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17)

回本書目錄

傷寒十六證類方 (17)

1. 裡實證

十棗湯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異篩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先煮大棗十枚,至七分去渣滓,納藥末,強人服八九分,羸人服五六分,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後糜粥自養。按內有水飲郁格,故用大棗保其脾精,芫、遂、大戟泄其水飲也。

大承氣湯

芒硝(二錢),大黃(二錢酒洗),枳實(三錢五分),厚朴(四錢),水三杯,先煮枳實、厚朴至一杯半,去滓,納大黃,煎取一杯,去滓,納硝,更上微火一兩沸,溫服,得下勿再服。按大承氣證,胃腑爍熱,閉塞不通,故用芒硝、大黃泄其燥熱,用枳、樸開其閉結也。

小承氣湯

大黃(四錢),厚朴(二錢),枳實(二錢),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按小承氣去芒硝,取其緩攻也。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錢酒洗),甘草(三錢炙),芒硝(三錢),水二杯,先煮大黃、甘草,取一杯,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溫服之。按調胃承氣用大黃、芒硝蕩熱而去瘀,用甘草補中而生津也。

麻仁丸

麻仁(二兩),芍藥(五錢),枳實(五錢),大黃(一兩),厚朴(一兩),杏仁(一兩),煉蜜丸如桐子大,飲服十丸,漸加,以知為度。按脈浮澀相合,乃土燥水枯,大便則難,其脾氣約滯,而糞粒堅小。故用麻仁、杏仁潤燥而滑腸,芍藥、大黃清風而泄熱、厚朴、枳實行滯而開結者也。

白話文:

十棗湯

把芫花(熬過)、甘遂、大戟(各取等量)分別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準備兩杯水,先煮十枚大棗,煮到剩七成時去除棗渣,再加入藥末。體格強壯的人服用八九成,體質虛弱的人服用五六成,在早上空腹時溫服。如果排便量少,病情沒有解除,第二天可以再服一次,劑量增加三分。排便順暢後,可以吃稀粥來調養身體。這個方子是因為體內有水液積滯,阻礙氣機,所以用大棗來保護脾胃的精氣,用芫花、甘遂、大戟來排除體內的水液。

大承氣湯

準備芒硝(二錢)、大黃(二錢,用酒洗過)、枳實(三錢五分)、厚朴(四錢),加入三杯水。先煮枳實、厚朴到剩一杯半時去除藥渣,再加入大黃,煎到剩一杯時去除藥渣,最後加入芒硝,再用小火稍微煮滾一兩次,溫服。如果排便順暢就不要再服用了。這個方子針對的是大承氣證,因為胃腸積熱,阻塞不通,所以用芒硝、大黃來排除燥熱,用枳實、厚朴來疏通閉結。

小承氣湯

準備大黃(四錢)、厚朴(二錢)、枳實(二錢),加入兩杯水,煎到剩八成時溫服。這個方子比大承氣湯少了芒硝,是為了讓藥性更溫和地發揮作用。

調胃承氣湯

準備大黃(四錢,用酒洗過)、甘草(三錢,炙烤過)、芒硝(三錢),加入兩杯水。先煮大黃、甘草到剩一杯時去除藥渣,再加入芒硝,再用小火煮到滾,少量多次地溫服。這個方子用大黃、芒硝來清除體內的燥熱和瘀積,用甘草來補養脾胃,產生津液。

麻仁丸

準備麻仁(二兩)、芍藥(五錢)、枳實(五錢)、大黃(一兩)、厚朴(一兩)、杏仁(一兩),將藥材混合後,用蜂蜜煉製成丸,每丸像桐子大小。用開水送服十丸,然後逐漸增加劑量,直到有效為止。這個方子針對脈象浮澀,是因為腸道乾燥,津液不足,導致大便困難,脾胃功能失調。所以用麻仁、杏仁來潤燥滑腸,用芍藥、大黃來清除風熱,用厚朴、枳實來疏通腸道的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