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附錄 (5)
附錄 (5)
1. 經絡起止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謂六腑。肝、心、脾、肺、腎、心包是謂六臟。六臟六腑,是生十二經。經有手足不同,陽明大腸,太陽小腸,少陽三焦,是謂手之三陽經。陽明胃,太陽膀胱,少陽膽,是謂足之三陽經。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是謂足之三陰經。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主,是謂手之三陰經。
手之三陽,自手走頭。手陽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頸,入下齒,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手太陽自小指,從手外側,循臂下廉,上頸,至目內眥。手少陽自名指,循手表,出臂外,上頸至目銳眥。三經皆自臂外而走頭,陽明在前,太陽在後,少陽在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
足陽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頞,循喉嚨,入缺盆,下乳,挾臍,循脛外,入大指次指。足太陽行身之後,自目內眥,上額交巔,下項,挾脊,抵腰,貫臀,入膕中,出外踝,至小指。足少陽行身之側,自目銳眥,從耳後下頸,入缺盆,下胸,循脅,從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三經皆自腿外而走,足陽明在前,太陽在後,少陽在中。
足之三陰自足走胸,足太陰行身之前,自大指上內踝,入腹上膈。足少陰,行身之後,自小指循內踝,貫脊上膈,注胸中。足厥陰行身之側,自大指上內踝,抵小腹,貫膈布脅肋。三經皆自腿里而走胸,太陰在前,少陰在後,厥陰在中。手之三陰。自胸走手。手太陰自胸出腋下,循臑內前廉,入寸口,至大指。
手少陰自胸出腋下,循臑內後廉,抵掌後,至小指。手厥陰自胸出腋下,循臑內,入掌中,至中指。三經皆自臂里而走,手太陰在前,少陰在後,厥陰在中。手三陽之走頭,足三陽之走足,皆屬其本腑,而絡其所相表裡之臟。足三陰之走胸,手三陰之走手,皆屬其本臟,而絡其所相表裡之腑。
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足太陰與足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六陽六陰,分行於左右手足,是謂二十四經也。
白話文:
內容如下: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被稱為六腑。肝、心、脾、肺、腎、心包則被稱為六臟。六臟與六腑共同生成了十二條經脈。經脈分為手部和腳部的不同部分,其中,大腸的經脈屬於手陽明,小腸的經脈屬於手太陽,三焦的經脈屬於手少陽,這三者被稱為手部的三陽經。胃的經脈屬於足陽明,膀胱的經脈屬於足太陽,膽的經脈屬於足少陽,這三者被稱為腳部的三陽經。脾的經脈屬於足太陰,腎的經脈屬於足少陰,肝的經脈屬於足厥陰,這三者被稱為腳部的三陰經。肺的經脈屬於手太陰,心的經脈屬於手少陰,心包的經脈屬於手厥陰,這三者被稱為手部的三陰經。
手部的三陽經,其運行方向是由手到頭。手陽明經從食指開始,沿手臂上行,通過頸部,進入下顎,然後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最終夾住鼻孔。手太陽經從小指開始,沿手臂外側下行,通過頸部,最終達到眼眶內側。手少陽經從無名指開始,沿手腕,穿過手臂外側,通過頸部,最終達到眼睛的外角。這些經脈都從手臂外側上行至頭部,其中,手陽明經位於最前方,手太陽經位於後方,手少陽經位於中間。
腳部的三陽經,其運行方向是由頭到腳。足陽明經沿身體前側下行,從鼻子的兩側開始,沿喉嚨,進入鎖骨,再向下至乳房,然後沿著肚臍兩側,沿小腿外側,最終進入第二個腳趾。足太陽經沿身體後側下行,從眼眶內側開始,向上至額頭,經過頭頂,再向下至頸部,沿脊椎兩側,抵達腰部,穿過臀部,進入膝窩,從外踝穿出,最終至小趾。足少陽經沿身體側面下行,從眼睛的外角開始,沿耳朵後方下行至頸部,進入鎖骨,再向下至胸部,沿脅部,從膝蓋外側穿出,從外踝穿入,最終至無名指。這些經脈都沿著腿部外側下行,其中,足陽明經位於最前方,足太陽經位於後方,足少陽經位於中間。
腳部的三陰經,其運行方向是由腳至胸部。足太陰經沿身體前側上行,從大趾開始,沿內踝,進入腹部,再向上至膈肌。足少陰經沿身體後側上行,從小趾開始,沿內踝,穿過脊椎,再向上至膈肌,注入胸腔。足厥陰經沿身體側面上行,從大趾開始,沿內踝,抵達小腹,穿過膈肌,分佈於脅肋。這些經脈都沿著腿部內側上行至胸部,其中,足太陰經位於最前方,足少陰經位於後方,足厥陰經位於中間。
手部的三陰經,其運行方向是由胸部至手。手太陰經從胸部開始,出腋下,沿手臂內側前方,進入手腕,最終至大指。手少陰經從胸部開始,出腋下,沿手臂內側後方,抵達手掌後方,最終至小指。手厥陰經從胸部開始,出腋下,沿手臂內側,進入手掌,最終至中指。這些經脈都沿著手臂內側下行,其中,手太陰經位於最前方,手少陰經位於後方,手厥陰經位於中間。
手部的三陽經上行至頭部,腳部的三陽經下行至腳部,它們都連接到其原本的腑,並聯繫到與之表裡相對應的臟。腳部的三陰經上行至胸部,手部的三陰經下行至手部,它們都連接到其原本的臟,並聯繫到與之表裡相對應的腑。
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互為表裡,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互為表裡,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互為表裡,足太陰經和足少陰經互為表裡,手少陽經和手厥陰經互為表裡,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互為表裡;六條陽性經脈和六條陰性經脈分別在左右手腳運行,這就是所謂的二十四條經脈。
2. 奇經部次
奇經八脈,督、任、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督脈行於身後,起於下極之俞,併入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諸陽之綱也。任脈行於身前,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裡,上關元,入目絡舌,諸陰之領也。衝脈起於氣衝,並足少陰,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諸經之海也。
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環腰如帶,諸經之約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於風池,主左右之陽也。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交貫衝脈,主左右之陰也。陽維起於諸陽會,維絡於身,主一身之表也。陰維起於諸陰交,維絡於身,主一身之裡也。陽蹺、陽維者,足太陽之別。
陰蹺、陰維者,足少陰之別,凡此八脈者,經脈之絡也。經脈隆盛,入於絡脈,絡脈滿溢,不拘於經,內溉臟腑,外濡腠理,別道自行,謂之奇經也。
白話文:
奇經八脈包含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和陰維脈。督脈在身體後方運行,從下極之俞穴開始,進入脊椎內部,往上到達風府穴,連接腦部,是所有陽性經脈的總綱。任脈則在身體前方運行,從中極穴下方起始,沿著腹部內側向上,穿過關元穴,進入眼睛並聯繫舌頭,是所有陰性經脈的領導者。衝脈從氣衝穴開始,與足少陰脈並行,夾著肚臍向上,到達胸中再散開,被視為所有經脈的海洋。
帶脈從季脅穴開始,繞身一圈,像帶子一樣環繞腰部,是所有經脈的束縛。陽蹺脈從腳跟中間開始,沿著外踝向上,進入風池穴,主宰身體兩側的陽性能量。陰蹺脈同樣從腳跟中間開始,沿著內踝向上,交叉貫穿衝脈,主宰身體兩側的陰性能量。陽維脈從各陽脈的交會點開始,網絡全身,主管身體的表面。陰維脈從各陰脈的交會點開始,網絡全身,主管身體的內部。
陽蹺脈和陽維脈,是足太陽脈的分支。陰蹺脈和陰維脈,是足少陰脈的分支。這八條脈絡,都是經脈的聯繫網。當經脈的能量充沛,就會進入絡脈,使絡脈充滿能量,不再受限於經脈的範圍,對內滋養臟腑,對外潤澤肌膚,獨自形成一條路徑,我們稱之為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