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1. 傷寒證辨
2. 表熱裡熱陰熱陽熱
發熱翕翕無停止時,外覆之表熱也。發熱蒸蒸如炊籠,內越之裡熱也。表熱尿白,裡熱尿赤。表熱無汗,宜麻黃湯,有汗宜桂枝湯。裡熱輕者,宜涼膈散,重者宜三承氣湯。發熱兼口燥舌乾煩渴者,為陽經之熱,真熱也,宜白虎等湯。發熱兼厥冷下利清穀者,為陰經之熱,假熱也,宜四逆等湯。
白話文:
【表面熱度與內部熱度,陰性熱度與陽性熱度】
如果持續感到身體發熱,不停止,這就是來自身體表面的熱度。若感覺像在蒸籠裡一樣,全身蒸騰發熱,那就是從身體內部冒出的熱度。表面熱度會使尿液呈現白色,而內部熱度則使尿液變紅。
表面熱度無汗時,應服用麻黃湯,若有汗則宜用桂枝湯。對於內部熱度,輕微的情況可用涼膈散,嚴重時則需使用三承氣湯。
如果發熱同時伴有口乾、舌燥和渴感,這屬於陽經的熱度,是真正的熱度,可服用白虎湯等藥物。然而,如果發熱伴隨四肢厥冷和拉肚子,且大便呈未消化食物狀,這是屬於陰經的熱度,實際上是假熱,應該使用四逆湯等藥物來治療。
3. 惡寒背惡寒
發熱惡寒,發於陽表也。有汗宜桂枝湯,無汗宜麻黃湯。無熱惡寒,發於陰里也。有汗宜桂枝加附子湯,無汗宜麻黃附子細辛湯。背惡寒,口中不燥而和,屬少陰,宜附子湯。背惡寒,口中燥而渴,屬陽明,宜白虎加人參湯。
白話文:
【對於感到寒冷甚至背部也感覺寒冷的情況】
如果出現發燒同時畏寒的症狀,這通常是外感風邪在身體表面的表現。如果病人有出汗的現象,適合使用桂枝湯來治療;若沒有出汗,則應該使用麻黃湯。
如果只有畏寒而無發燒,這可能是體內陰寒過重的表現。若病人有出汗,應使用桂枝加附子湯;若無出汗,則適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當病人感到背部特別寒冷,但口中並未感覺乾燥且整體狀況平穩,這可能屬於少陰病,適合用附子湯來調理。
然而,如果病人背部感覺寒冷,而且口中乾燥並伴有口渴,這可能是陽明病的徵兆,這種情況下,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會更為合適。
4. 惡風
風寒二者,大率多相因,而少相離。有寒時不皆無風,有風時不皆無寒,故三陽俱有惡寒惡風同見也。惡風與惡寒,均屬表病,法當從表。然風屬陽,寒屬陰,故三陰經證,有惡寒而無惡風也。
白話文:
【對於惡風】
風邪和寒邪這兩者,大部分情況下是相互關聯,很少會單獨出現。在有寒邪的時候並不意味著沒有風邪,同樣地,在有風邪的時候也不代表沒有寒邪,因此,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經的疾病,通常會同時出現怕冷和怕風的症狀。怕風和怕冷都屬於表證,治療上應當從解表入手。然而,風邪屬於陽邪,寒邪屬於陰邪,所以三陰經(太陰、厥陰、少陰)的證候,只會出現怕冷而不會出現怕風的現象。
5. 頭痛
三陽經頭痛,身皆發熱,法當從三陽治。若不大便,小便赤,為裡熱已實,宜承氣湯下之。若小便清白,即不大便,為裡熱未實,表尚未清,法當先從表治也。厥陰頭痛,多厥而無熱,嘔吐涎沫,是厥陰挾寒邪上逆也,宜吳茱萸湯,溫而降之。三陰經,無頭痛,惟厥陰經有頭痛,以其脈與督脈上會於巔也。
三陰經,無發熱,厥陰,少陰亦有發熱,謂之反發熱,以其臟有相火,陰盛格陽於外也。
白話文:
[頭痛]
當人因三條陽經導致的頭痛,全身都會伴隨發熱的症狀,治療方法應針對這三條陽經進行。如果患者出現大便不通,小便呈現紅色,這表示體內熱度已經嚴重,應該使用承氣湯來幫助排便,降低體內熱度。如果小便顏色清白,即使大便不通,表示體內熱度還未到達嚴重的程度,而且表證還未清除,治療方法應該先從表證開始。
厥陰經引起的頭痛,通常會出現肢體冰冷且沒有高熱的情況,並伴有嘔吐和口水過多的症狀,這是因為厥陰經夾帶著寒邪向上影響。應該使用吳茱萸湯,利用其溫暖和下降的特性來治療。
三條陰經通常不會導致頭痛,只有厥陰經可能引起頭痛,因為厥陰經的脈絡和督脈在頭頂部交匯。
三條陰經通常不會引起發熱,但厥陰和少陰兩條經脈也可能出現發熱,這種情況被稱為反向發熱,是因為臟腑中的相火旺盛,導致陰氣過剩,將陽氣排斥在外所致。
6. 項強
項強太陽病也,項背強,太陽陽明病也。脈浮無汗,是從傷寒傳來,宜葛根湯。脈浮有汗,是從中風傳來,宜桂枝加葛根湯。脈沉,邪已入里,宜栝蔞桂枝湯。結胸項強,背反張,有汗如柔痙之狀,宜大陷胸丸。但見太陽少陽並病之項強,不可汗下,宜柴胡去半夏加栝蔞主之。
白話文:
[頸部僵硬]
頸部僵硬是太陽經的病症,如果頸背都感到僵硬,那就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出問題。若脈象浮而無汗,這是由風寒引起的,應服用葛根湯。
若脈象浮且有汗,這是由風熱引起的,應服用桂枝加葛根湯。若脈象沉,表示邪氣已深入體內,應服用栝蔞桂枝湯。
若是結胸症狀伴隨頸部僵硬,背部反弓,且有汗,類似柔痙的狀況,應服用大陷胸丸。但如果只是太陽經和少陽經合併出現的頸部僵硬,不適合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應使用去掉半夏、加入栝蔞的柴胡湯。
7. 身痛
未汗身痛屬表實,宜麻黃湯。汗後身痛屬表虛,宜桂枝新加湯。身痛尺脈遲,是血少營氣不足,雖未經汗,亦不可發汗,宜建中湯加黃耆治之。身痛見少陰沉脈,四肢厥冷,宜附子湯。身痛見厥陰厥逆,汗出不止,下利清穀,宜四逆湯。一身盡痛,不能轉側,掣引煩痛,是風濕病、宜桂枝附子湯。
白話文:
[身體疼痛]
如果身體疼痛但還未出汗,這表示體表有實證,適合使用麻黃湯來治療。
若已經出汗後仍感到身體疼痛,這表明體表有虛證,應該使用桂枝新加湯。
當身體疼痛且脈象在尺部(手腕內側)顯示遲緩,這可能是血液量少,營養氣不足。即使還未經過出汗,也不應再發汗,而應使用建中湯加上黃耆來治療。
若身體疼痛時,脈象顯示為少陰的深沉,同時伴有四肢冰冷,宜使用附子湯。
若在身體疼痛時,出現厥陰的極度寒涼,大量出汗且止不住,以及嚴重的腹瀉,宜使用四逆湯。
當全身疼痛到無法翻身,且感到被拉扯的劇烈疼痛,這是風濕病的症狀,適合使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
8. 煩躁不眠懊憹
身為熱動而不安,謂之躁。心為熱擾而不寧,謂之煩。煩則擾於內屬陽,躁則動於外屬陰。若懊憹心中,反覆顛倒,煩不得眠。不與躁同見者,皆無冷病,惟躁則不然,當分表裡陰陽取治。故太陽有不汗出之煩躁,謂之在表,大青龍證也。陽明有心下硬之煩躁,謂之在陽,白虎湯證也。
三陰有吐利手足厥之煩躁,謂之在陰,四逆輩證也。諸煩無論汗吐下之前後,但大便不硬者,以竹葉石膏、溫膽、梔子豉等湯主治。便硬者,量其熱之淺深,以白虎、三承氣湯主治。躁同三陰證見者,便屬陰寒,宜四逆、理中、吳茱萸湯主治。
白話文:
身體因熱而產生動盪不安的感覺,我們稱之為「躁」。心靈因熱而感到擾亂不寧的狀態,我們稱之為「煩」。當感到煩惱時,這是在內部的陽性反應;當感到焦躁時,這是在外部的陰性反應。如果心裡充滿懊惱,反覆思考,感到煩亂到無法入眠,這種情況並不一定伴隨著躁。所有這些症狀,只要不是冷性疾病,只有躁是例外,應分別根據病症的表裡陰陽來治療。
例如,在太陽經絡中,如果出現不出汗且煩躁的症狀,這表示病在表層,屬於大青龍湯證。在陽明經絡中,如果出現心下硬且煩躁的症狀,這表示病在陽性,屬於白虎湯證。
在三陰經絡中,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和手腳冰冷且煩躁的症狀,這表示病在陰性,屬於四逆湯證。對於各種煩惱,無論在出汗、嘔吐或排便前後,只要大便不硬,可用竹葉石膏湯、溫膽湯、梔子豉湯等來治療。如果大便硬,則應根據熱度的輕重,用白虎湯或三承氣湯來治療。如果躁和三陰證同時出現,這通常屬於陰寒,宜使用四逆湯、理中湯、吳茱萸湯來治療。
9. 自汗頭汗
自汗在太陽,謂之風邪,桂枝湯證也。在陽明,謂之熱越,白虎湯證也。若大熱蒸蒸,汗出過多,宜用調胃承氣湯急下其熱,以救其津也。若更兼發熱,下利不休,內外兩脫屬凶。如頭汗出,劑頸而還,則為熱不得外越,是以上蒸於首也。或因黃郁未發,或因濕家誤下,或因水結胸蒸,或因火劫熱迫,或因陽明蓄血,或因熱入血室,當分門施治。
白話文:
[自行出汗及頭部出汗]
自行出汗如果出現在白天,這表示有風邪入侵,適用桂枝湯來治療。若出汗情況出現在陽明階段,這是因為體內熱氣過剩,適合用白虎湯來處理。如果體溫非常高,且出汗量過多,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來迅速降低體溫,以保存體內津液。
若患者同時有發燒和持續的腹瀉,導致身體內外脫水,這種情況非常危險。如果只有頭部大量出汗,到頸部就停止,這表示熱氣無法正常從體表散發出去,因此向上蒸騰至頭部。可能是因為黃疸未能及時發散,或是濕症患者被錯誤地使用了下法,或是胸中有水氣凝結,或是受到火氣的煎熬,或是陽明經絡有瘀血,或是熱氣進入血室,應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對症治療。
10. 手足汗
胃主四肢,為津液之主。如熱聚於胃,蒸其津液,旁達於四肢,故手足濈濈然汗出,且小便自利,胃中津液必干,大便必硬,本當攻也。若中寒胃陽土虛,脾不約束,津液橫溢四肢,故汗出而冷;陽虛失運,中寒不化,故小便不利;今雖便硬,而手足汗,非為熱越者比,慎不可攻,攻之必變生固瘕,泄瀉澄清不止也。
白話文:
[手足出汗的情況]
胃部主管四肢,是身體津液的主要來源。如果胃部有熱氣聚集,會蒸發津液,這些津液會流到四肢,所以手腳會持續出汗,而且小便會很順暢。因為胃中的津液一定會乾涸,所以大便一定會變得硬實,這種情況應該要使用治療方式。
但如果胃部有寒氣,導致胃的陽氣和脾臟功能虛弱,脾臟無法控制津液,導致津液無序地流向四肢,所以手腳會出冷汗;因為陽氣虛弱無法正常運作,寒氣無法被化解,所以小便會不通暢;即使現在大便硬實,但手腳卻在出汗,這並不是因為熱氣過盛造成的,千萬不能使用攻擊性治療,如果使用,可能會產生固瘕(腹部硬塊)和止不住的拉肚子等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