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傷寒證辨 (4)

回本書目錄

傷寒證辨 (4)

1. 太陽陽邪停飲

太陽中風,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飲水多而小便少者,名曰消渴。如發熱汗出心煩,小便不利,水入則吐,脈浮而數者,均宜五苓散,多服暖水,令微汗出,外解太陽,內利停水,其病自愈。若不能飲暖水,欲飲冷水者,是熱盛也,以五苓散加寒水石、石膏、滑石可也。

白話文:

在太陽病中,若是因風邪入侵導致的病情,患者會感到口渴想喝水,但一喝下水就馬上吐出來,這種情況被稱為「水逆」。如果患者喝水很多,但是排尿卻很少,這就被稱為「消渴」。

如果患者有發熱、出汗、心煩等症狀,同時排尿不順,喝了水又馬上吐出,且脈搏浮動快速,這時都應使用五苓散來治療。患者應該多喝溫熱的水,讓身體微微出汗,這樣可以從外部緩解太陽病的影響,並從內部促進身體排出積水,疾病自然就會好轉。

然而,如果患者無法喝溫水,反而想喝冷水,這表示體內熱氣過盛。這時,可在五苓散中加入寒水石、石膏、滑石等成分來調理。

2. 太陽陰邪停飲

太陽傷寒,表不解,發熱無汗,兼有乾嘔而咳,微喘,飲病之主證,宜以小青龍湯外發寒邪、內散寒飲,則病可愈矣。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下利、或噎、或喘、或渴,此飲病或有之證,亦以青龍湯主之。少腹滿,小便不利,是水停下焦;大便下利,是水走大腸,俱去麻黃入茯苓,專滲利也。

噎為內寒益甚,以麻黃易附子,散內寒也;喘氣上逆,加杏仁以降逆也;渴加花粉去半夏,以避燥生津也。

白話文:

[太陽陰邪停飲]

在太陽經的傷寒情況下,如果表面的病邪未解,持續發燒但不出汗,同時伴有乾嘔和咳嗽,微喘,這些都是因體內停滯了冷飲所引起的主症狀。這種情況下,適合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它能外散寒邪,內消寒飲,疾病就能夠得到治癒。或者,病人可能出現小便不順,下腹部脹滿,或者拉肚子、或者吞嚥困難、或者喘息、或者口渴,這些都可能是因飲病引發的其他症狀,同樣可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如果下腹部脹滿且小便不暢,這表示水分積聚在下焦;如果大便稀軟,表示水分進入了大腸,這種情況下,應去除方中的麻黃,加入茯苓,以增強其利尿作用。

吞嚥困難的情況表示體內的寒氣更嚴重,可以將方中的麻黃換成附子,以散體內的寒氣;如果出現喘息,氣流上沖,則應加入杏仁以降氣;如果感到口渴,則應加入天花粉並去掉半夏,避免其燥性,以滋潤生津。

3. 少陰陽邪停飲

少陰病,當欲寐,至六七日,反心煩不得眠,是少陰熱也。下利而渴、咳嘔,小便不利,是水飲停也,宜以豬苓湯去熱而利水可也。

白話文:

在少陰病階段,患者會有想睡覺的症狀,但到了第六或第七天時,反而出現心煩且無法入睡的狀況,這顯示了體內有熱象。如果同時伴有腹瀉且口渴、咳嗽嘔吐,以及小便不順暢的現象,則代表體內有水液滯留。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豬苓湯來清熱並且促進水分代謝。

4. 少陰陰邪停飲

少陰病,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大便自利,小便不利,是陰寒兼有水氣,宜真武湯溫中利水。飲病或有之證,或咳,或小便利,或嘔,或下利。咳加細辛、生薑、五味子,小便若利,去茯苓,嘔去附子、倍加生薑,利去芍藥入乾薑。

白話文:

在少陰病的情況下,如果出現腹部疼痛,以及四肢感到沉重並伴隨疼痛,且大便自然鬆軟,但小便卻不順暢,這表示身體同時存在著陰寒和水氣過重的問題,應使用真武湯來溫暖身體中間部位並且利水。

關於飲病可能有的症狀,可能會咳嗽,也可能小便順暢,或者會想嘔吐,甚至有可能會有下痢的情況。治療上,如果患者有咳嗽,則應在藥方中加入細辛、生薑、五味子;如果小便已經順暢,就不需要茯苓;若出現嘔吐,則要去除附子,並加倍使用生薑;而如果出現下痢,就應去掉芍藥,改用乾薑。

5. 喘急短氣

息氣急喝喝,而數張口、抬肩、欠肚者喘也。短氣則似喘非喘,而不張口、抬肩、欠肚。二證皆胸中氣病,屬肺也。無論喘急、短氣,若氣促壅塞,不能布息,為有餘之實證。若氣短空乏,不能續息,為不足之虛證。內因飲冷傷肺,或因痰熱,外因形寒傷表,皮毛受邪,其次及膚,及肌,及胸,及腹入胃,皆令病喘。當審陰陽表裡,從化主治。

喘急、短氣,兼直視神昏,汗出潤髮,脈微,四肢厥冷,皆死候也。與三陰寒證同見,是為陰喘,宜四逆湯加杏仁、五味子,虛者倍加人參。與三陽熱證同見,是為陽喘,宜白虎葛根黃芩黃連湯。與太陽表證同見,是為表喘。無汗者,麻黃湯,兼煩躁者大青龍湯,有汗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與陽明裡證同見者,是為里喘,宜大承氣湯,兼結胸者宜大陷胸丸,若兼水氣表實者。宜小青龍湯,表虛及小便不利者,均宜五苓散加葶藶子。裡實者,宜葶藶大棗湯,兼腹脅硬痛者,宜十棗湯。裡寒者,宜真武湯。若脈微細,口鼻氣短喘乏,而無陰陽表裡證,此氣虛喘也,宜保元湯加五味子、杏仁。

若喘而唾痰稠黏,喉間漉漉有聲,此痰喘也,重者宜瓜蒂散,輕者宜二陳湯加苦藶子、蘇子。(注:苦藶子即苦葶藶,性峻。)

白話文:

[呼吸困難且急促]

呼吸時氣息急促,頻頻張口、聳肩、腹部凹陷,這種狀況稱作喘。而短氣則類似喘,但又不完全相同,不會出現張口、聳肩、腹部凹陷的情況。這兩種症狀都與胸部氣血運行不順有關,主要影響的是肺部功能。無論是喘急或是短氣,如果呼吸急促,感到胸悶難以呼吸,這屬於實證,代表體內存在過多的氣滯或痰濕。反之,如果呼吸短淺,感到氣力不足,無法連續呼吸,這屬於虛證,代表體內氣力不足。

內在原因可能是因為飲食過冷損傷了肺部,或者因為體內痰熱過多;外在原因則可能因為身體受寒,導致皮膚表面受到邪氣侵擾,接著逐步影響到皮膚、肌肉、胸部,甚至到達腹部和胃部,引發喘的症狀。治療時需辨別病情的陰陽表裡,並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療法。

若是喘急、短氣,加上目光呆滯、精神混亂、大量出汗以致頭髮濕潤,脈搏微弱,四肢冰冷,這些都是危急的徵兆。若同時伴隨三陰寒證,稱作陰喘,可以使用四逆湯加上杏仁和五味子,虛弱者則加倍使用人參。若同時伴隨三陽熱證,稱作陽喘,可以使用白虎葛根黃芩黃連湯。若同時伴隨太陽表證,稱作表喘,無汗者適用麻黃湯,若同時有煩躁症狀則適用大青龍湯,有汗者則適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若同時伴隨陽明裡證,稱作裏喘,適用大承氣湯,若同時有結胸的症狀,適用大陷胸丸,若同時有水氣表實的症狀,適用小青龍湯,表虛或小便不暢者,均適用五苓散加葶藶子。裡實者適用葶藶大棗湯,若腹部或脅部有硬痛感,適用十棗湯。裡寒者適用真武湯。若脈象微細,口鼻氣息短淺,且無其他陰陽表裡的症狀,這是氣虛喘,適用保元湯加上五味子和杏仁。

若喘息時伴有吐出濃稠黏痰,喉嚨間有漉漉的聲音,這是痰喘,嚴重者適用瓜蒂散,較輕者適用二陳湯加上苦藶子和蘇子。(註:苦藶子即苦葶藶,藥性強烈。)

6. 心下悸

心下築築惕惕,怔怔忡忡,悸病之狀也。飲水多而小便少,水停心下,宜茯苓甘草湯,或五苓散。厥冷為寒,宜真武湯。汗後為虛,宜小建中湯。或不因汗後,是虛之甚也,宜炙甘草湯。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心悸」的症狀和治療方式。症狀表現為心臟下方有種不安定、跳動的感覺,甚至會有持續性的悸動。如果喝水很多但小便卻很少,可能是水分停留在心臟周圍,這時可以考慮用茯苓甘草湯,或者五苓散來治療。

若伴有四肢冰冷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寒氣,應使用真武湯。若在大量出汗後出現這種情況,表示身體虛弱,可用小建中湯來調理。另外,如果並非在大量出汗後出現這種現象,而是因為極度虛弱導致的,則應該使用炙甘草湯來治療。

7. 戰振慄

戰謂身抖聳動也,慄謂心內發㦗也,振亦聳動,比之於戰則無力也。所以論中曰振振者,皆責其虛也。慄邪氣為之也,戰正氣為之也,邪正相交故爭也。此證若生於汗吐下之後,是虛其中外而致逆也,若不致逆邪,因以衰正,因以和而作解,則為正勝邪卻,戰慄汗出而平也。

白話文:

"戰振慄"指的是身體的顫抖與心臟的悸動。"戰"描述的是身體不由自主的抖動,"慄"則是指心裡的恐懼或不安感。"振"也是抖動的意思,但與"戰"相比,它更顯得無力。在醫學理論中,當描述為"振振"時,通常是在指出其虛弱的狀態。

"慄"是由邪氣(即病原體)引起的,而"戰"則是由正氣(即人體的免疫系統)引起的。當邪氣和正氣交戰時,就會出現這種爭鬥的症狀。

如果這種症狀發生在出汗、嘔吐或排便後,這可能是因為這些行為削弱了身體的內外平衡,導致了反常的反應。但如果這種反常的反應沒有發生,邪氣反而因正氣的強化而被抑制,那麼這就是正氣壓倒邪氣,身體通過戰慄和汗水排出邪氣,然後恢復正常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