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7)
雜證要法 (7)
1. 鶴膝風
鶴膝風者,脛細而膝腫是也。為風、寒、濕三氣合痹於膝,而成此證,仍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如氣血兩虛者,以十全大補湯加味主之。如初起用白芥子研末,以薑蔥汁調塗之,敷時患處起泡,泡干脫皮自愈。
桂枝芍藥知母湯(見上)
十全大補湯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熟地,當歸,黃耆,肉桂,白芍(各二錢),川芎(一錢),加薑棗,水煎大半杯,溫服。防風、附子、牛膝、杜仲、獨活、可隨便加之。
白芥子敷法
以白芥子研細末,照法敷之。
白話文:
【鶴膝風】
鶴膝風這種病,特徵是小腿瘦細而膝蓋部位腫脹。這是因為風、寒、濕三種邪氣在膝部凝結,形成這種病症。主要使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來治療。如果患者同時有氣血兩虛的情況,則應使用十全大補湯再加一些其他藥材來治療。對於剛發病的患者,可以使用白芥子磨成粉末,再用薑和蔥的汁液調和,塗抹在患處。敷藥時,患處可能會起水泡,待水泡乾涸並脫皮後,病情就會好轉。
桂枝芍藥知母湯(詳細內容請參閱前文)
十全大補湯
所需藥材: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熟地、當歸、黃耆、肉桂、白芍(各二錢)、川芎(一錢)。加薑棗一起用水煎煮至只剩大半杯的量,溫熱服用。另外,防風、附子、牛膝、杜仲、獨活等藥材,可根據實際情況酌情添加。
白芥子敷法
將白芥子磨成細末,按照上述方法進行敷貼治療。
2. 腳氣
腳氣者,足履地而受寒暑風濕之氣,致成此證也。其初從足起,漸入小腹,甚乃上攻心胸,若不急治,遂至殺人。然其證有乾溼之不同,濕腳氣者,兩腳腫大,或下注生瘡,浸淫滋水,以雞鳴散主之。乾腳氣者,兩脛不腫,或頑麻,或攣急,或縱緩,為血虛而兼濕氣,以四物湯加味主之。
如腳氣疼痛,不可屈伸者,以烏頭湯主之。若上氣喘急,及小腹不仁,恐攻心不救者,以腎氣丸主之。如腳氣衝心者,以礬石湯浸之。
雞鳴散
檳榔(七粒),吳茱萸(三錢泡),蘇葉(三錢),桔梗(五錢),橘紅(一兩),木瓜(三兩),生薑(五錢),水三大碗,煎至一小碗,取汁;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小碗,取汁;兩汁相和,次日五更,分三五次,冷服之。冬月略溫亦可,天明當下黑糞。
四物加味湯
熟地(三錢),當歸(三錢),川芎(一錢半),白芍(二錢酒炒),牛膝(二錢),獨活(二錢),蒼朮(一錢),澤瀉(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熱者,加黃柏、知母、茵陳。寒者,加乾薑、附子、吳茱萸、肉桂之類。
烏頭湯
麻黃(三錢),芍藥(三錢),黃耆(三錢),甘草(二錢炙),烏頭(三錢),上將烏頭㕮咀,用蜜一杯,煎取五分,即出烏頭。另四味,以水三杯,煎取一杯,去渣。納蜜,再煎八分,溫服。用茵陳五苓湯,亦效。
腎氣丸,
熟地(八兩),山萸肉(四兩),山藥(四兩),丹皮(三兩),茯苓(三兩),澤瀉(三兩),附子(一兩),肉桂(一兩),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淡鹽湯送下。
礬石湯
礬石(三兩),水煎三五沸,浸腳良。
白話文:
【腳氣病】
腳氣病是因為雙腳接觸地面,受到寒氣、暑氣、風氣、濕氣侵襲,而導致的疾病。起初,病狀從腳部開始,慢慢蔓延到小腹部,嚴重時會向上影響心臟和胸部,如果不立即治療,可能危及生命。然而,這種病狀有乾腳氣和濕腳氣的分別。
濕腳氣的病狀是兩腳腫脹,或者下肢長出膿瘡,並且滲出大量液體,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雞鳴散來治療。乾腳氣的病狀是小腿並無腫脹,但可能出現麻木、肌肉緊繃或鬆弛的情況,這是血液不足且夾雜濕氣的症狀,應使用四物湯加味來治療。
如果腳痛到無法彎曲或伸展,可以使用烏頭湯來治療。如果出現呼吸急促、小腹失去知覺,擔心病情會進一步影響心臟而無法挽救,可以使用腎氣丸來治療。如果腳氣病影響到心臟,可以使用礬石湯浸泡雙腳。
【雞鳴散】
所需材料:檳榔(7粒)、吳茱萸(3錢,用水泡過)、蘇葉(3錢)、桔梗(5錢)、橘紅(1兩)、木瓜(3兩)、生薑(5錢)。先用三大碗水煮這些材料,煮到只剩一小碗,取汁;再加入兩碗水,煮到只剩一小碗,取汁;把兩次的汁混合在一起,第二天凌晨分成三到五次,冷飲服用。冬天的話,稍微溫熱也可以。天亮的時候,應該會排出黑色的大便。
【四物加味湯】
所需材料:熟地(3錢)、當歸(3錢)、川芎(1錢半)、白芍(2錢,用酒炒過)、牛膝(2錢)、獨活(2錢)、蒼朮(1錢)、澤瀉(3錢)。用水煎煮大約半杯,溫熱服用。如果患者發熱,可以添加黃柏、知母、茵陳;如果患者怕冷,可以添加乾薑、附子、吳茱萸、肉桂等。
【烏頭湯】
所需材料:麻黃(3錢)、芍藥(3錢)、黃耆(3錢)、甘草(2錢,炒過)、烏頭(3錢)。將烏頭切碎,用一杯蜂蜜煎煮,煮到只剩下五分之一,然後取出烏頭。剩下的四種材料,用水三杯煎煮,煮到只剩一杯,去掉渣滓。再加入蜂蜜,煎煮到剩下八分之一,溫熱服用。使用茵陳五苓湯,也有療效。
【腎氣丸】
所需材料:熟地(8兩)、山萸肉(4兩)、山藥(4兩)、丹皮(3兩)、茯苓(3兩)、澤瀉(3兩)、附子(1兩)、肉桂(1兩)。用煉製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3錢,用淡鹽湯送下。
【礬石湯】
所需材料:礬石(3兩)。用水煎煮三到五次,浸泡雙腳,效果良好。
3. 里證類
4. 心腹痛
心腹疼痛者,土濕而木賊之也。土濕而胃膽上逆,則痛在心胸,土濕而肝脾下陷,則痛在少腹。若中氣頹敗,木邪內侵,則不上不下,痛在當臍,更為劇也。上痛者熱多而風少,下痛者風多而熱少,而究其根源,總屬濕寒所致。如痛在心胸,熱多者以柴胡牡蠣湯主之。如痛在少腹,寒多者以姜苓桂枝湯主之。
如因食積而疼,宜溫下者,以大黃附子湯主之,或以厚朴七物湯主之。如因水積而疼者,以五苓湯主之,或以十棗湯主之。如因血積而疼者,以桂枝茯苓丸主之,或以下瘀血湯主之。如因痰積而疼者,以姜苓半夏湯主之。如因蟲積而疼者,以烏梅丸主之。如無宿物,專屬寒濕者,以大建中湯附子粳米湯主之。
柴胡牡蠣湯
柴胡(三錢),牡蠣(一錢粉),甘草(二錢),栝蔞(三錢),半夏(三錢),芍藥(三錢),生薑(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如胸痹疼,仍宜用金匱方治之。
姜苓桂枝湯
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當歸(三錢),生薑(三錢),半夏(三錢),杏仁(三錢),砂仁(二錢),水煎大半杯,溫服。如寒甚,加附子。
大黃附子湯
大黃(三錢),附子(三錢),細辛(二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厚朴七物湯
厚朴(四錢),大黃(二錢),枳實(一錢半),桂枝(一錢半),甘草(一錢半),生薑(二錢半),大棗(二枚),水煎大半杯,溫服。嘔者加半夏,寒者再加生薑。
五苓湯,十棗湯(方均見痰飲)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藥(各等分),陳皮(三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瘥,加至三丸。
下瘀血湯
大黃(三兩),桃仁(二十個),䗪蟲(二十枚去足翅),上為細末,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杯,煮一丸,取八分,頓服之。
姜苓半夏湯方(見痰飲),烏梅丸(方見蛔蟲)
大建中湯
蜀椒(二錢炒去汗),乾薑(四錢),人參(二錢),水二杯,煎一杯,去滓,入膠飴四錢,煎取八分,溫服,如一炊頃,可食熱粥半碗。
附子粳米湯
附子(二錢制),半夏(四錢),甘草(一錢炙),粳米(五錢布包),大棗(二枚),生薑(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日夜作三服。
白話文:
[心臟及腹部疼痛]
心臟與腹部的疼痛,通常是因為脾胃過於濕潤,而肝膽功能失調所導致的。脾胃過濕會使胃膽功能上逆,導致心胸區域的疼痛;若肝脾功能低下,則疼痛會集中在小腹部位。如果中氣衰弱,肝木之氣過盛內侵,疼痛可能集中在肚臍周圍,且這種情況會更加嚴重。心胸部位的疼痛通常是由於熱氣較多,風邪較少;小腹的疼痛則風邪較多,熱氣較少。但追根究底,這些疼痛多半是由濕寒所導致的。
- 若疼痛在心胸部位,且熱氣較多,可用「柴胡牡蠣湯」來治療。
- 若疼痛在小腹,且寒氣較多,可用「姜苓桂枝湯」來治療。
若是由於食物積滯所導致的疼痛,需用溫下法治療,可選擇「大黃附子湯」或「厚朴七物湯」。若是由於水分積聚所導致的疼痛,可使用「五苓湯」或「十棗湯」。若是血液淤積所導致的疼痛,可用「桂枝茯苓丸」或「下瘀血湯」。若是痰濕積聚所導致的疼痛,可使用「姜苓半夏湯」。若是腸道有寄生蟲所導致的疼痛,可使用「烏梅丸」。若沒有食物殘留,純粹是因為寒濕所導致的疼痛,可使用「大建中湯」或「附子粳米湯」。
接下來是各個藥方的詳細配方:
- 「柴胡牡蠣湯」、「姜苓桂枝湯」、「大黃附子湯」、「厚朴七物湯」、「五苓湯」、「十棗湯」、「姜苓半夏湯」、「烏梅丸」、「大建中湯」、「附子粳米湯」,每一種藥方都包含具體的藥材名稱、劑量以及製作方法。例如,「柴胡牡蠣湯」需使用柴胡、牡蠣粉、甘草、栝蔞、半夏、芍藥、生薑等藥材,並用水煎煮至一半,溫服即可。
以上藥方請遵照醫生指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