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雜病證方歌括 (1)

回本書目錄

雜病證方歌括 (1)

1. 雜病證方歌括

2. 自序

余少年只讀儒書,而不嫺醫術。適值家慈遘疾,纏綿數年之久,省內名醫,延診殆遍,病終未除。後延一醫,用猛藥攻之,病益劇,岌岌乎危矣。余因思為子而不知醫,一旦遇親有疾,致遭庸醫毒手,倘因此長逝,其抱恨為何如也?從此遂毅然有志學醫,但未經名家指示,只購行常數種醫書讀之,涉獵十年,雖稍知大概,終未得此道之指歸也。

及三十七歲,報捷南宮,後入部當差,公餘之暇,即赴書市購買醫書,先得《徐氏八種》,《陳修園十六種》,繼得高士宗《醫學真傳》,張隱菴《侶山堂類辨》,後得《黃氏八種》,見諸公著作皆遠宗軒岐,近法促景,始知《內經》、《傷寒》、《金匱》各書,乃萬世醫學之祖也。得此書後,又研究二十年之久,朝夕揣摩,頗有心得。

因博採各書之純粹者,合輯為一編,名之曰《醫學摘粹》,蓋謂美善兼臻,即可措施各當也。書成後,即出守涼州,在甘淹留十六年,而醫書並未釋手。及民國改元,余即由西寧大臣,解組旋里。同鄉勸余行道以濟時,余即欣然首肯。惟市醫見余所出之方,群笑而非之,謂執古方不能治今病也。

余聞之,謂古方不能治病,想時方乃能治病耶?因詢病人,有經市醫診治者,即索原方閱之,見有治氣之方,即將攻氣藥全用之,見有治血之方,即將攻血藥全用之,推之無論治何病,每擬一方,必用藥十六味,或二十味,雜藥濫投,並不講方法矣。

尤可怪者,治傷寒不知通經解表,而先施攻下之方:治溫病不知泄衛滋營,而專用苦寒之藥;治虛勞只講滋陰,治中風惟知溫補,立方種種支離,所以治病不效,而病家始來求治於余也。乃此輩不知已之趨時而誤,反謂人之泥古而迂,豈非甘入迷途而不知自返者哉!余見醫道謬妄如此,眼底殺運宏開,生靈遭劫,餘年已七十有七矣。

及是時而不思設法以救之,更待何人?遂邀同志,將傷寒、雜病各證、各方俱編成歌括,以便後學披吟。倘有心求道者,幼而學之,壯而行之,未始不可以挽回氣數也,爰為記。

民國五年五月二十日,瀋水慶恕云閣氏自識

白話文:

[自序]

我在年輕的時候,只專注於儒家的書籍,並沒有深入學習醫術。不幸的是,母親長時間生病,持續了好幾年。我們請遍了省內的名醫,但她的病情依舊沒有改善。後來,一位醫生使用了強烈的藥物治療,結果母親的病情反而更加嚴重,生命危在旦夕。這讓我意識到,作為兒子卻不懂醫術,當親人生病時,只能任由庸醫胡亂治療,如果母親因此離世,那該多麼令人遺憾。

從那時起,我決心學習醫術,但由於沒有名醫指導,只能自己買一些常見的醫書閱讀,花了十年時間涉獵,雖然對醫學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始終未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直到我三十七歲,我有幸被錄取為官員,閒暇時就去書市買醫書。我先得到了《徐氏八種》和《陳修園十六種》,接著獲得了高士宗的《醫學真傳》以及張隱菴的《侶山堂類辨》,後來又找到了《黃氏八種》。這些著作都追溯到古代的醫學理論,並且遵循了近代的醫學原則。我終於瞭解到,《內經》、《傷寒》和《金匱》等書籍是醫學的源頭。得到這些書後,我再研究了二十年,每天都在揣摩,漸漸有了自己的體會。

於是,我廣泛收集了各種精華的醫學知識,整合成一本書,命名為《醫學摘粹》,意在追求完美,使每個治療方案都能恰當。書寫完畢後,我被派往涼州擔任官員,在那裡停留了十六年,但醫書一直不曾離開我的手。直到民國建立,我從西寧的大臣職位上退下來,回到故鄉。鄉親們鼓勵我行醫救人,我很高興地同意了。然而,當地的醫生看到我開出的處方,都嗤之以鼻,認為古老的處方無法治療現代的疾病。

我聽到這些評論,心想難道只有現代的處方纔能治病嗎?我向病人詢問,如果他們曾經接受過當地醫生的治療,我就要求查看他們的原始處方。我發現有些處方是用於調理氣血的,但醫生卻將所有攻氣和攻血的藥物全部使用,無論治療哪種疾病,他們往往會開出十六或二十種藥物,隨意混用,根本不考慮治療方法。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在治療傷寒時不知道如何通經解表,卻先使用攻下的藥物;在治療溫病時不知道如何泄衛滋營,卻專門使用苦寒的藥物;在治療虛勞時只注重滋陰,而在治療中風時只知道溫補。他們的治療方法五花八門,缺乏系統性,因此治療效果不佳,病人才會來找我求治。然而,這些醫生卻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反而批評我墨守成規,這豈不是盲目追隨潮流,無法自我反省嗎?

我看到醫學領域存在如此多的謬誤,無數生命遭受摧殘,我已經七十七歲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我不努力設法拯救,還能指望誰呢?因此,我邀請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將傷寒和雜病的各種症狀和治療方法編成詩歌,以便後人學習。如果有志於醫道的人,年輕時開始學習,壯年時實踐,或許能夠挽回一些命運。於是,我寫下了這篇自序。

民國五年五月二十日,瀋水慶恕雲閣氏自述。

3. 表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