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傷寒證辨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證辨 (3)

1. 腹滿痛

腹滿時痛為不足,宜桂枝加芍藥湯,不愈用理中湯。腹滿大痛為有餘,宜桂枝加大黃湯。此為誤下,邪陷太陰之裡證也。若潮熱自汗,大便難,則為太陰之邪,轉屬陽明也,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部感到滿脹且疼痛,這通常表現為體內氣血不足的情況,適合使用「桂枝加芍藥湯」進行調理。如果治療後沒有改善,可以改用「理中湯」來進行補中益氣。腹部滿脹且伴有劇烈疼痛,這可能表現為體內氣血過盛,適合使用「桂枝加大黃湯」來進行通便排毒。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錯誤地進行了下藥治療,導致病邪深入到脾臟(太陰)所引發的症狀。

如果出現發燒、自汗以及排便困難的症狀,這表明脾臟(太陰)的病邪已經轉移到了胃腸(陽明),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大承氣湯」來進行強力通便排毒的治療。

2. 吐證

凡不渴而厥吐,是寒虛吐也,宜理中、吳茱萸輩。凡渴而得食即吐,是火吐也,實熱宜大黃甘草湯,虛熱宜乾薑黃連黃芩湯,或竹葉石膏湯。渴而飲,飲而吐,吐而復渴,水逆病也,宜五苓散。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沒有口渴卻突然昏厥嘔吐,這是寒虛所致的嘔吐,應該用理中湯、吳茱萸等藥物治療。如果一個人感到口渴,但一吃東西就吐,這是火熱所致的嘔吐,實熱宜用大黃甘草湯,虛熱宜用乾薑黃連黃芩湯或竹葉石膏湯。如果一個人感到口渴,喝水卻又吐,吐完又渴,這是水逆病,應該用五苓散治療。

3. 熱利寒利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寒也。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此以渴不渴,辨寒熱也。小便黃赤,大便穢氣稠黏者,皆熱利也。小便清白,大便澄澈清穀者,皆寒利也。熱利有表證,輕者宜升麻葛根湯,重者宜葛根湯汗之。有里證者,量以三承氣湯下之。無表裡證,輕者宜黃芩湯,重者宜葛根黃連黃芩湯清之。

寒利宜理中湯,溫而補之。若服理中湯不應者,此屬下焦滑脫,宜赤石脂禹餘糧湯固澀。仍然不應,此為清濁不分,水走大腸,宜五苓散,或豬苓湯利之,可瘥也。

白話文:

如果人自己覺得口渴卻不渴,屬於太陰寒性。如果拉肚子後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有熱。由此可知,是否口渴可以判斷寒熱。

小便顏色黃赤,大便臭味濃稠,都是熱證導致的腹瀉。小便清澈,大便清稀,則都是寒證導致的腹瀉。

熱證導致的腹瀉,如果表證較輕,可以用升麻葛根湯治療,較重則用葛根湯發汗。如果屬於裡證,可以用三承氣湯瀉下。沒有表裡證,較輕則用黃芩湯治療,較重則用葛根黃連黃芩湯清熱。

寒證導致的腹瀉,可以用理中湯溫補。如果服用理中湯沒有效果,屬於下焦滑脫,可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固澀。如果仍然沒有效果,屬於清濁不分,水流到大腸,可以用五苓散或豬苓湯利水,可以治癒。

4. 但欲寐

行陰欲寐,嗜臥,少陰證也。若欲寐嗜臥,無表裡證,身和脈小,知已解也,然解後之睡,呼之則醒,醒而又睡,是陰氣來復,非陰盛困陽,不須驚也。風溫亦欲寐多眠,則有脈浮發熱,汗出身重,鼻息鼾鳴之別。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行為上顯得陰暗倦怠,想睡覺,喜歡躺著,這是少陰病的症狀。假使有想睡覺、愛躺著的情況,但沒有明顯的表徵或裡證,身體狀況平和且脈象細小,這表示疾病已經緩解了。然而,在康復之後的睡眠狀態下,如果輕輕叫喚就能醒來,醒了之後又想睡,這是體內陰氣正在恢復的表現,並非陰氣過盛而抑制了陽氣,不必感到驚慌。至於風溫病也會讓人產生想睡覺、多眠的情況,但會伴隨著脈搏浮動、發燒、出汗、身體沈重以及鼻子呼吸時有鼾聲等不同症狀。

5. 陰陽咽痛

咽痛之證,寒熱皆有,咽乾腫痛,為三陽熱證,宜甘桔、半夏、苦酒、豬膚等湯調治。不幹不腫而痛,為三陰寒證,宜四逆湯加桔梗主治。

白話文:

咽喉疼痛的病症,有寒有熱。如果咽喉乾燥腫痛,屬於三陽熱證,應該用甘草、半夏、苦酒、豬膚等藥材熬湯治療。如果咽喉不乾燥不腫脹,但仍然疼痛,則屬於三陰寒證,應該用四逆湯加入桔梗來治療。

6. 氣上衝

氣撞吐蛔,是厥陰本證也。若氣撞不吐蛔,乃邪猶在陽,屬表也,宜桂枝湯。氣上衝,且少腹引陰急痛,乃陰陽易病也,宜燒裩散。氣上衝喉,胸滿難以布息,乃寒實在胸也,宜瓜蒂散。

白話文:

氣流沖擊並引發吐出蟲子,這是厥陰經的本質病症。如果氣流沖擊但未引起吐蟲,則表示邪氣仍處於陽性,屬於表症,應使用桂枝湯進行治療。氣向上衝動,且伴有小腹牽引到陰部的緊張疼痛,這是陰陽易位的病症,應使用燒裩散進行治療。氣向上衝至咽喉,造成胸部脹滿,呼吸困難,這是胸中寒實的症狀,應使用瓜蒂散進行治療。

7. 飢不欲食

飢不欲食,吐蛔厥逆,乃厥陰本證也。下後飢不能食,屬陽明也。陽明病,則懊憹心下煩甚,頭上汗出,是熱在胃中,宜梔子豉湯湧之。厥陰病,脈微或不微而緊,更心煩者,非寒虛邪,是寒實邪而在胸中,宜瓜蒂散吐之。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食慾不振,還伴隨嘔吐蛔蟲和逆氣,這就是厥陰證。如果是在吃完飯後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這屬於陽明證。陽明病症表現為心口煩悶,頭上出汗,說明胃中熱盛,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清熱瀉火。厥陰病症表現為脈搏微弱或摸不到脈搏,但脈象緊,並且心煩意亂,這不是寒虛所致,而是寒邪實證停留在胸中,可以用瓜蒂散來催吐。

8. 手足厥逆

太陰經無厥逆,而有手足自溫。少陰經有寒厥,而無熱厥。厥陰經,有寒熱二厥,寒厥者只寒而不熱也,熱厥者由熱而厥,由厥而熱,熱厥相因,無休歇也。當辨陰陽淺深,以當歸四逆、承氣等湯施治可也。

白話文:

太陰經脈沒有厥逆現象,但手腳卻會自發地溫暖。少陰經脈則有寒厥,而沒有熱厥。厥陰經脈則同時有寒厥和熱厥,寒厥者只會感到寒冷,不會發熱;熱厥者則是由於發熱而導致厥逆,又因厥逆而加重發熱,熱厥互相影響,沒有停歇的時候。應該要辨別陰陽的輕重程度,再用當歸四逆湯、承氣湯等方劑治療。

9. 少腹滿痛

少腹滿,按之痛。若四肢厥冷,小便清白者,是冷結膀胱,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不厥冷,小便自利者,是血蓄膀胱,宜桃仁承氣湯。小便不利,是水蓄膀胱,宜五苓散。若大小便不利者,是水熱蓄,宜八正散。

白話文:

肚子下方胀满,按压会痛。如果四肢冰冷、小便清澈,说明是寒气凝结在膀胱,应该服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薑汤。如果四肢不冰冷,小便自如,说明是血瘀在膀胱,应该服用桃仁承气汤。如果小便不畅,说明是水滞留膀胱,应该服用五苓散。如果大小便都不通畅,说明是水热积聚,应该服用八正散。

10. 神昏狂亂蓄血發狂

神昏是胃經熱極乘心也,熱入於陽,是以狂亂神昏。狂亂表實無汗者,宜三黃石膏湯。裡實不便者,宜三承氣湯。無表裡證,而里極者,宜白虎湯。太陽蓄血發狂,則少腹硬痛,小便自利,若小便不利,是水熱蓄也,非血蓄也。陽明血蓄如狂,則喜忘,大便黑,若大便不黑,是熱極也,非血蓄也。

蓄血證輕者,桃仁承氣湯,重者抵當湯,擇而用之可也。然發狂證,亦有陽盛陰虛之人,於作汗將解之時,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當須識之,不可以藥也。

白話文:

神昏是胃經熱氣太盛而影響心臟,熱氣進入陽氣,因此會導致狂亂神昏。狂亂症狀外顯而無汗者,應該服用三黃石膏湯。裡熱實證而難以通便者,應該服用承氣湯。沒有表裡證,而裡熱嚴重者,應該服用白虎湯。太陽經蓄積熱血而發狂,則會出現少腹硬痛、小便自利的情況,若小便不利,則是水熱蓄積,而非血蓄。陽明經蓄血而如狂,則會出現喜忘、大便黑色的情況,若大便不黑,則是熱氣過盛,而非血蓄。

蓄血症狀輕微者,可以服用桃仁承氣湯,嚴重者則服用抵當湯,根據情況選擇服用。但是,發狂症狀中,也可能出現陽盛陰虛的患者,在出汗快要消退的時候,突然發狂,然後大量出汗而恢復正常,這種情況就必須要識別,不能用藥物治療。

11. 循衣摸床

循衣摸床,危惡之極也。一因太陽火劫取汗,致陽盛傷陰,陰若未竭,則小便利多生。陰若已竭,則小便難多死。一因陽明熱極,汗吐下三法失宜,致成壞證,其熱彌深。脈實者堪下,則可治。脈弱者不堪下,則難治。此已成危惡壞證,往往陰陽虛實,醫莫能辨,無下手處。當以大劑獨參、六味、乾地黃湯,時時與之,每獲生也。

白話文:

病人衣衫不整,摸著床鋪,這是非常危險的病況。原因之一是太陽病因火熱導致大量出汗,造成陽氣過盛傷及陰氣。如果陰氣尚未耗盡,病人就會頻繁小便。如果陰氣已經耗盡,病人就難以小便,常常會死亡。原因之二則是陽明經熱盛,汗、吐、下三種治療方法使用不當,導致病情惡化,熱邪深入。如果脈象強勁有力,可以瀉下治療,但如果脈象虛弱,不能瀉下,就難以治療。這種已經發展成危急重症的病況,往往陰陽虛實難以辨別,醫生也無從下手。應該使用大劑量的獨參湯、六味地黃湯,時常給病人服用,往往能夠救活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