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11)
雜證要法 (11)
1. 噎膈
噎膈者,陽衰土濕,上下之竅閉也。蓋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氣升則下竅豁達而莫壅,濁氣降則上竅清空而無礙,一自中氣虛敗,濕土堙塞,脾陷則清氣不升,是以下竅澀結而不出,胃逆則濁氣不降,是以上竅鬱塞而不納。且脾陷則肝木無疏泄之權,故便溺艱澀而水瘀不行。
胃逆則膽火有浮升之勢,故痰涎滯塞而食噎不下。出納之無靈,緣脾胃之不運,而脾胃之不運,實中氣之虛敗致之也。以苓桂半夏湯主之。
苓桂半夏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甘草(二錢),桂枝(三錢),半夏(三錢),乾薑(三錢),生薑(三錢),芍藥(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如上脘不開,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氣。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濁,生薑取汁,多用益善。如痰飲極旺,用瓜蒂散吐之。如胸脅痛楚,當以甘草緩其迫急,芍藥泄其木邪,柴胡、鱉甲散其結郁。
若兼風木枯燥加阿膠、當歸,滋木清風,其痛自瘥。如大便燥結,宜以乾薑、砂仁溫中破滯,益脾陽而開腸竅;以桂枝達木鬱而行疏泄;乾澀難下者,重用肉蓯蓉以滑腸竅,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膠、當歸滋其風木。如小便紅澀,宜苓澤桂枝,泄濕疏木,以通前竅。
甚者用豬苓湯加桂枝。豬苓滑澤,泄濕燥土,桂枝、阿膠,疏木清風,水道自利。
白話文:
[噎膈]的情況,指的是身體的陽氣衰弱,脾胃功能低下,導致上下消化通道閉塞。在正常情況下,脾負責將精華向上輸送,胃則負責將廢物向下排泄,當脾升清氣時,下方的消化通道會保持通暢,不會有阻塞;胃降濁氣時,上方的消化通道也會保持空曠,不會有障礙。然而一旦中氣虛弱,脾胃運作受阻,脾臟功能下降,清氣無法上升,下方的消化通道就會變得狹窄,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胃功能反轉,濁氣無法下降,上方的消化通道就會堵塞,無法接受食物。
此外,脾臟功能下降還會影響肝臟的正常運作,造成排泄困難,水分代謝不良。胃功能反轉則會使膽囊的火氣上升,導致痰液堆積,食物吞嚥困難。這些問題都源於脾胃運作失常,而脾胃運作失常,則是因為中氣虛弱所導致的。我們可以使用苓桂半夏湯來治療。
【苓桂半夏湯】
茯苓(9克)、澤瀉(9克)、甘草(6克)、桂枝(9克)、半夏(9克)、乾薑(9克)、生薑(9克)、芍藥(9克),用水煎煮至剩下大約一杯半的量,溫熱服用。如果上消化道仍不通暢,可增加半夏的用量來幫助胃氣下降。痰多的人,可以增加茯苓和橘皮的份量來消除瘀滯,生薑汁越多越好。如果痰飲過多,可用瓜蒂散催吐。如果胸脅疼痛,可以用甘草來緩解緊張,芍藥來抑制肝氣,柴胡和鱉甲來散結。
若同時伴有肝風乾燥,可加入阿膠和當歸來滋養肝臟,清除肝風,疼痛自然會減輕。如果大便乾燥,可用乾薑和砂仁溫中破滯,提升脾臟陽氣,打開腸道通道;用桂枝來疏通肝氣;如果大便乾澀難以下行,可大量使用肉蓯蓉來潤滑腸道,蜂蜜也有同樣效果;如果肝臟乾燥,血液循環不良,無法正常排泄,可加入阿膠和當歸來滋養肝臟。如果小便紅色且排尿困難,可用苓澤桂枝來排除濕氣,疏通肝臟,以保持尿道的通暢。
嚴重的情況下,可使用豬苓湯加上桂枝。豬苓具有潤滑作用,能幫助排除濕氣,桂枝和阿膠能疏通肝氣,清除肝風,使水分代謝順利。
2. 反胃
反胃與噎膈同理,但噎膈上脘下脘全閉,故食不能入而反胃,上脘不閉,惟下脘閉耳,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也。蓋胃雖能納穀,而脾虛不能消化,下行無路,則逆而上湧,此自然之理也。法宜溫中燥濕,降逆開結為主,宜以姜苓半夏湯主之。如中焦虛寒,下焦無火者,以吳茱萸湯主之。
姜苓半夏湯
人參(三錢),半夏(三錢),生薑(三錢),茯苓(三錢),白蜜(半杯),河水揚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溫服。若肝氣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膠疏木清風,至利水滑腸之法,依噎膈諸方,無有異也。
吳茱萸湯(方見頭痛)
白話文:
[反胃]
反胃和噎膈的病理是相似的,但是噎膈的病情更嚴重,因為上脘和下脘都完全閉塞了,所以食物無法進入,只能反出來。而反胃的情況,上脘還沒有完全閉塞,只有下脘閉塞,所以會出現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或晚上吃的食物早上吐出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雖然胃部仍能接受食物,但是脾臟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下行無路,只能逆流而上,這是身體的自然反應。
治療方法應該以溫暖中焦,燥濕降逆,開結降逆為主,適合使用姜苓半夏湯。如果中焦虛寒,下焦無火,就應該用吳茱萸湯。
姜苓半夏湯
配方:人參3錢,半夏3錢,生薑3錢,茯苓3錢,白蜜半杯。先用水煮沸,然後加入這些藥材,再煮至剩下大半杯的藥汁,最後加入白蜜,趁熱服用。如果肝氣無法順利疏泄,可以添加桂枝和阿膠,以疏肝清熱,利水滑腸,其方法和噎膈的治療方式相同。
吳茱萸湯(此方在治療頭痛的部分已有詳細介紹)
3. 不能食(谷勞附)
不能食者,胃中元氣虛也。然有虛冷虛熱之異,虛冷者,胃陽敗則濕勝其燥,雖食而不能消化,其證面黃白,身常惡寒,大便溏秘無常是也。虛熱者,胃陰竭則燥勝其濕,不食而常覺飽悶,其證面黃赤,身常惡熱,大便燥結不通是也。谷勞一證,其人怠惰嗜臥,肢體煩重,腹滿善飢而不能食,食已則發,穀氣不行使然也。
如胃虛冷不能食者,以消食丸主之。如胃虛熱不能食者,以資生丸主之。如谷勞不能食,以沉香湯,椒姜大麥湯主之。
消食丸
麥櫱(一升),神麯(一升),乾薑(四兩炮),烏梅(四兩焙),茯苓(五兩),用蜜為丸,每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資生丸
白朮(三兩,米泔水浸用山黃土拌九蒸曬去土切片焙乾),橘皮(二兩),山楂(二兩蒸),神麯(二兩炒),茯苓(一兩五錢,人乳拌飯上蒸曬乾),人參(三兩,人乳浸透飯鍋上蒸透),白豆蔻(五錢微炒),扁豆(一兩炒),蓮肉(一兩去心炒),山藥(一兩半炒),芡實(一兩半炒),薏仁(二兩炒),上為末,煉蜜丸,每服二錢,細嚼,淡鹽湯下。
沉香湯
沉香(一錢),枳實(二錢),人參(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薑製),杏仁(三錢),甘草(二錢),陳皮(三錢),白朮(三錢土炒),生薑(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椒姜大麥湯
大麥芽(一升炒),川椒(一兩炒),乾薑(三兩),共搗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無法進食(包括谷勞症狀)]
內容翻譯如下:
無法正常進食的人,是因爲他們的胃部原氣虛弱。然而,這種虛弱可以分爲虛冷和虛熱兩種不同的情況。虛冷指的是胃部的陽氣衰敗,導致溼氣超過了乾燥的狀態,即使吃了東西也無法正常消化。這種情況的症狀表現爲面色黃白、身體經常感到寒冷、大便時溏時祕且無規律。虛熱則是指胃部的陰液枯竭,導致乾燥狀態超過了溼氣,即使不吃東西也會常常覺得飽脹不適。這種情況的症狀則表現爲面色黃紅、身體常感燥熱、大便乾燥結塊且不易排解。
谷勞這一症狀,患者通常會表現出怠惰、嗜睡,肢體沉重,腹部脹滿,雖然容易感到飢餓卻無法正常進食,進食後病情會加重,這是因爲食物的營養無法被身體有效利用。
對於胃虛冷導致無法進食的情況,可使用消食丸來治療。對於胃虛熱導致無法進食的情況,則應使用資生丸。對於谷勞導致的無法進食,可以使用沉香湯或椒姜大麥湯。
【消食丸】
配方包含麥櫱(一升)、神曲(一升)、乾薑(四兩,炮製)、烏梅(四兩,烘焙)、茯苓(五兩)。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蜂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十五丸,每日兩次,逐漸增加至四十丸。
【資生丸】
配方包含白朮(三兩,用米泔水浸泡,拌入山黃土,九次蒸曬,去土,切片,烘乾)、橘皮(二兩)、山楂(二兩,蒸制)、神曲(二兩,炒制)、茯苓(一兩五錢,用人乳拌飯上蒸曬乾)、人參(三兩,用人乳浸泡透,飯鍋上蒸透)、白豆蔻(五錢,微炒)、扁豆(一兩,炒制)、蓮肉(一兩,去心,炒制)、山藥(一兩半,炒制)、芡實(一兩半,炒制)、薏仁(二兩,炒制)。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煉蜜爲丸。每次服用二錢,細嚼,用淡鹽水送服。
【沉香湯】
配方包含沉香(一錢)、枳實(二錢)、人參(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姜制)、杏仁(三錢)、甘草(二錢)、陳皮(三錢)、白朮(三錢,土炒)、生薑(三錢)。用水煎煮成大半杯藥汁,溫服。
【椒姜大麥湯】
配方包含大麥芽(一升,炒制)、川椒(一兩,炒制)、乾薑(三兩)。將所有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方寸匕(約等於2.7克),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