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10)
雜證要法 (10)
1. 哮證
哮證者,寒邪伏於肺腧,痰窠結於肺膜,內外相應,一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傷,即發。傷酒,傷食,動怒,動氣,役勞,房勞亦發。一發則肺腧之寒氣,與肺膜之濁痰,狼狽相依,窒塞關隘,不容呼吸。若呼吸,則氣觸其痰,鼾齁有聲,非泛常之藥,所能治也。以聖濟射干丸主之。
聖濟射干丸
射干,半夏(各一兩),陳皮,百部,款冬花,貝母,細辛,乾薑,茯苓,五味子,郁李仁,皂莢(各五錢去皮子),共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一日兩服。
白話文:
哮證,是指寒邪潛伏在肺部,痰液在肺膜上凝結成巢,內外因素相互影響,一旦遇到風、寒、暑、溼、燥、火這六種氣候變化的侵襲,就會發作。飲酒過量、飲食不當、情緒激動、勞累過度、性生活過度也會引發症狀。一旦發作,肺部的寒氣與肺膜上的痰液就會相互勾結,堵塞呼吸道,讓人無法正常呼吸。如果嘗試呼吸,氣體碰到痰液,就會發出響亮的喘息聲,一般的藥物難以治療。應使用聖濟射干丸來治療。
聖濟射干丸配方
射干、半夏(各一兩),陳皮、百部、款冬花、貝母、細辛、乾薑、茯苓、五味子、郁李仁、皂莢(各五錢去皮去籽),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子,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三四十丸,一天服用兩次。
請注意,以上翻譯僅供參考,具體藥方和治療方法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2. 肺癰
肺癰者,濕熱之鬱蒸也。緣陽衰土濕,肺胃不降,濕鬱成熱,而復外感風邪,皮毛固閉,營郁不得外達,則肺熱愈熾矣。其證胸內隱隱疼痛,痞悶喘促,痰嗽彌增,口乾咽燥,而不作渴,少飲湯水,則津液沸騰,多吐濁沫,熱邪內傷其津血,津血與痰涎鬱蒸,腐化膿穢,吐如米粥,久而肺臟潰爛,是以死也。如肺癰初起,以蘇葉橘甘桔湯主之。
如膿成,以二白散主之,或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蘇葉橘甘桔湯
蘇葉(三錢),甘草(二錢),桔梗(三錢),杏仁(三錢),茯苓(三錢),貝母(三錢),橘皮(三錢),生薑(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如胃逆胸滿重,加半夏。如痰盛,宜逐以甘遂、葶藶之屬驅之。如膿成,當泄以丹皮、桃仁之類排之。劇者用仲景二白散。
二白散
桔梗(三分),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為末,飲服半錢匕,虛者減之。膿在膈上則吐,在膈下則泄,下多,飲冷水一杯則止。
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彈子大(炒黃研),大棗(十二枚),水三杯,煮棗,取二杯,去棗,入葶藶,煮取一杯,頓服。膿未成,則痰下。膿已成,則膿下。
白話文:
[肺癰]
肺癰這疾病,是因為濕熱鬱積蒸騰所致。由於陽氣衰弱,脾胃功能受影響導致濕氣過重,肺和胃的運作受阻,濕氣鬱積轉為熱能,再受到外來風邪侵襲,毛孔閉塞,營養物質無法正常排出,使肺部熱度更為熾烈。患者會感到胸部隱隱作痛,胸悶喘息,咳嗽更加嚴重,口乾舌燥但並無明顯口渴感,少量飲水後,口腔內似有沸騰感,大量咳出白色泡沫,這是因為熱邪損傷了體內的津液和血液,津液、血液和痰液鬱積蒸騰,腐化成膿,咳出如米粥般的膿狀物,時間一長,肺部組織會逐漸潰爛,病情嚴重可致死亡。
若肺癰剛開始發病,可用蘇葉橘甘桔湯進行治療。
如果膿腫已形成,可使用二白散或葶藶大棗瀉肺湯進行治療。
蘇葉橘甘桔湯
藥材包括蘇葉3錢、甘草2錢、桔梗3錢、杏仁3錢、茯苓3錢、貝母3錢、橘皮3錢、生薑3錢,加水煎至大約半杯的量,溫熱服用。如果出現胃逆、胸悥重的症狀,可以加入半夏。如果痰多,可使用甘遂、葶藶等藥材驅除。若膿腫已形成,可用丹皮、桃仁等藥材幫助排出。病情嚴重時,可以使用仲景的二白散。
二白散
藥材包括桔梗3分、貝母3分、巴豆1分(去皮炒熟研磨成脂),研磨成粉,服用半錢匕,體質虛弱者需減量。若膿腫在膈膜上方,會引起嘔吐;在膈膜下方,會引起腹瀉。腹瀉過多時,飲用一杯冷水即可止瀉。
葶藶大棗瀉肺湯
藥材為葶藶彈子大(炒黃研)、大棗12枚,加水3杯,先煮棗至剩2杯,去除棗核,再加入葶藶,煮至剩1杯,一次服用。若膿腫未形成,則會排出痰液;若膿腫已形成,則會排出膿液。
3. 氣鼓
氣生於肺,而根於腎,腎陽不升則氣不化水,而抑鬱於下,是為氣鼓。氣鼓者,臍以下腫是也。蓋腎不升,由於土濕,土濕則木鬱,木失發達之性,是以凝滯,而生脹滿。木失疏泄之權,是以淋澀,而小便不利。且土濕脾必陷,脾陷則肝木沉鬱,而生下熱。土濕胃必逆,胃逆則膽火浮升,而生上熱。
病本則屬濕寒,病標則屬濕熱,法宜泄濕行郁,補脾精而達木氣,清利膀胱之鬱熱也。以桂枝姜砂湯主之。胃苓湯亦主之。如脾虛不運,而作鼓脹者,以六君子湯主之。如脾肺濕旺,化生郁濁,腐敗膠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去其鬱陳,然後調之。如病重人虛,不可服此,以葶藶散主之。
桂枝姜砂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炙),砂仁(一錢炒研),生薑(三錢),杏仁(三錢),水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漿一湯匙,溫服。如膀胱濕熱,小便紅澀者,加梔子清之。
胃苓湯
厚朴(二錢),陳皮(三錢),白朮(二錢),茯苓(三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如上熱加黃芩,下寒加乾薑。
六君子湯
(方見瘧疾)
瓜蒂湯
(方見痰飲)
葶藶散
(方見中風)
白話文:
[氣鼓]
氣由肺臟生成,其根源在腎臟。如果腎臟的陽氣無法上升,氣便無法將水液轉化,而會壓抑積聚在身體下方,這就是所謂的氣鼓。氣鼓的情況,指的是肚臍以下的部位出現腫脹。腎臟功能下降,通常是因為脾胃濕重。脾胃濕重會導致肝氣鬱結,肝臟無法正常運作,因此產生腹脹。肝臟無法適當地疏泄,因此導致排尿困難,小便不暢。此外,脾胃濕重會導致脾臟下陷,脾臟下陷則會讓肝臟鬱悶,進而產生下焦熱症。脾胃濕重也會導致胃氣上逆,胃氣上逆則會讓膽火上昇,進而產生上焦熱症。
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濕寒,而表面現象則在於濕熱,治療原則應為排除濕氣,疏解鬱結,補充脾臟精氣,順暢肝氣,並清除膀胱的鬱熱。可使用桂枝薑砂湯作為主方。胃苓湯也可作為主方。若因脾虛導致消化不良而引起鼓脹,可使用六君子湯作為主方。若是脾肺濕氣旺盛,產生鬱濁物質,這些物質腐爛黏稠,無法順利排出,可用瓜蒂散去除鬱積的舊物,再進行調理。如果病人病情嚴重,身體虛弱,不宜服用上述藥方,可用葶藶散作為主方。
桂枝薑砂湯
茯苓、澤瀉、桂枝、芍藥各三錢,甘草二錢(炙過),砂仁一錢(炒過,研磨),生薑三錢,杏仁三錢。用水煎煮至剩一半多一點的份量,加入砂仁略煎,去渣,再加入一湯匙西瓜漿,溫熱後服用。若膀胱濕熱,小便呈現紅色且排尿困難,可加入梔子來清熱。
胃苓湯
厚朴二錢,陳皮三錢,白朮二錢,茯苓、豬苓、澤瀉、桂枝各三錢,甘草二錢,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若上焦有熱象,可加入黃芩;若下焦有寒象,可加入乾薑。
六君子湯
(詳見瘧疾篇)
瓜蒂湯
(詳見痰飲篇)
葶藶散
(詳見中風篇)
4. 水脹
水統於腎,而根於肺,肺陰不降,則水不化氣,而氾濫於上,是為水脹。水脹者,臍以上腫是也。蓋肺不降,由於胃逆,胃逆由於土濕,土濕乃由水寒,水寒而腎失封蟄之性,則相火不得秘藏,土濕乃令木鬱,木鬱而肝失疏泄之權,則水道不能清利,是以膀胱癃閉,水不歸壑而逆行於胸腹,浸淫於經絡,則腫脹之病作矣。其本之在臟者,宜泄之於膀胱。
其標之在經者,宜泄之於汗孔。汗溺之行,總以燥土疏木為主。蓋水病雖在肺腎,而土濕木鬱乃其根本也。如初起宜發汗者,以苓桂麻黃湯主之。宜利水者,以苓桂阿膠湯主之。如水在太陽之經,宜發汗以驅水者,以小青龍湯主之。如水在少陰之經,宜化氣以導水者,以真武湯主之,如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以防己黃耆湯主之。如皮水四肢腫,水在皮中,聶聶動者,以防己茯苓湯主之。
如治正水者。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如治石水者,以麻黃附子湯主之。
苓桂麻黃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半夏(三錢),杏仁(三錢),甘草(二錢),麻黃(二錢),桂枝(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中氣虛加人參,寒加乾薑,肺熱加麥冬、貝母。用五苓散加茵陳亦妙。
苓桂阿膠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甘草(二錢),桂枝(三錢),阿膠(三錢),豬苓(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小便不清加西瓜漿,熱加梔子,中虛加人參,寒加乾薑。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陽敗土濕,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腫脹。泄濕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後世八味加減之方,地黃助脾之濕,附子益肝之熱,肝脾未至極敗,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則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誤人也。
小青龍湯
(方見咳嗽)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附子湯(二方,均見金匱。)
真武湯
(方見痰飲)
防己黃耆湯
防己(三錢),甘草(一錢半炙),白朮(二錢),黃耆(二錢),生薑(一錢),大棗(一枚),水煎大半杯,溫服。服後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黃。胃中不和者,加芍藥。氣上衝者,加桂枝。
防己茯苓湯
防己(三錢),桂枝(三錢),黃耆(三錢),茯苓(六錢),甘草(一錢炙),水煎大半杯,溫服,日夜作三服。
桂枝苓澤湯
此方統治鼓脹,桂枝(三錢),茯苓(六錢),澤瀉(三錢),杏仁(三錢),半夏(三錢),甘草(二錢),防己(三錢),桑葉(三錢),生薑(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水脹]
水液由腎臟管理,但根源在於肺臟。當肺臟陰氣無法下降,水液就不能轉化成氣體,反而泛濫於體內上部,這就是所謂的「水脹」。水脹指的是肚臍以上的部位出現腫脹。肺臟功能失調,通常是因為胃部逆流,胃部逆流的原因則是脾臟濕氣過重,脾臟濕氣重是由於水液過冷,水液過冷會導致腎臟失去封閉藏精的能力,這樣就無法控制體內的火氣。脾臟濕氣重也會導致肝臟受抑,肝臟受抑使得肝臟無法正常疏泄,結果是排尿系統無法順利運作,於是膀胱功能障礙,水液不再流入泌尿系統,反而反向流到胸腔和腹部,影響全身經絡,進而導致水腫和脹大的症狀。若病因在臟腑內部,應該讓水液通過膀胱排出;若病因在經絡外部,應該讓水液透過汗水排出。排汗和排尿的過程,都必須以消除脾臟濕氣和疏導肝臟功能為主。因為水腫的問題雖然主要出現在肺臟和腎臟,但是脾臟濕氣和肝臟受抑纔是根本原因。
剛開始治療時,如果要藉由發汗來排除水液,可以使用苓桂麻黃湯。如果要藉由利尿來排除水液,可以使用苓桂阿膠湯。如果水液積存在太陽經絡,需要透過發汗來驅除水液,可以使用小青龍湯。如果水液積存在少陰經絡,需要藉由調整氣血來引導水液,可以使用真武湯。如果患者有風水脈象,身體沉重且出汗怕風,可以使用防己黃耆湯。如果患者四肢水腫,水液積存在皮膚底下,可以感受到水液波動,可以使用防己茯苓湯。
對於治療水腫,可以使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對於治療石水,可以使用麻黃附子湯。
苓桂麻黃湯的成分包括茯苓、澤瀉、半夏、杏仁、甘草、麻黃、桂枝等,用水煎煮成大半杯,趁熱服用,然後蓋上衣物發汗。如果中氣虛弱,可以加入人參;如果寒冷,可以加入乾薑;如果肺部有熱,可以加入麥門冬和貝母。使用五苓散加上茵陳也是一種好方法。
苓桂阿膠湯的成分包括茯苓、澤瀉、甘草、桂枝、阿膠、豬苓等,用水煎煮成大半杯,趁熱服用。如果小便不清,可以加入西瓜汁;如果熱氣較重,可以加入梔子;如果中氣虛弱,可以加入人參;如果寒冷,可以加入乾薑。
小青龍湯、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附子湯、真武湯、防己黃耆湯、防己茯苓湯、桂枝苓澤湯等方劑詳情請參考《金匱要略》。
需要注意的是,後世有些藥方可能會誤導治療方向,例如地黃會增加脾臟濕氣,附子會增強肝臟熱氣。如果肝臟和脾臟沒有受到極度傷害,服用這些藥方可能有效;但如果肝臟和脾臟已經病得很嚴重,服用這些藥方不僅無效,反而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