細辛(一錢),木通(一錢),大棗(四枚),水煎大半杯,溫服。寒者加生薑、吳茱萸各二錢。

白話文:

如果身體像泥土過濕、樹木鬱結,需要清熱去寒濕,可以用桂枝蓯蓉湯來治療。如果出現奇奇怪怪的痢疾,或是嘴巴緊閉不進食,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如果脾臟濕氣導致寒涼,需要溫燥脾土,可以用桃花湯來治療。如果肝臟鬱結導致發熱,需要疏解風木,可以用白頭翁湯加入阿膠和甘草來治療。

當歸四逆湯則是由當歸、白芍、桂枝、甘草、細辛、木通、大棗組成,水煎溫服。如果寒氣重,可以加生薑和吳茱萸。

小柴胡湯

(方見瘟疫)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

葛根(二錢),黃芩(二錢),黃連(二錢),甘草(一錢),水三杯,先煮葛根至一杯半,吹去沫,入諸藥,煎七分,溫服。

抑扶煎

厚朴(二錢),陳皮(三錢),烏藥(二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乾薑(二錢),吳茱萸(一錢),甘草(二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小柴胡湯】

(方見瘟疫)

葛根(6公克),黃芩(6公克),黃連(6公克),甘草(3公克),加水三杯,先煮葛根至一杯半,撇去泡沫,加入其他藥材,再煎至七分,溫熱飲用。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

葛根(6公克),黃芩(6公克),黃連(6公克),甘草(3公克),加水三杯,先煮葛根至一杯半,撇去泡沫,加入其他藥材,再煎至七分,溫熱飲用。

【抑扶煎】

厚朴(6公克),陳皮(9公克),烏藥(6公克),豬苓(9公克),澤瀉(9公克),乾薑(6公克),吳茱萸(3公克),甘草(6公克),加水煎煮至大半杯,溫熱飲用。

四逆湯

(方見嘔吐),加白芍二錢,水煎服。如寒盛,姜附宜重用。

桂枝蓯蓉湯

桂枝(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三錢),丹皮(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橘皮(三錢),肉蓯蓉(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濕寒加乾薑,濕熱加黃芩。

大承氣湯

(方見溫證)

桃花湯

赤石脂(六錢研末),乾薑(二錢),粳米(五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四逆湯,如果出現嘔吐,可以加白芍兩錢,水煎服。如果寒氣盛,姜附要多用。

桂枝蓯蓉湯,桂枝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三錢,丹皮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橘皮三錢,肉蓯蓉三錢,水煎至大半杯,溫服。濕寒加乾薑,濕熱加黃芩。

大承氣湯,(方見溫證)

桃花湯,赤石脂六錢研末,乾薑二錢,粳米五錢,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錢),黃連(一錢半),黃柏(一錢半),秦皮(一錢半),阿膠(三錢),甘草(二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錢),黃連(一錢半),黃柏(一錢半),秦皮(一錢半),阿膠(三錢),甘草(二錢),用水煎煮至半杯,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