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四診要訣 (5)
四診要訣 (5)
1. 辨毛髮
毛髮皆血液所生,故喜光潤。若髮直如麻,鬚毛焦枯,皆死候也。
2. 辨皮膚
皮膚者,即從關至尺澤之皮膚也。《經》曰: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小,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尺之皮膚亦滑。脈澀,尺之皮膚亦澀。故曰:脈尺相應也。若診尺之皮膚寒,則主虛瀉。診尺之皮膚熱,則主病溫。如非病溫,則主陰虛寒熱勞疾也。
凡風病,則尺之膚滑,痹病則尺之膚澀,氣血盛則尺之肉豐腴,氣血虛則尺之肉虧竭。
白話文:
皮膚,指的是從關部位到尺澤的皮膚。經書中提到:脈搏緊繃時,尺脈所對應的皮膚也會緊繃;脈搏緩和時,尺脈所對應的皮膚也會緩和;脈搏細小時,尺脈所對應的皮膚會變得較薄且缺乏充實感;脈搏粗大時,尺脈所對應的皮膚會隆起;脈搏流暢時,尺脈所對應的皮膚也會流暢;脈搏乾澀時,尺脈所對應的皮膚也會乾澀。因此,可以說脈象和尺脈的皮膚是相應的。如果診察到尺脈的皮膚感到寒冷,這通常表示虛弱或有消化不良的症狀。如果診察到尺脈的皮膚發熱,這通常表示有溫熱性的疾病。如果不是因為有溫熱性疾病的緣故,那麼可能是陰虛、寒熱或勞累所致的疾病。
所有風病的情況下,尺脈所對應的皮膚會變得滑膩;在有阻塞的疾病情況下,尺脈所對應的皮膚會變得乾澀;當氣血旺盛時,尺脈所對應的肉質會豐滿;當氣血不足時,尺脈所對應的肉質會消耗殆盡。
3. 辨絡色
絡有陰陽,陰絡在內,深而難見。陽絡在外,滑而易見。其色隨四時推遷而變,遂即所變之色,以診寒熱。寒多則脈凝泣,凝泣則色青黑。熱多則脈淖澤,淖澤則色黃赤。
白話文:
經絡有陰陽之分,陰經絡在內部,深沈且難以察覺。陽經絡在外部,滑順且容易發現。其顏色會隨著四季的更替而變化,通過觀察顏色的變化,可以診斷是寒還是熱。寒氣過多會使脈象凝滯,凝滯的脈象顏色會呈現青黑。熱氣過多會使脈象潤澤,潤澤的脈象顏色會呈現黃赤。
4. 辨宗氣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之下,其動應衣,以候宗氣。若動之微而不見,則為不及,主宗氣內虛。若動之應衣而甚,則為太過,主宗氣外泄。若三四至一止,或五六至一止,主有積聚。若絕不至,則死矣。
白話文:
胃部的大絡脈,名叫虛裏,穿過膈肌連接肺部,位於左乳下方,它的跳動能反映身體的宗氣狀況。如果它的跳動微弱看不到,表示宗氣不足;如果跳動強烈到能影響衣裳,則表示宗氣過度散失。若脈搏每三至四次跳動一次停止,或每五至六次跳動一次停止,這可能代表有積聚的病徵。若脈搏完全停止,則預示著生命危險。
5. 辨臍上下
臍之上,主候胃。臍之下,主候腸。其捫上下之腹皮寒熱,則知胃腸有寒熱之病。胃中有熱,每喜冷飲。腸中有寒,多喜熱湯。然與之飲熱,不可過熱,與之飲寒,不可過寒,惟當適其寒溫之宜而已。
白話文:
在臍上部,主要觀察胃的狀況;在臍下部,主要觀察腸的狀況。通過觸摸腹部上下的皮膚是熱還是冷,就能知道胃腸是否有寒熱病症。胃中有熱,通常喜歡喝涼飲料。腸中有寒,大多喜歡喝熱湯。然而,給他們提供熱飲時,不能過熱;給他們提供冷飲時,也不能過冷,只需適應飲料的適宜溫度即可。
6. 辨胃腸
胃中有熱,上發口糜,心空善飢。腸中有熱,下瀉熱物,色黃如粥。胃中有寒,面清冷而厥,腹脹而疼。腸中有寒,小便尿白,飧瀉腸鳴。
白話文:
胃中有熱:胃部有熱氣,表現為口腔潰瘍或糜爛,以及經常感到餓。
腸中有熱:腸道有熱氣,會導致排泄物溫熱,且顏色像粥一樣。
胃中有寒:胃部有寒氣,表現為臉部清冷、四肢發涼,並伴有腹部脹滿和疼痛。
腸中有寒:腸道有寒氣,會出現尿液呈白色的情況,以及腹瀉伴有腸鳴聲。
7. 辨形肉
形分強弱,強者外邪難犯,弱者外邪易干。食多而肥者,強也。若食少而肥者,非強也,乃痰也。肥人最怕脈如綿絮,謂之無氣,則主死矣。食少而瘦者,弱也,若食多而瘦者,非弱也,乃火也。瘦人最怕肉乾著骨,謂之消瘦,亦主死矣。
白話文:
身體的強壯與否,強壯的人較不容易受到外在邪氣的侵擾,而弱的人則容易受外邪影響。食量大且體胖的人,通常被認為是強壯的。但如果食量小但體胖,這並不是強壯,而是因為體內積聚了痰濕。肥胖的人最怕脈象輕柔如綿絮,這種情況表示體內缺乏氣血,預示著可能有生命危險。食量小且體瘦的人,通常被認為是體質較弱的,但如果食量大但體瘦,這並不是體質弱,而是因為體內有火熱之症。瘦削的人最怕皮膚乾燥附著於骨頭,這種情況稱為消瘦,也暗示著可能面臨生命危機。
8. 辨形脈
《經》曰:形氣已脫。九候雖調,獲死者,謂形脫無以貯氣也。形氣俱虛,寸口脈調,可醫者,謂形氣未相失也。形盛而肥,脈小少氣者,謂氣不能勝形,形衰而瘦,脈大多氣者,謂形不能勝氣,均主死也。
白話文:
《經》中提到:當一個人的形體和氣息已經分離時,即使九候(指診斷病人的九種脈象)調和,最終還是會死亡,這是因為形體已經離去,無法儲存氣息。如果形體和氣息都處於虛弱狀態,但脈象調和,這是可以治療的情況,表示形體和氣息尚未失去相連。如果形體強壯且肥胖,但脈象細小,表明氣息不足以支持形體;如果形體衰弱且瘦削,但脈象大且氣息旺盛,表明形體無法承擔過多的氣息,這兩種情況都預示著死亡。
9. 辨形腫
目窠上下腫者,主有水氣之病,從面腫起者,名曰風水,陽水也。從足脛腫起者,名曰石水,陰水也。若手腫至腕,足腫至踝,面腫至項,非水也,乃陽氣虛結不還之死證也。
白話文:
眼睛四周腫脹,表示有水氣相關的疾病。如果從臉部開始腫起,稱為「風水」,屬於陽性水氣。如果從腳踝開始腫起,稱為「石水」,屬於陰性水氣。如果手腫到手腕,腳腫到腳踝,臉部腫到脖子,這不是水氣問題,而是陽氣虛弱,無法回復的死亡預兆。
10. 辨形憊
《經》曰: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凡此形神將奪,筋骨虺頹之形狀,皆主死候也。
白話文:
《經》中有言:人體的五臟是身體的主要力量來源。頭部是精氣神的聚集地,頭部前傾眼神深邃,表示精神正在流失。背部是心肺的聚集地,若背彎曲,肩膀下垂,可能表示心肺功能正在衰退。腰部是腎臟的聚集地,若腰部無法旋轉活動,可能表示腎功能疲弱。膝蓋是筋脈的聚集地,若無法彎曲伸展,走路時需彎腰,可能表示筋脈疲弱。骨骼是骨髓的聚集地,若無法長時間站立,走路時需頻繁搖晃,可能表示骨骼疲弱。以上所有形態和精神、筋骨的衰弱表徵,都代表生命將盡的徵兆。
11. 附錄寒熱真假辨
一、假熱者,水極似火也。凡病傷寒,或患雜證,有其素稟虛寒,偶感邪氣而然者。有過於勞倦而致者。有過於酒色而致者。有過於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證,以誤服寒涼而致者。凡真熱,本發熱,而假熱亦發熱,其證則亦為面赤躁煩,亦為大便不通,小便赤澀,或為氣促、咽喉腫痛,或為發熱脈見緊數等證:眜者見之,便認為熱,妄投寒涼,下咽必斃。不知身雖有熱,而裡寒格陽,或虛陽不斂者,多有此證。
但其內證則口雖乾渴,必不喜冷,即喜冷者,飲亦不多,或大便不實,或先硬後溏,或小水清頻,或陰枯黃赤,或氣短懶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則止,自與登高罵詈者不同,此虛狂也。或斑如蚊跡,而淺紅細碎,自與紫赤熱極者不同,此假斑也。凡假熱之脈,必沉細遲弱,或雖浮大緊數,而無力無神,此乃熱在皮膚,寒在臟腑,所謂惡熱非熱,實陰證也。凡見此內頹內困等證,而但知攻邪,則無有不死。
白話文:
一、假熱,指的是體質原本虛寒,偶爾受邪氣侵襲,或是過度勞累、飲酒、房事、情緒過激所導致的表面像熱症狀的病症。有時候,原本並非熱性的病症,因誤服寒涼藥物而引發的假熱現象也可能出現。真正的熱症狀,表現為臉色紅潤、焦躁不安、大便祕結、小便赤澀、呼吸急促、咽喉腫痛、脈象緊數等。觀察到這些症狀的人,可能會誤以為是熱症,隨意使用寒涼藥物,這很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然而,即使表面看似熱,但實際上體內可能寒氣阻礙了陽氣的運行,或者陽氣虛弱,無法收斂,這類情況常常被誤診為熱症。
然而,這種假熱的內在症狀通常會表現為口乾但不喜歡喝冷飲,即使喜歡冷飲,飲量也不多;大便可能不實,或者先是硬後變稀;小便清頻;陰部乾枯,色黃赤;氣息短促,說話無力;面色黯淡,精神疲憊;行動時可能突然變得狂亂,但當受到限制時就會停止,這與那些在高處罵人的人的行為完全不同,這是虛假的狂亂。另外,斑點可能像是蚊子叮咬的痕跡,顏色淺紅且細碎,這與深紅且整齊的熱症斑點不同。所有假熱的脈象,都應該是沈細遲弱,或者表面上看起來脈象浮大緊數,但卻缺乏力量和精神,這表明熱症在皮膚,而寒症在臟腑,也就是說,表現出熱的感覺,其實是陰症的表現。如果只看到這些內在萎靡、困擾的症狀,卻只知道攻擊病邪,那麼很少有人能夠活著走出困境。
急當以四逆之類,倍加附子,填補真陽,以引火歸源。但使元氣漸復,則熱必退藏,而病自愈。所謂火就燥者,即此義也。故凡見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者,此皆陰盛格陽,即非熱也。
二、假寒者,火極似水也。凡傷寒熱甚,失於汗下,以致陽邪亢極,鬱伏於內,則邪自陽經傳入陰分,故為身熱發厥,神氣昏沉,或時畏寒,狀若陰證。凡真寒本畏寒,而假寒亦畏寒。此熱深厥亦深,熱極反兼寒化也。大抵此證,必聲壯氣粗,形強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飲冷,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或因多飲藥水,以致下利純清水,而其中仍有燥糞,及失氣極臭者。察其六脈,必皆沉滑有力,此陽證也。凡內實者,宜三承氣湯,擇而用之。潮熱者,以大柴胡湯,解而下之。內不實者。以白虎湯之類清之。若雜證之假寒者,亦或為畏寒,或為戰慄,此以熱極於內,而寒侵於外,則寒熱之氣,兩不相投,因而寒慄,此皆寒在皮膚,熱在骨髓,所謂惡寒非寒、明是熱證。但察其內證,則或為喜冷,或為便結,或小水之熱澀,或口臭而躁煩。
白話文:
一、急劇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四逆湯類方,附子的劑量要加倍,用以補充真陽,並引導體內的熱能回歸原位。只要元氣逐漸恢復,熱能自然就會收斂,病痛也會自行痊癒。所謂「火性喜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對於出現身體發熱、脈搏快速,且按壓時沒有明顯反應的情況,這通常表示體內陰氣過盛,陽氣被逼出體外,實際上並非真正的熱症。
二、表面上看似寒症的狀態,其實是體內熱力過度,彷如水一樣。當受到傷風感冒後,如果過度發汗或下藥,導致陽邪過度亢奮,積聚在體內,從陽經轉移到陰經,會導致身體發熱、昏沈無力,或者偶爾感到寒冷,表現出像陰症的症狀。真正的寒症原本會怕冷,但表面的假寒症也會讓人感覺到寒冷。這代表熱力深入,寒症反而更加嚴重,熱到一定程度會轉化成寒症。總體來說,這種情況的特點是聲音洪亮、體態強壯有力,或者嘴脣乾裂、舌頭呈黑色。口渴時喜歡喝冷水,尿液赤黃且澀痛,大便乾結。
或者因為過度飲水或服藥,導致排泄出純凈的清水,但其中仍然有乾燥的排泄物,以及極度惡臭的情況。觀察脈象,必定會發現沈滑有力的特徵,這是陽症的表現。對於內部實熱的情況,應選擇使用三承氣湯等方劑,酌情應用。對於潮熱的病症,可以用大柴胡湯解熱並通便。對於內部並非實熱的狀況,可用白虎湯類方進行清熱。對於混合症狀的假寒症,也可能會表現出怕冷或顫抖,這是因為內在熱力過度,外部卻受到寒氣侵襲,導致寒熱相衝,產生寒慄的現象。這種情況通常是寒氣停留在皮膚表面,熱力卻滲透到骨髓,表現為外表雖畏寒,實際上是熱症的特徵。但觀察內在的症狀,可能會發現喜愛涼爽、大便乾結、小便熱澀、口臭且煩躁等情況。
察其脈必滑實有力。凡見此證,即當以涼膈芩連之屬,助其陰而清其火,使內熱既除,則外寒自伏,所謂水流濕者,亦此義也。故凡身寒厥冷,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於指下者,此陽極似陰,即非寒也。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脈象必定是滑動且實質有力。一旦見到這種症狀,就應該使用涼膈芩連等藥物,輔助身體的陰氣來清凈體內的熱氣,使得體內的熱毒消除後,外在的寒冷自然就會隱藏。這就是「水流向濕」的道理。所以,對於身寒且四肢冰冷,脈象滑動且數量多,按下去像是鼓聲響應在手指下的狀況,這是陽氣過盛似乎像是陰虛,實際上並非真正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