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回本書目錄

1. 雜證要法

2. 自敘

醫之為道,精矣微矣。臟腑生成之象,經絡起止之原,六氣循環之理,五行生剋之機,必須一一講求明白,始可以論證出方。學問有體,而後有用,豈可區區專重夫末節哉,然臟腑、經絡、六氣、五行之說,《內經》、《難經》、《傷寒》、《金匱》諸書言之詳矣。而後世名醫,闡發《經》旨,亦不留余蘊,一經披覽,即可識其指歸。

惟論證出方,自金元以來,諸醫議論紛歧,各逞臆見,致令後之業醫者,分門別戶,莫得真傳,有心人所為感慨系之也!餘留心醫學,三十餘年。檢閱方書,數十餘部。除《傷寒》、《金匱》而外,求其與《內經》之旨相合者,頗少。惟我朝名醫輩出,如喻嘉言、徐靈胎、高士宗、張隱菴、陳修園、黃元御諸公,皆遠宗歧黃,近法仲景,其著作洵遠邁前賢矣。六子所論臟腑經絡,六氣五行之理,均足發揮《內經》諸書。

惟徐靈胎之《醫學源流論》,尤爽快警闢。黃元御之《天人解》、《六氣解》,尤顯亮透澈,更有發前人所未發處。至論證出方,喻、徐二公,立論雖極力尊古,而所取時方,仍有駁雜不純之處。高、張二公,有論無方。惟陳、黃兩家,其論證出方,俱精簡可取,其大旨悉本於聖經,真醫學入門之正路也。

余公餘之暇,採二子之精純者,合纂為一編。其有二子所未備者,僅採各名醫之說以補之。倘業醫者,執是編而熟讀玩味,庶免歧路亡羊之嘆也夫!

光緒二十一年歲在乙未二月朔日云閣氏自敘

白話文:

[自序]

醫學這條道路,精深微妙。對於人體臟腑的形成和樣貌,經絡的起始終點,六氣的運行規律,五行之間的生剋關係,都必須一一深入研究清楚,才能開始對病症進行診斷並開出藥方。學問有其根本,然後纔有應用,怎麼能只注重細枝末節呢?然而,關於臟腑、經絡、六氣、五行的理論,《內經》、《難經》、《傷寒》、《金匱》等書籍已有詳細記載。後世名醫進一步闡述這些經典的要旨,也沒有保留,一旦閱讀,就能理解他們的核心思想。

唯有從論證到開方的過程,自金元以來,眾多醫生的觀點分歧,各自依憑自己的想法,導致後來從事醫學的人,各自為政,難以得到真正的傳承,這讓有心人感到深深遺憾!我關注醫學已超過三十年。閱讀了數十部醫方書籍。除了《傷寒》、《金匱》之外,想找一本與《內經》主旨相符的書,卻寥寥無幾。只有我朝代出現的名醫,如喻嘉言、徐靈胎、高士宗、張隱菴、陳修園、黃元御等人,他們遠宗岐伯和黃帝,近法張仲景,他們的作品確實超越了前人。六位名醫對於臟腑經絡,六氣五行的理論,都能充分闡釋《內經》等書的要旨。

其中,徐靈胎的《醫學源流論》尤其直截了當且深刻。黃元御的《天人解》、《六氣解》,尤其清晰透徹,還有許多前人未曾提及的新見解。至於從論證到開方的過程,喻、徐兩位先生,雖然竭力尊崇古訓,但他們選用的現代藥方,仍存在混雜不純的問題。高、張兩位先生,有理論無藥方。只有陳、黃兩位先生,他們的論證和開方,都非常精確簡潔,其核心理唸完全遵循聖經,這纔是進入醫學領域的正確道路。

我在閒暇之餘,選取了這兩位先生最精粹的部分,合編成一部作品。對於他們未能涵蓋的部分,我僅選擇其他名醫的觀點來補充。如果從事醫學的人,手捧此書深入研讀品味,或許可以避免迷失方向的嘆息吧!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年二月初一日,雲閣氏自序.

3. 表證類

4. 感寒

感寒者,觸受風寒也。四時俱有感寒之證,脈浮或緊,頭痛發熱無汗,或惡寒,或咳嗽不禁,即傷寒之淺者。以桑防湯主之。此時俗通治之法也,重者仍以傷寒法治之。

桑防湯

桑葉(三錢),防風(三錢),甘草(二錢),白芍(三錢),杏仁(三錢),生薑(三錢片),桔梗(二錢),水煎大半杯,溫服,覆衣取微汗。

白話文:

【感受寒冷】

感受寒冷,指的是受到風寒的影響。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因感受寒冷而生病,病徵表現為脈搏浮或緊繃,頭痛、發燒且不出汗,或者感覺冷,或是不停咳嗽,這就是輕度的感冒。一般會用桑防湯來治療。這是民間普遍用來對付這種病情的方法,若是病情嚴重,還是得按照感冒的標準療法治療。

【桑防湯的配方】

桑葉(約9克),防風(約9克),甘草(約6克),白芍(約9克),杏仁(約9克),生薑(約9克切片),桔梗(約6克)。將這些材料用水煎至大半杯的量,溫熱飲用,然後蓋上衣服,讓自己微微出汗。

5. 傷風

傷風者,中虛而受外感也。其人肺經素有濕氣,一旦風寒閉其皮毛,肺氣壅遏,鼻流清涕,時出嚏噴,或三五日,或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從口鼻出,肺尚無傷,若不出即肺傷而死矣。勿以病淺而忽之也。以紫蘇姜苓湯主之。

紫蘇姜苓湯

蘇葉(三錢),生薑(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橘皮(三錢),砂仁(二錢),半夏(三錢),杏仁(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微汗。

白話文:

[感冒]

感冒的情況,是身體虛弱時受到外界病毒的侵襲。這類病患的肺部平時就有濕氣存在,一旦受到風寒影響,導致皮膚毛孔閉塞,肺部氣血運行受阻,開始流清鼻涕,並時常打噴嚏,病情可能持續三五天,或者到第七天,咳嗽時會咳出青黃色的鼻涕,這種情況就像膿液一樣,從口和鼻子流出,如果肺部尚未受損,但如果不治療,肺部就會受傷,嚴重的話甚至會致命。千萬不要因為病情看似輕微就忽視它。治療上,可以使用紫蘇薑苓湯。

紫蘇薑苓湯的配方

紫蘇葉(約9克),生薑(約9克),甘草(約6克),茯苓(約9克),陳皮(約9克),砂仁(約6克),半夏(約9克),杏仁(約9克)。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至剩下大半杯的量,趁熱飲用,然後穿上衣服讓身體微微出汗。

6. 溫證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蓋人於冬時,宜順寒水之令,以藏陽氣。倘陰精失藏,相火泄露,陽根不密,火旺水虧,津液被傷,及至春夏受感,而溫熱之病作矣。其證與傷寒不同,傷寒初病,外雖受邪,而內本無熱。溫病初起,即內外俱熱,其頭痛發熱自汗,頗類傷寒,但傷寒必傳陽明而始作渴,溫病初起而即發熱作渴,口燥心煩,且脈動數,不惡寒,反惡熱,午後熱益甚,與傷寒頗異。如邪在六經之表,並未入腑入臟者,法宜清解以防風解溫湯,隨證加減主之。

但咳身不甚熱者,以桑杏甘桔湯主之。如方入陽明之經,肺熱津枯,法宜清熱生津者,以人參白虎湯主之。如已入陽明之府,腸胃燥結,法宜泄熱滋陰者,以大承氣湯加味主之。

防風解溫湯

防風(三錢),桔梗(三錢),桑葉(三錢),連翹(三錢),杏仁(三錢),芍藥(三錢),丹皮(三錢),甘草(二錢),流水三杯,煎八分,溫服,覆衣飲熱粥,取微汗。治太陽經頭項痛,腰脊強,發熱作渴者。如入陽明經,身熱、目痛、鼻乾、不臥、胸燥、口渴者,去防風、桑葉、桔梗、杏仁,加葛根,熱加元參,再熱加石膏,嘔加半夏。

如入少陽經,胸脅疼痛,耳聾,口苦咽乾作渴者,去防風、桑葉、桔梗、杏仁,加柴胡、黃芩、半夏,熱加元參。如入太陰經,腹滿嗌乾,發熱作渴者,去連翹、桔梗、杏仁,加生地。如入少陰經,口燥舌乾,發熱作渴者,去連翹、桔梗、杏仁、芍藥,加生地、天冬、元參。

如入厥陰經,煩滿囊縮,發熱作渴者,去連翹、桔梗、杏仁,加生地、當歸。

桑杏甘桔湯

桑葉(三錢),杏仁(三錢),麥冬(三錢),桔梗(二錢),紫菀(三錢),甘草(二錢),半夏(三錢制),茯苓(三錢),水煎服。治溫病初感,但咳嗽者。

人參白虎湯

石膏(四錢),知母(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粳米(半杯),流水煎大半杯,熱服,但取微汗。治溫病二日,方傳陽明之經,腑熱未作,法宜清熱而發表者。

大承氣加味湯

大黃(五錢生),芒硝(三錢),枳實(二錢炒),厚朴(二錢炒),芍藥(三錢),生地(三錢),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溫病已入陽明之腑,腸胃燥結者。如腸胃未至燥結,第用滋陰法,不用承氣。即燥結未甚,亦當俟之六日經盡之後,腑熱內實,用泄熱滋陰之法,一下而清矣。若燥結已甚,即三五日內,亦可急下。

白話文:

【溫證】

《經》上說:冬天如果受到寒氣的傷害,到了春天就可能會得溫病。另外也提到:冬天如果不養精蓄銳,春天也必定會得溫病。人在冬天應該遵循寒冷的自然規律,來藏納陽氣。假使陰精無法藏納,導致相火外泄,陽根不固,火氣旺盛而水分不足,損傷了體內的津液,等到春夏受到感染,溫熱病就會發生。

這種病症和傷寒不同,傷寒剛開始時,雖然外在受到了病邪,但是體內原本並沒有熱度。溫病一開始,就是內外都發熱,它有頭痛、發燒、自汗等症狀,很像傷寒,但傷寒必須傳到陽明經才會開始口渴,溫病一開始就會發熱口渴,口乾舌燥,心煩意亂,而且脈搏跳動快,不畏寒反而怕熱,下午過後熱度更甚,這和傷寒很不同。

如果邪氣還在六經的表面,尚未深入腑臟,應該用清解法,可以服用防風解溫湯,根據病情做加減。

只是咳嗽,身體不那麼熱的,可以服用桑杏甘桔湯。

如果已經進入陽明經,肺部發熱,津液枯竭,應該清熱生津,可以服用人參白虎湯。

如果已經深入陽明腑,腸胃燥結,應該使用泄熱滋陰法,可以服用大承氣加味湯。

防風解溫湯的配方和用法是:防風、桔梗、桑葉、連翹、杏仁、芍藥、丹皮各三錢,甘草二錢,三杯清水煎煮至剩下八分,溫熱服用,穿暖和的衣服喝熱粥,讓身體微微出汗。適用於治療太陽經頭部和頸部疼痛,腰背僵硬,發熱口渴的情況。如果進入陽明經,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胸部燥熱,口渴,可以去掉防風、桑葉、桔梗、杏仁,加入葛根,熱度高時加入元參,更熱時加入石膏,嘔吐時加入半夏。

桑杏甘桔湯的配方和用法是:桑葉、杏仁、麥冬各三錢,桔梗二錢,紫菀三錢,甘草二錢,半夏三錢(炮製),茯苓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適用於治療溫病初期,只有咳嗽的情況。

人參白虎湯的配方和用法是:石膏四錢,知母、人參各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粳米半杯,三杯清水煎煮至剩下大半杯,熱服,只求微微出汗。適用於治療溫病第二天,邪氣剛剛傳到陽明經,腑熱尚未形成,應該清熱解表的情況。

大承氣加味湯的配方和用法是:大黃五錢(生),芒硝三錢,枳實二錢(炒),厚朴二錢(炒),芍藥、生地各三錢,三杯清水煎煮至剩下大半杯,熱服。適用於治療溫病已經進入陽明腑,腸胃燥結的情況。如果腸胃尚未燥結,只需要滋陰法,不必使用承氣法。即使燥結不是很嚴重,也應該等到六天經期結束後,腑熱內部實質化,使用泄熱滋陰法,一次就可以清除。如果燥結已經很嚴重,即使在三五天內,也可以立即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