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2)
雜證要法 (2)
1. 濕證
〔濕證提綱〕,一身久被濕邪傷,偶感風寒痛莫當,表裡病成何法治,宜開汗孔利膀胱。
茵陳五苓散
(證附),證屬濕寒辨要真,日晡煩痛豈無因,二苓朮澤還兼桂,加入茵陳效更神。
桂枝附子湯
(證附),風濕傷身轉側難,浮虛澀脈細參觀,補宜草棗攻宜桂,附子生薑並去寒。
去桂枝加白朮湯
(證附),小便能通大便堅,方中去桂不同前,棗甘姜附仍宜用,白朮加來祛濕專。
甘草附子證
骨節煩疼風濕摶,近之愈痛屈伸難,便癃氣短身微腫,汗出惡風總不安。
甘草附子湯
桂枝達表善除風,附子驅寒大有功,術可補脾惟去濕,草能緩急更和中。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證附),遍體煩疼發熱時,日晡益劇力難支,病根原屬風兼濕,薏杏麻甘卻可醫。
三仁證
濕溫頭痛惡寒侵,午後周身熱不禁,舌白體疼兼口渴,浮虛脈象細推尋。
三仁湯
證屬濕溫辨要真,清邪利水法宜遵,竹桑滑夏白通草,杏蔻還兼苡薏仁。
元滑苓甘散
(證附),濕邪入肺未曾知,積久旋生上熱時,治用苓甘兼滑石,元明粉入更相宜。
苓甘梔子茵陳湯
(證附),腹滿兼逢便澀時,郁生下熱用何醫,苓甘梔子茵陳妙,去濕清邪治最宜。
白話文:
【濕證】
若一個人長期受到濕邪的侵害,偶爾再受風寒,身體的疼痛會更加難以忍受。當內外皆病,該如何治療呢?我們應當打開汗孔讓汗液自然排出,同時利尿膀胱,促進濕氣的排除。
茵陳五苓散
在濕寒的病症中,如果一天之中特定時段感到煩躁與疼痛,這必有其原因。使用豬苓、茯苓、白朮、澤瀉以及肉桂,再加上茵陳,效果會更加顯著。
桂枝附子湯
風濕導致身體活動困難,通過觀察脈象的浮虛和滯澀,可以判斷病情。治療上,使用甘草和大棗來補充體力,使用桂枝來攻病,加上附子和生薑,共同抵抗寒冷。
去桂枝加白朮湯
若小便順暢而大便卻堅硬,這個方子要去掉桂枝,和其他的方子不同。仍然使用甘草、大棗、生薑和附子,再加入白朮,專門去除濕氣。
甘草附子證
骨節煩疼,風濕嚴重,靠近時會感覺更痛,且難以屈伸。小便不暢、氣短、身體微腫,出汗怕風,總體來說,身體狀況不佳。
甘草附子湯
桂枝可以達到皮膚表面,驅除風邪,附子則可以驅除寒冷,白朮可以補脾,專門去除濕氣,甘草則可以緩解緊張,調和中焦。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全身疼痛,發燒,尤其是傍晚時分,病情會加重,這是風濕合併的症狀,使用薏苡仁、杏仁、麻黃和甘草可以治療。
三仁證
濕溫導致頭痛,惡寒,下午時全身熱得無法忍受,舌苔白色,身體疼痛,口渴,脈象浮虛,需細心觀察。
三仁湯
在濕溫的病症中,我們應當清熱利水,使用竹葉、桑葉、滑石、半夏、白通草,再配上杏仁、豆蔻和薏苡仁。
元滑苓甘散
濕邪進入肺部,長時間積累,會產生上火的現象。治療時,可以使用茯苓、甘草和滑石,再加入元明粉。
苓甘梔子茵陳湯
腹脹且排便困難,是下焦的熱氣所導致,使用茯苓、甘草、梔子和茵陳,可以有效去濕和清熱。
2. 燥證
〔燥證提綱〕,風生燥熱病多端,火爍真陰最不安,咳喘因傷秋氣得,各方治法要參觀。
桑杏湯
(證附),燥傷肺氣病初成,右脈旋驚數大呈,桑杏沙參兼豉貝,梔梨皮入熱全清。
桑菊飲
(證附),咳嗽如因燥氣傷,治宜荷杏菊翹桑,葦根桔梗兼甘草,內熱驅除是妙方。
沙參麥冬湯
(證附),咳嗽原因燥熱侵,治宜桑葉合沙參,麥甘扁豆天花粉,玉竹能滋肺胃陰。
翹荷湯
(證附),燥能化火力難支,清竅旋驚不利時,宜用翹甘兼桔梗,薄荷綠豆黑梔皮。
清燥救肺湯
(證附),肺病適當喘嘔時,更兼氣鬱用何醫,參膠桑杏枇杷葉,膏麥麻仁甘草施。
白話文:
【燥證】
燥熱由風引起,導致的疾病變化多端,尤其是對身體的陰液損耗最為嚴重,咳嗽和呼吸困難常是由秋季的乾燥空氣所引起,對於各種治療方法,我們都應該有所瞭解並參考。
【桑杏湯】
當燥邪侵害肺氣,疾病剛開始形成,會在右手的脈搏上呈現出快速且大的脈象,使用桑葉、杏仁、沙參、豆豉、貝母,加上梔子、梨皮,能全面清除熱症。
【桑菊飲】
若是因為燥氣傷害而引起的咳嗽,可以使用荷葉、杏仁、菊花、連翹和桑葉,再配以葦根、桔梗和甘草,這是驅除內熱的良方。
【沙參麥冬湯】
咳嗽是由燥熱入侵所致,治療上應使用桑葉和沙參,加上麥門冬、扁豆、天花粉和玉竹,這些藥材能滋潤肺胃的陰液。
【翹荷湯】
燥氣轉化為火勢,力量強大難以控制,清潔孔竅時會感到不適,此時可使用連翹、甘草、桔梗,加上薄荷、綠豆和黑梔皮來調理。
【清燥救肺湯】
當肺部疾病伴隨喘息、嘔吐,甚至有氣鬱的情況,該如何治療?使用人參、阿膠、桑葉、杏仁、枇杷葉,以及麥門冬、火麻仁和甘草,能有效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