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傷寒證辨 (5)

回本書目錄

傷寒證辨 (5)

1. 呃逆噦噫

今之名曰呃逆,即古之名曰𩜺也。𩜺者氣噎結有聲也,世有以噦為呃逆者,蓋不知噦之聲,聲從胃裡出口,不似𩜺之格格連聲,氣從臍下來自衝脈,出口作聲也,呃逆頗類噯氣、噫氣、噯氣者因飽食太急,此時作噯轉食氣也;噫氣者,因過食、傷食越食作噫食臭氣也,均屬氣逆為病。呃逆之病,胃氣虛竭也。

兼熱者,以橘皮竹茹湯加柿蒂主之。兼大便不利者,以三承氣湯主之。兼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湯主之。兼腎虛不能攝衝脈之氣歸原者,以都氣湯加牛膝主之。兼寒虛者,在太陰手足溫,以吳茱萸、理中湯主之。在少陰手足厥,更加附子。兼痞硬下利者,以生薑瀉心湯主之。

兼痞硬噫氣者,以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白話文:

現在稱為呃逆的症狀,在古代稱為𩜺。𩜺是指氣體在喉嚨裡阻塞並發出聲音的現象。有些人把噦當成呃逆,其實是不了解的,因為噦的聲音是由胃裡發出的,和𩜺的格格連續聲不同,𩜺的聲音是由氣體從臍下衝脈出來發出的。呃逆跟噯氣和噫氣很像,噯氣是因為吃得太快造成的,此時會噯出食物氣體;噫氣是因為吃太多、吃壞東西或吃太多生冷食物造成的,會噫出臭氣,這些都是氣逆造成的病症。呃逆的病症,主要是胃氣虛弱所致。

如果伴隨發熱的,可以用橘皮竹茹湯加柿蒂治療。如果伴隨大便不通的,可以用三承氣湯治療。如果伴隨小便不通的,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如果伴隨腎虛不能攝納衝脈之氣回到原位的,可以用都氣湯加牛膝治療。如果伴隨寒虛的,在太陰手足溫的情況下,可以用吳茱萸、理中湯治療;在少陰手足厥的情況下,還要加附子。如果伴隨痞硬腹瀉的,可以用生薑瀉心湯治療。

如果伴隨痞硬和噫氣的,可以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

2. 結胸

傷寒下之太早,則成痞硬。中風下之太早,則成結胸,均為表邪乘之,入里硬滿,按之而痛,為結胸實邪也,硬滿按之不痛,為痞硬虛邪也。大結胸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宜大陷胸湯攻之。小結胸微結心下,按之方痛,不按不痛者,宜小陷胸湯開之。身有微熱,頭自汗出,兼有是證者,為水結胸,宜大陷胸丸攻之。

嗽水不欲咽,兼有是證者,為血結胸,血瘀不成衄解,或衄未盡,或婦人經來適斷,皆能成之,宜抵當丸,或桃仁承氣湯攻之。凡結胸內實證,實可攻也,沉大脈,實可攻也。審其的當,則用抵當、桃仁承氣、大陷胸湯、丸以攻之。審其不內實,脈浮滑,或脈浮大,是未的也,乃小陷胸湯證,不可攻也。

白話文:

傷寒初期就服用寒涼藥物,容易導致痞硬,中風初期就服用寒涼藥物,容易導致結胸,都是因為表邪乘虛而入,導致內里硬滿,按壓會痛,屬於結胸實邪。而硬滿但按壓不痛,則屬於痞硬虛邪。大結胸從心窩到下腹部硬滿疼痛,手都碰不到,應該使用大陷胸湯攻邪。小結胸則僅僅微結於心窩,按壓才痛,不按則不痛,應該使用小陷胸湯開之。如果有微熱、頭部自汗,並且伴隨以上症状,為水結胸,應該使用大陷胸丸攻之。咳嗽咳出水,不想吞咽,並且伴隨以上症状,為血結胸,血瘀無法完全鼻出血解毒,或者鼻出血未盡,或者婦女月經剛結束,都可能導致血結胸,應該使用抵當丸或桃仁承氣湯攻之。凡是結胸內實證,脈沉大,都可以攻之。根據症狀判斷,可以用抵當丸、桃仁承氣湯、大陷胸湯或大陷胸丸攻邪。如果判斷內部不實,脈象浮滑,或者脈浮大,就說明症狀不確切,屬於小陷胸湯證,不可攻之。

誤攻之,定主凶。再臟結,證狀如結胸,舌苔白滑,脈浮而細,通腹兩脅皆硬滿痛,此證加之煩躁,凶死可知矣。

白話文:

如果錯誤地進行攻擊治療,那麼預後必定會很糟。如果病情再次出現內臟結聚的情況,其症狀會類似於胸中積結,舌頭表面會有白色滑膩的苔蘚,脈搏會浮現且細弱,腹部及兩側肋骨都感覺到堅硬和疼痛。如果此種情況還伴有焦慮和煩躁的症狀,那麼死亡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

3. 痞硬

傷寒下早、則成痞硬。中風下早,則成結胸,此其常也。然論中,中風下早,未嘗無痞硬,傷寒下早,亦有結胸。大抵從虛化者,多為痞硬,從實化者,多為結胸也。陽證心下痞硬者為熱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陽證汗出惡寒者,為寒熱痞。宜附子瀉心湯。誤下少陽,發熱而嘔,心下痞滿者,為嘔逆痞,宜半夏瀉心湯。

陽證誤下,心下痞硬,下利,心煩乾嘔,腹中雷鳴,脅下有水氣,致小便不利者,為虛熱水氣之痞,宜生薑瀉心湯。若有是證,脅下無水氣,其痞急益甚者,為虛熱咳氣上逆之痞,宜甘草瀉心湯。凡有痞者,有無汗惡寒之表證,宜用桂枝湯。表解已,乃可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也。

白話文:

傷寒初期就用下法治療,容易導致痞硬;中風初期就用下法治療,容易導致結胸,這是常規現象。但是實際診治中,中風初期也有可能出現痞硬,傷寒初期也有可能出現結胸。總的來說,由虛轉實的,多表現為痞硬;由實轉虛的,多表現為結胸。陽證表現為心下痞硬的,屬於熱痞,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陽證表現為汗出惡寒的,屬於寒熱痞,應該用附子瀉心湯。誤用下法治療少陽,導致發熱嘔吐,心下痞滿的,屬於嘔逆痞,應該用半夏瀉心湯。

陽證誤用下法治療,導致心下痞硬,下利,心煩乾嘔,腹中雷鳴,脅下有水氣,並且小便不利,屬於虛熱水氣之痞,應該用生薑瀉心湯。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但脅下沒有水氣,而且痞症加重,屬於虛熱咳氣上逆之痞,應該用甘草瀉心湯。凡是出現痞症的,無論是否有汗出惡寒的表證,都應該先用桂枝湯治療。待表證解除後,才能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治痞症。

若有痞者,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煩渴,小便不利者,先以五苓散,大便利後,乃可與諸瀉心湯治痞也。

白話文:

如果有人感到腹中不適,可以使用「瀉心湯」來調理。如果腹中不適症狀未見改善,且此人感到口渴並且小便不順暢,應先服用「五苓散」,等到大便通暢後,再施以「瀉心湯」治療腹中不適。

4. 發黃

陽明病,應遍身有汗,謂之熱越。今頭汗出,身無汗,是熱不得外越,且渴而引飲,小便不利,必致停水,熱與濕瘀從土而化,外薄肌肉,謂之濕熱發黃也,或其人素有寒濕,為表邪遏郁,或已成黃,又經發汗,傳入太陰,從陰而化,謂之濕寒發黃也。陽明屬陽,故其色明亮;太陰屬陰,故其色晦暗。

太陽蓄血,亦有發黃證,多與狂病並生,當從蓄血治也。陽證表實無汗發黃者,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汗之。裡實不便者,宜茵陳蒿湯下之。無表裡證熱盛者,宜梔子柏皮湯清之。陰證發黃者,宜茵陳四逆湯溫之。若大便溏,小便秘發黃者,宜茵陳五苓散利之。環口黧黑出冷汗者,陰黃死證也。

身體枯燥如煙燻者,陽黃死證也。

白話文:

陽明病發黃的症狀與治療

陽明病發黃,應該全身都出汗,稱為「熱越」。現在只見頭部出汗,身體卻沒有汗,表示熱氣無法往外散發,而且患者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必然會導致水停滯,熱氣與濕氣瘀積在體內,從土氣化生,蔓延到肌肉表面,稱為「濕熱發黃」。

也可能患者原本就體內有寒濕,受到外邪阻礙,或者已經發黃,又經過發汗治療,導致病邪傳入太陰經,從陰氣化生,稱為「濕寒發黃」。陽明屬陽,所以顏色明亮;太陰屬陰,所以顏色晦暗。

太陽經蓄血,也會出現發黃症狀,多與狂病同時出現,應以治療蓄血為原則。

陽證發黃,症狀表現為表實無汗者,宜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發汗。裡實不便者,宜用茵陳蒿湯下瀉。無表裡證,但熱盛者,宜用梔子柏皮湯清熱。陰證發黃者,宜用茵陳四逆湯溫陽。如果大便溏瀉,小便不利,且發黃者,宜用茵陳五苓散利水。

若出現環口發黑,並伴有冷汗,則為陰黃的死亡徵兆。

5. 斑疹

傷寒發斑疹痧,皆因汗下失宜,外邪覆郁,內熱泛出而成。惟時氣傳染,感而即出,亦由疫之為病烈而速也。發於衛分則為痧,衛主氣,故色白。發於營分則為斑疹,營主血,故色紅。膚淺者為疹,深重者為斑。斑形如豆,甚者連屬成片。斑疹之色紅者輕,赤者重,黑者死。

若其色淡紅而稀暗者,皆因邪在三陽,已成斑疹,及入里,邪從陰化,或過服冷藥所致,是為陰斑、陰疹、陰痧當從陰寒主治也。如溫斑出未透,宜發表者,宜防風松肌敗毒湯主之。斑已透,裡熱重者,宜加味清毒化斑湯主之。如痧疹初起表熱輕者,宜荊防透疹湯主之。重者,宜防風松肌敗毒湯主之。

裡熱太重者,宜清營解毒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發燒時出現斑疹和痧,都是因為出汗不當,導致外邪鬱積在體內,內熱無法排出而引起的。有時也會因為流行病的傳染而迅速發病。如果病邪停留在衛分,就會出現痧,因為衛分主管氣,所以痧的顏色是白色的。如果病邪停留在營分,就會出現斑疹,因為營分主管血,所以斑疹的顏色是紅色的。表淺的疹子稱為疹,深重的疹子稱為斑。斑的形狀像豆子,嚴重的會連在一起成片。斑疹的顏色,紅色較輕,赤色較重,黑色則預示著死亡。

如果斑疹顏色淡紅而稀疏暗淡,則表示病邪已經侵入三陽,形成斑疹,並且已經深入到裡,病邪轉為陰邪,或是過度服用寒涼藥物所致,這稱為陰斑、陰疹、陰痧,應該從陰寒方面進行治療。如果溫斑尚未完全透發,需要發表散寒,可以使用防風松肌敗毒湯治療。如果斑疹已經透發,裡熱嚴重,可以使用加味清毒化斑湯治療。如果痧疹剛開始,表熱輕微,可以使用荊防透疹湯治療。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使用防風松肌敗毒湯治療。

如果裡熱過於嚴重,可以使用清營解毒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