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22)
傷寒十六證類方 (22)
1. 表裡俱虛證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脈結代而氣血兩虛,或脈沉惡寒而真陽已敗,故以表裡俱虛證統之。
炙甘草湯
甘草(二錢),桂枝(一錢五分),生薑(一錢五分),人參(一錢),阿膠(二錢),大棗(二枚),麻仁(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分),生地(六錢),水二杯,清酒一杯,煎八分,入膠烊,溫服。按此證相火上燔,辛金受刑,甲木上郁,戊土被克,土金俱敗,則病傳陽明,而中氣傷矣。
故用參甘大棗益胃氣而補脾精,膠地麻仁滋經脈而澤枯槁,薑桂行營血之瘀澀,麥冬清肺金之燥熱也。
附子湯
附子(二錢),茯苓(三錢),人參(二錢),白朮(四錢),芍藥(三錢),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按水寒木陷,生氣欲絕,故用附子溫癸水之寒,芍藥清乙木之風,參朮茯苓培土而泄水也。
白話文:
[表裡俱虛證]
對於患有傷寒,脈搏呈現結代(不規則)、心悸不安的人,應該使用炙甘草湯來治療。若患的是少陰病,出現全身疼痛,手腳冰冷,骨頭關節疼痛,且脈搏深沉的情況,應該使用附子湯來治療。如果在患少陰病的一到兩天內,口腔感覺正常,但背部感到寒冷,應該進行灸療,並使用附子湯來治療。
從以上的症狀看來,有的是脈搏不規則且氣血雙虧,有的是脈搏深沉且畏寒,顯示真陽已經衰弱,所以我們將這些症狀歸為表裡俱虛證。
炙甘草湯
使用炙甘草(約7.5公克),桂枝(約4.5公克),生薑(約4.5公克),人參(約3公克),阿膠(約7.5公克),大棗(2個),麻仁(約4.5公克),麥冬(約4.5公克),生地(約18公克),加入兩杯水和一杯清酒,煮至剩下八分之七,再加入阿膠溶解,溫熱服用。此方能緩解相火上炎,金屬受到傷害,木氣上鬱,土被剋制,導致土金俱敗,疾病轉移到陽明,中氣受損的情況。
方中的參甘大棗可以滋養胃氣,補充脾臟精氣,阿膠、生地、麻仁能滋潤經脈,滋潤乾枯,薑桂能活化營血,麥冬能清肺金的燥熱。
附子湯
使用附子(約7.5公克),茯苓(約9公克),人參(約7.5公克),白朮(約12公克),芍藥(約9公克),加入兩杯水,煮至剩下八分之七,溫熱服用。當水寒木陷,生命力瀕臨終止時,使用附子可以溫暖腎水的寒涼,芍藥可以清除肝木的風邪,人參、白朮、茯苓可以培養土氣,排解水濕。
2. 表裡俱實證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躁煩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熱微消渴者,五苓湯主之。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
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湯主之。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與茯苓甘草湯。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
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大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主之。
按以上諸證,均系表證未解,而里證或有積水,或有停痰,或有宿食,或有蓄熱,表實而里亦實,故以表裡俱實證統之。
五苓散
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錢),白朮(十八銖),桂枝(半兩),茯苓(十八銖),(注:一兩二十四銖,十八銖即七錢五分。),共為末,以白飲和服,三錢,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按表邪未解,而里有水氣停瘀,故用桂枝行經而發表,白朮燥土而生津,二苓、澤瀉行水而泄濕也。
茯苓甘草湯
茯苓(二錢),桂枝(二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水煎服。按不渴者,濕邪較輕,故用苓桂姜甘泄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濕動而生水瘀也。
白話文:
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並且感到煩躁,同時有表證和裡證,口渴想喝水,但水喝下去就吐出來,這種情況叫做水逆,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
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導致胃中乾燥,煩躁難眠,想喝水,可以少量給予,讓胃氣調和就會好轉。如果脈象浮,小便不順暢,發熱輕微並有消渴的症狀,可以用五苓湯治療。發汗後,脈象浮數,感到煩渴,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原本應該用下法治療的病,卻沒用下法,導致心下痞塞,使用瀉心湯也無法解決。
病人感到口渴煩躁,小便不順暢,可以用五苓湯治療。太陽病,寸脈緩、關脈浮、尺脈弱,病人發熱出汗,又怕冷,不嘔吐,只是心下痞塞,這是因為醫生用了下法治療導致的。如果沒有使用下法,病人就不會怕冷,而且會口渴,這表示病情已經轉到陽明經。小便次數多,大便必然會變硬,即使十天不大便,也沒有什麼不舒服,只是會口渴想喝水,可以少量給予,但要用適當的方法來治療。口渴的人,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傷寒出汗後感到口渴,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如果不出汗也不口渴,可以用茯苓甘草湯治療。傷寒導致手腳冰冷且心下悸動,應該先處理體內的水濕,可以用茯苓甘草湯。太陽病使用下法後出現輕微喘氣,是因為表證還沒有解除,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處理喘氣的病人,可以使用桂枝湯,加入厚朴和杏仁效果更佳。原本是太陽病,醫生反而使用了下法,導致腹部脹滿疼痛,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熱、咳嗽,或者口渴、腹瀉、打嗝、小便不順暢、小腹脹滿、或者喘氣,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傷寒心下有水氣,咳嗽且輕微喘氣,發熱但不口渴,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
服用湯藥後感到口渴,表示寒邪已經去除,病即將好轉。傷寒體內有瘀熱,身體一定會發黃,可以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發病,不下痢但會嘔吐,可以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傷寒發熱,出汗但沒有好轉,心下痞硬,嘔吐且腹瀉,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太陽病,經過十多天,反而用下法治療了兩三次,之後四五天,柴胡證狀還在,可以先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嘔吐不止,心下急迫,鬱悶輕微煩躁,表示病情還未解除,用大柴胡湯治療就會好轉。傷寒十多天,熱邪結在體內,又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
傷寒後,脈象沉而有力,表示體內有實邪,可以用下法治療,宜用大柴胡湯。傷寒十三天沒有好轉,胸脅脹滿且嘔吐,傍晚會出現潮熱,之後出現輕微腹瀉,這本來是柴胡證,用了下法反而腹瀉,表示醫生用了丸藥來攻下,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出現潮熱,表示體內有實邪,應該先用大柴胡湯解除表證,之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治療。
以上這些證狀,都是表證未解,同時體內可能積水、有停痰、有宿食、或者有蓄熱,表證實而且里證也實,所以統稱為表裡俱實證。
五苓散
豬苓(18銖),澤瀉(1兩6錢),白朮(18銖),桂枝(半兩),茯苓(18銖)(註:1兩=24銖,18銖約等於7錢5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開水沖服,每次3錢,每天服用三次,多喝溫開水,出汗後就會好轉。這個方子是因為表邪未解,同時體內有水氣停留,所以用桂枝來疏通經絡並發散表邪,白朮燥濕健脾並促進津液生成,二苓、澤瀉利水去濕。
茯苓甘草湯
茯苓(2錢),桂枝(2錢),甘草(2錢),生薑(3錢)。用水煎服。這個方子是因為病人沒有口渴,表示體內濕邪較輕,所以用茯苓、桂枝、生薑和甘草來利水疏肝,調和脾胃,防止濕邪進一步積聚而產生水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