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2)
雜證要法 (2)
1. 暑證
暑氣之中人也,每乘虛而入。人當盛暑之時,往往熱鬱於內,元氣先傷。及偶被外邪束閉,而內熱不宣,氣愈耗而津愈傷,則熱病作矣。其證發熱惡寒,口渴心煩,面赤齒燥,小水赤,脈洪而虛,純屬表裡俱熱之證。如舌白口渴無汗,邪在氣分,而表實者,以防翹桑杏湯主之。
如舌赤口渴無汗,邪在血分而表實者,以防翹桑杏湯,去銀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主之。如大汗大渴,脈虛大而芤,熱在氣分而表虛者,以人參白虎湯主之。如舌赤口渴汗多,熱在血分而表虛者,以加減生脈散主之。如入陽明,脈洪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熱,舌苔黃滑,渴欲飲水,得水反嘔,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水結在胸者,以小陷胸湯加枳實主之。
如入陽明,脈滑數,不食不飢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以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之。如入陽明,濕氣已化,熱結獨存,口燥咽乾,渴欲飲水,面目俱赤,舌燥黃、脈沉實者,以小承氣湯,各等分下之。此專治暑熱之法。如伏暑停食,以致吐瀉者,仍屬寒證,應以霍亂之法治之。
如暑月傷寒,而內本無熱者,仍以傷寒法治之。
防翹桑杏湯
連翹(三錢),銀花(三錢),桔梗(二錢),桑葉(二錢),竹葉(一錢),甘草(二錢),防風(三錢),豆豉(一錢五分),杏仁(三錢),滑石(三錢),以鮮蘆根湯煎服,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病不解,再作服。嘔而痰多者,加半夏、茯苓。小便短,加薏仁。
防翹桑杏湯去銀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方
連翹(三錢),桔梗(二錢),桑葉(二錢),竹葉(一錢),甘草(二錢),防風(三錢),生地(二錢),丹皮(一錢),白芍(二錢),服法如前。
人參白虎湯
石膏(五錢研),知母(三錢),甘草(二錢),粳米(半杯),人參(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加減生脈散方
沙參(三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一錢),丹皮(一錢),生地(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小陷胸加枳實湯
黃連(二錢),栝蔞(三錢),枳實(二錢),半夏(五錢),急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方
半夏(五錢),黃連(一錢),黃芩(二錢),枳實(二錢),杏仁(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虛者,復納人參二錢,大棗三枚。
小承氣湯
大黃(三錢),厚朴(三錢),枳實(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關於暑熱症狀]
當暑氣侵襲人體,常是趁著身體虛弱時進入。在酷熱的夏季,人體內部的熱量容易積聚,原本身體的元氣就會受到損傷。一旦偶爾遇到外界的病邪封閉了毛孔,導致體內的熱氣無法散發,氣力會更消耗,體液也會更受傷害,這時候,熱病就發作了。這種病症表現為發燒怕冷,口渴心煩,臉色紅潤牙齒乾燥,小便呈現紅色,脈象呈現洪大但虛弱,完全屬於表裡都熱的病症。
如果舌頭白色且口渴無汗,表示病邪在氣分且外表有實證,這時應使用防翹桑杏湯來治療。
如果舌頭紅色且口渴無汗,表示病邪在血分且外表有實證,這時應使用防翹桑杏湯,去掉銀花、杏仁、滑石和豆豉,加入生地、丹皮和白芍來治療。
如果大量出汗,極度口渴,脈象虛弱且大,表示病邪在氣分且外表虛弱,這時應使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
如果舌頭紅色,口渴且大量出汗,表示病邪在血分且外表虛弱,這時應使用加減生脈散來治療。
如果進入陽明經,脈象洪滑,臉色紅潤,身體發熱,頭暈不畏寒,只畏熱,舌苔黃滑,想喝水卻喝了反而會嘔吐,按壓胸部下方會疼痛,小便短少,大便閉塞,水份凝結在胸口,這時應使用小陷胸湯加上枳實來治療。
如果進入陽明經,脈象滑數,不進食也不感到飢餓,渾濁的痰液聚集,胸口有痞滿感,這時應使用半夏瀉心湯,去掉人參、乾薑、大棗和甘草,加上枳實和杏仁來治療。
如果進入陽明經,濕氣已經消散,只剩下熱結,口乾喉嚨乾,想喝水,臉部和眼睛都紅,舌頭乾燥呈黃色,脈象深沉而實,這時應使用小承氣湯,各成分等量煎服。
這些都是專門用來治療暑熱的療法。如果暑熱導致食物消化不良,造成嘔吐或腹瀉,仍屬於寒證,應該使用治療霍亂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暑熱期間感染風寒,但體內原本並無熱氣,仍應使用治療風寒的方法來治療。
以下是各種藥方的詳細內容:
【防翹桑杏湯】
連翹(9克),銀花(9克),桔梗(6克),桑葉(6克),竹葉(3克),甘草(6克),防風(9克),豆豉(4.5克),杏仁(9克),滑石(9克)。用新鮮蘆根湯煎煮服用,香氣一出來即可服用,不要煮太久。若病情未解,可再次煎煮服用。如果嘔吐且痰多,可加入半夏和茯苓。小便短少,可加入薏仁。
【防翹桑杏湯去掉銀花、杏仁、滑石、豆豉,加上生地、丹皮、白芍的藥方】
連翹(9克),桔梗(6克),桑葉(6克),竹葉(3克),甘草(6克),防風(9克),生地(6克),丹皮(3克),白芍(6克)。服用方法同上。
【人參白虎湯】
石膏(15克研磨),知母(9克),甘草(6克),粳米(半杯),人參(9克)。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加減生脈散】
沙參(9克),麥冬(9克),五味子(3克),丹皮(3克),生地(9克)。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小陷胸加枳實湯】
黃連(6克),栝蔞(9克),枳實(6克),半夏(15克)。急流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半夏瀉心湯去掉人參、乾薑、大棗、甘草,加上枳實、杏仁的藥方】
半夏(15克),黃連(3克),黃芩(6克),枳實(6克),杏仁(9克)。水煎至大半杯,溫服。如果是虛弱者,可再加入人參(6克)和大棗(3個)。
【小承氣湯】
大黃(9克),厚朴(9克),枳實(9克)。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2. 濕證
濕病者,太陰濕旺,而感風寒也,濕氣浸淫,瀰漫於周身,一遇風寒感冒,閉其皮毛,通身經絡之氣,壅滯不行,則疼痛熱煩之病作矣。濕凌上焦,則痛在頭目。濕淫下部,則痛在膝踝。濕浸肝腎,則痛在腰腹。濕遍一身,上下表里,無處不疼,而關竅骨節尤甚。其水盛者,淫泆而為濕寒。
其火盛者,鬱蒸而為濕熱。法當內通其膀胱,外開其汗孔,俾表裡雙泄,其病自除矣。如濕寒日晡煩疼者,以茵陳五苓散主之。如風濕相搏,身體煩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以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如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以甘草附子湯主之。如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主之。
如濕溫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或渴,午後身熱,脈浮虛者,以三仁湯主之。如濕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熱,法宜清金利水以泄熱者,以元滑苓甘散主之。如腹滿尿澀,木鬱而生下熱,法宜利水以泄濕熱者,以苓甘梔子茵陳湯主之。
茵陳五苓散
白朮,桂枝,茯苓,豬苓,澤瀉等分為散,每用五錢,調茵陳蒿末一兩,和勻,空腹米飲調服一湯匙,日三服。多飲熱湯取汗。如發熱惡寒,是表邪閉固,再加紫蘇,以發其汗。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錢),甘草(二錢炙),生薑(三錢),附子(三錢炮),大棗(三枚),水煎大半杯,溫服。
去桂枝加白朮湯
甘草(一錢),大棗(三枚),生薑(三錢),附子(三錢炮),白朮(四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甘草附子湯
甘草(二錢炙),附子(二錢炮),白朮(二錢),桂枝(四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二錢),杏仁(三錢),薏仁(三錢),甘草(一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三仁湯
杏仁(三錢),白蔻仁(二錢),生薏仁(三錢),滑石(三錢),竹葉(一錢),桑葉(三錢),白通草(二錢),半夏(二錢),甘瀾水煎大半杯,溫服。方中仍有溫藥者,以濕屬陰邪,非溫行則濕不去也。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茯苓,甘草等分為末,大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濕從大小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如濕邪在腹,肺氣壅滯,以致頭痛鼻塞,聲音重濁,神氣鬱煩,當於發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泄肺氣。
苓甘梔子茵陳湯
茵陳(三錢),梔子(二錢),甘草(二錢生),茯苓(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服後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一宿腹減,濕從小便去矣。若濕熱在脾,當加大黃、芒硝。如濕熱但在肝家,而脾腎寒濕,當加乾薑、附子。若膀胱無熱,但用豬苓湯利其小便可也。
白話文:
[濕證]濕病是因為太陰經的濕氣旺盛,再加上受到風寒的影響。濕氣蔓延全身,一旦遇到風寒導致感冒,使得皮膚毛孔被封閉,全身的經絡氣血受阻,運行不暢,就會出現疼痛、熱感和煩躁的病症。濕氣影響上焦,會使頭目疼痛;影響下部,則膝踝疼痛;濕氣進入肝腎,腰腹會感到疼痛。濕氣遍佈全身,上下表裏無處不痛,尤其是關節骨節更為嚴重。水氣過盛時,會形成濕寒。
火氣過盛時,會產生濕熱。治療方法應當內通膀胱,外開汗孔,使表裡同時排泄,疾病自然消除。如果患者在下午時段因濕寒而煩悶疼痛,可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如風濕相搏,身體疼痛到無法自行翻身,無嘔吐、口渴症狀,脈象浮虛且澀,則使用桂枝附子湯。若患者大便較硬,小便順暢,可使用去桂枝加白朮湯。若風濕相搏,骨節疼痛劇烈,無法屈伸,觸碰更加劇疼痛,出汗、呼吸困難,小便不順,怕風不想脫衣,或有輕微水腫,可用甘草附子湯。若全身疼痛,發熱,下午時更劇烈,這稱為風濕,可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濕溫頭痛、惡寒,身體沉重疼痛,舌苔白或口渴,下午時體溫升高,脈象浮虛,可用三仁湯。濕氣旺盛,脾氣鬱結,肺氣壅塞,產生上熱,應使用清金利水的方法來泄熱,可用元滑苓甘散。腹部脹滿,排尿困難,肝氣鬱結產生下熱,應使用利水的方法來泄濕熱,可用苓甘梔子茵陳湯。
接下來詳細介紹各種藥方的成分與用法。
茵陳五苓散:白朮、桂枝、茯苓、豬苓、澤瀉等份,磨成粉末,每次用五錢,混合一兩的茵陳蒿末,空腹時用米湯調服一湯匙,一天三次,多喝熱水促進出汗。若有發熱、惡寒,表示表邪封閉,需再加入紫蘇,以促進出汗。
桂枝附子湯:桂枝四錢、甘草二錢(炙)、生薑三錢、附子三錢(炮)、大棗三枚,用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去桂枝加白朮湯:甘草一錢、大棗三枚、生薑三錢、附子三錢(炮)、白朮四錢,用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甘草附子湯:甘草二錢(炙)、附子二錢(炮)、白朮二錢、桂枝四錢,用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二錢、杏仁三錢、薏仁三錢、甘草一錢,用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三仁湯:杏仁三錢、白蔻仁二錢、生薏仁三錢、滑石三錢、竹葉一錢、桑葉三錢、白通草二錢、半夏二錢,用甘瀾水煎至大半杯,溫服。方中仍含有溫性藥物,因為濕氣屬於陰邪,非溫熱不可使其排出。
元滑苓甘散:元明粉、滑石、茯苓、甘草等份,磨成粉末,用大麥粥汁調服一湯匙,一天三次,濕氣會從大小便排出,尿液黃色,排泄物黑色,這是治療成功的徵兆。如果濕邪在腹部,肺氣壅塞,導致頭痛、鼻塞、聲音混濁、精神煩躁,應在發汗和利水的治療中,加入橘皮、杏仁以泄肺氣。
苓甘梔子茵陳湯:茵陳三錢、梔子二錢、甘草二錢(生)、茯苓三錢,用水煎至大半杯,熱服。服用後小便會增多,尿液如皁角汁,顏色鮮紅,一夜後腹部減輕,濕氣從小便排出。若濕熱在脾臟,應加入大黃、芒硝。若濕熱只在肝臟,而脾腎有寒濕,應加入乾薑、附子。若膀胱無熱,只需使用豬苓湯利尿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