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1)
雜證要法 (1)
1. 感寒
〔感寒提綱〕四時俱有感風寒,浮緊原從脈象看,無汗頭疼身發熱,如兼咳嗽更難安。
桑防湯
(證附),外感風寒治有方,姜甘芍杏與桑防,再兼桔梗通經絡,發熱頭疼用此良。
白話文:
【感受寒冷】
四季皆有可能受到風寒侵襲,我們可從脈象的浮緊狀態看出是否受寒。若出現無汗、頭痛、身體發熱的症狀,甚至還伴隨咳嗽,那麼情況就顯得較為嚴重了。
桑防湯
對於因外在環境而感染風寒的情況,我們有一個治療方式。使用薑、甘草、白芍、杏仁、桑葉和防風這些藥材,再加上桔梗來疏通經絡,對於發燒、頭痛的症狀,這個藥方效果很好。
2. 傷風
〔傷風提綱〕中虛外感兩相投,肺被邪傷清涕流,嚏噴發時頭眩暈,再覘脈象緩兼浮。
紫蘇姜苓湯
(證附),鼻流清涕是傷風,蘇杏姜甘治有功,橘夏苓砂須並用,外寒內濕可交攻。
白話文:
【感冒】
【傷風總結】體質虛弱之際遭遇外在病邪侵襲,兩者正好相遇,導致肺部受到影響,引發流清鼻涕的症狀。打噴嚏、頭暈等現象隨之而來,進一步觀察脈象,會發現其緩慢且浮動。
紫蘇薑苓湯
(病症附加說明)流清鼻涕的狀況,正是感冒的典型表現。使用紫蘇、杏仁、薑、甘草進行治療,效果顯著。此外,還需搭配陳皮、茯苓、砂仁共同使用,可以同時對抗體內的寒氣和濕氣。
3. 溫證
〔溫證提綱〕冬不藏精溫病成,發時表裡熱兼生,雙清妙法終當用,外解風邪內泄營。
防風解溫湯
(證附),太陽發熱渴思漿,頭痛心煩腰脊強,治法宜將翹杏用,芍甘丹桔與桑防。
葛根解溫湯
(證附),陽明經內病多端,目痛鼻乾臥不安,口渴胸煩何藥治,元參甘芍葛翹丹。(熱加石膏嘔加半夏)
柴胡加減方
(證附),經入少陽病漸深,耳聾胸脅痛難禁,咽乾口苦還兼渴,柴芍丹翹夏草芩。(熱加元參)
防風生地湯
(證附),太陰經證要詳參,口渴身中熱不堪,腹滿嗌乾何藥治,丹防芍地合桑甘。
防風天冬湯
(證附),渴兼身熱不能安,口燥旋驚舌更干,經入少陰當速治,桑防冬草地元丹。
防風當歸湯
(證附),發熱旋驚作渴時,滿煩囊縮治休遲,桑防芍地丹歸草,經入厥陰用此醫。
桑甘杏桔湯
(證附),熱微但咳不安康,宜用桑甘杏桔湯,紫菀麥苓兼半夏,爭傳治嗽有專長。
人參白虎湯
(證附),經入陽明病象殊,旋驚肺熱與津枯,姜甘粳母參膏用,發表清邪效可圖。
大承氣加味湯
(證附),邪傳胃腑燥難禁,熱結下焦病益深,積朴硝黃攻法妙,再加芍地並滋陰。
白話文:
【溫證概要】 冬季若未能妥善保存體內精氣,則可能形成溫病,發病時體內外皆會產生熱象。治療時,最終會採用雙清法,既可疏散風邪,又能調節體內營養。
防風解溫湯 當太陽經絡出現發熱,患者感到口渴想喝水,並伴有頭痛、心煩及腰背僵硬等症狀,治療時應使用連翹和杏仁,配以芍藥、甘草、丹皮、桔梗及防風。
葛根解溫湯 陽明經絡的疾病種類繁多,常見症狀如眼痛、鼻乾、睡眠不佳,口渴、胸悶且煩躁。對此,可用玄參、甘草、芍藥、葛根、連翹及丹皮來治療。(若高熱可加石膏;若嘔吐可加半夏)
柴胡加減方 疾病進入少陽經絡後病情逐漸加重,患者可能會耳鳴、胸脅疼痛、口乾舌燥且口苦。柴胡、芍藥、丹皮、連翹、半夏、甘草及黃芩是常用的治療組合。(高熱者可加玄參)
防風生地湯 太陰經絡的病症需仔細辨別,口渴、身體過熱、腹部脹滿、咽喉乾燥,可用丹皮、防風、芍藥、生地、桑葉及甘草來治療。
防風天冬湯 口渴、身體過熱、口乾舌燥,病情進入少陰經絡時應盡快治療,常用藥物有桑葉、防風、天冬、生地、玄參及丹皮。
防風當歸湯 發熱、口渴、精神緊張、腹部脹滿、睾丸收縮,病情進入厥陰經絡時,桑葉、防風、芍藥、生地、丹皮、當歸、甘草是治療選擇。
桑甘杏桔湯 若只是輕微發熱並伴隨咳嗽,可用桑葉、甘草、杏仁、桔梗、紫苑、麥冬、茯苓及半夏來治療,這組合對於咳嗽特別有效。
人參白虎湯 病情進入陽明經絡,症狀包括精神緊張、肺熱及津液枯竭,薑、甘草、粳米、石膏、人參及知母是治療選項,可有效疏風清熱。
大承氣加味湯 若邪氣已傳至胃部,造成嚴重的乾燥症狀,熱結於下焦,病情進一步惡化。厚樸、大黃、芒硝、芍藥、生地能有效攻下積滯,同時滋補陰分。
4. 暑證
〔暑證提綱〕暑傷元氣正虛時,一感風邪熱不支,表裡鬱蒸神頓憊,散清兩法要兼施。
防翹桑杏湯
(證附),病緣表實氣先傷,舌白汗無渴飲漿,宜用銀花翹竹杏,豉甘滑桔合桑防。
桑防地芍湯
(證附),表實邪傷血分時,舌紅口渴水頻思,桑防竹草兼翹桔,加入丹皮芍地宜。
人參白虎湯
(證附),浮大而芤脈象彰,表虛氣被暑邪傷,口中燥渴兼多汗,粳母參膏甘草良。
加減生脈散方
(證附),表虛暑熱血中侵,舌赤汗多渴不禁,須用丹皮兼五味,麥冬生地合沙參。
小陷胸加枳實湯
(證附),脈呈洪滑入陽明,面赤頭兼眩暈生,水結在胸痰飲作,連蔞枳夏此方精。
小承氣湯
(證附),經入陽明病象彰,咽乾口燥熱邪傷,胃腸結實宜攻候,枳樸大黃是妙方。
白話文:
【暑證】
在元氣受損、身體虛弱時受到暑熱傷害,一旦再感受到風邪,體內熱力就無法支撐,內外熱氣鬱積,精神頓時疲憊不堪,這時必須同時使用清熱與散寒兩種治療方法。
防翹桑杏湯
(證附),如果因爲外表實症使氣血先受傷,舌苔呈現白色且沒有汗水,感到口渴想喝水,應該使用銀花、翹竹、杏仁,加上豉、甘草、桔梗和桑葉、防風來調理。
桑防地芍湯
(證附),當外表實症傷害到血液部分,舌苔變紅且口渴想頻繁喝水,應使用桑葉、防風、竹茹、甘草,再加上翹桔、丹皮、芍藥和地黃來調治。
人叄白虎湯
(證附),脈象顯示浮大而芤,表明表虛之氣被暑邪所傷,口乾舌燥並伴隨大量出汗,這時粳米、母參、石膏、甘草都是良好的治療選擇。
加減生脈散方
(證附),表虛時暑熱侵入血液,舌色變紅且大量出汗,口渴不止,需使用丹皮、五味子,加上麥冬、生地和沙參來治療。
小陷胸加枳實湯
(證附),脈象顯示洪滑,表明已進入陽明階段,面部潮紅、頭暈目眩,胸中有積水,痰飲現象出現,此方連同蔞、枳實、半夏可以精妙地處理。
小承氣湯
(證附),病症進入陽明階段,咽喉乾燥、口燥熱邪傷害,腸胃結實,適合使用枳實、厚朴、大黃的配方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