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附錄 (4)
附錄 (4)
1. 精華滋生
陰生於上,胃以純陽而含陰氣,有陰則降,濁氣下降,是以清虛而善容納。陽生於下,脾以純陰而含陽氣,有陽則升,清陽上升,是以溫暖而善消磨。水穀入胃,脾陽磨化,渣滓下傳而為糞溺,精華上奉而變氣血。氣統於肺,血藏於肝,肝血溫升則化陽神,肺氣清降則產陰精。
五臟皆有精,悉受之於腎。五臟皆有神。悉受之於心。五臟皆有血,悉受之於肝。五臟皆有氣,悉受之於肺。總由土氣之所化生也。土爰稼穡,稼穡作甘,穀味之甘者,秉土氣也。五穀香甘以養脾胃,土氣充盈,分輸四子,己土左旋,穀氣歸於心肺;戊土右轉,穀精歸於腎肝;脾胃者倉廩之官,水穀之海,人有胃氣則生,絕胃氣則死,胃氣即水穀所化,食為民天,所關非細也。
白話文:
[精華滋生]
在人體的運作中,陰性的能量從上方產生,胃部作為一個充滿陽性能量但又包含陰性氣息的器官,因有陰性成分所以能向下排泄,讓混濁的氣體下降,因此保持清淨空虛,能很好地接受和儲存食物。相反地,陽性的能量從下方升起,脾臟作為一個充滿陰性能量卻又含有陽性氣息的器官,因有陽性成分所以能向上提升,讓清新的陽氣上升,因此保持溫暖,能很好地消化食物。
當我們攝取食物後,脾臟的陽性能量會將其磨碎消化,食物的殘渣會向下傳遞成為糞便,而食物的精華則會向上供獻,轉化為我們的氣與血。氣是由肺部控制,血則由肝臟儲存,肝臟的血液經過溫熱會轉化為陽性的精神,肺部的氣經過清淨會產生陰性的精華。
五臟(心、肝、脾、肺、腎)都有自己的精華,都源於腎臟。五臟都有自己的精神,都源於心臟。五臟都有自己的血液,都源於肝臟。五臟都有自己的氣息,都源於肺臟。這些都是由脾胃的氣息所化生的。脾胃就像土地一樣,可以耕種,種植出甘甜的糧食。糧食之所以有甘甜的味道,是因為它們承載了來自脾胃的氣息。五穀的香甜可以滋養脾胃,當脾胃的氣息充足時,就能夠將能量分配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己土向左旋轉,食物的氣息會被送到心臟和肺部;戊土向右轉動,食物的精華會被送到腎臟和肝臟。脾胃是人體內的糧倉,是食物的海洋,一個人如果有足夠的胃氣就能活著,如果胃氣消失就會死亡。胃氣就是由食物轉化而來,食物對於人們來說就像是天一樣重要,這其中的關係非常密切,不容忽視。
2. 糟粕傳導
水穀入胃,消於脾陽。水之消化,較難於谷,緣脾土磨化,全賴於火,火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剋水,脾陽蒸動,水穀精華化為霧氣,遊溢而上,歸於肺家,肺金清肅,霧氣降灑,化而為水,如釜水沸騰,氣蒸為霧也。氣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於臟腑而為津液,粗者入於膀胱而為溲溺,溲溺通利,胃無停水,糟粕後傳,是以便乾。《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氣水變化於中焦,漚者氣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則氣騰而上,盛於胸膈,故如霧露。水流而下,盛於膀胱,故如川瀆。川讀之決,由於三焦。《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蓋三焦之火秘,則上溫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則下陷膀胱而水竅閉。
《靈樞·本輸》:三焦者足太陽、少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以水性蟄藏,太陽寒水蟄藏,三焦之火,秘於腎臟,則內溫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竅常開,是以氣化之水,滲於膀胱,而小便利。
若太陽寒水不能蟄藏,三焦之火泄於膀胱,膀胱熱癃,水竅不開。脾胃寒鬱,但能消穀,不能消水,水不化氣上騰,爰與谷滓併入二腸而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謂實則閉癃者,三焦之火泄於膀胱也。
白話文:
當食物和水進入胃部後,藉由脾臟的陽氣進行消化。水份的消化比食物更困難,因為脾臟的運作全依賴火氣,火是土的母親,火氣旺盛讓脾臟保持乾燥,有足夠的力量去剋制過多的水份。在脾臟的陽氣蒸騰作用下,食物和水的精華轉化成霧氣,上升到肺部。肺部清肅,將霧氣冷凝,轉化為水,就像鍋中的水煮沸後,蒸氣變成霧氣一樣。
水份經過氣化後,有精純和粗糙兩種,精純的部分進入臟腑成為津液,粗糙的部分進入膀胱成為尿液。尿液排泄順暢,胃裡就不會有積水,食物的殘渣就能順利傳遞,因此大便會較為乾燥。
在人體中段,水氣正在轉換但尚未完全,等到轉換完成,氣體就往上蒸騰,聚集在胸部和膈膜之間,就像霧氣。水則向下流動,聚集在膀胱,就像河流。而這些過程都由三焦掌控。三焦的火氣如果隱藏得宜,就能溫暖脾胃,讓水道暢通;如果火氣洩漏,就會導致膀胱受熱,水道閉塞。
三焦負責調節水道,如果寒水不能適當地隱藏,三焦的火氣洩漏到膀胱,造成膀胱熱度高,水道無法打開。脾胃寒涼,只能消化食物,不能消化水份,水份無法轉化成氣體蒸騰,於是和食物殘渣一起進入大腸和小腸,造成腹瀉。在腹瀉的情況下,水份進入大腸和小腸,而不是膀胱,所以小便不通暢。這就是說,當三焦的火氣洩漏到膀胱時,就會出現小便不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