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10)
傷寒十六證類方 (10)
1. 表裡俱虛證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脈結代而氣血兩虛,或脈沉惡寒而真陽已敗,故以表裡俱虛證統之。
炙甘草湯
甘草(二錢),桂枝(一錢五分),生薑(一錢五分),人參(一錢),阿膠(二錢),大棗(二枚),麻仁(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分),生地(六錢),水二杯,清酒一杯,煎八分,入膠烊,溫服。按此證相火上燔,辛金受刑,甲木上郁,戊土被克,土金俱敗,則病傳陽明,而中氣傷矣。
白話文:
傷寒脈搏跳動不規則,心臟跳動不安,可以用炙甘草湯治療。少陰病症狀為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痠痛,脈象沉細,可以用附子湯治療。如果少陰病發作一兩天後,口渴感覺消失,背部卻依然感到寒冷,應該用艾灸療法,並且服用附子湯。
這些症狀都屬於表裡虛證,可能是脈搏不規則,氣血不足,或是脈象沉細,陽氣衰敗。
炙甘草湯的藥方為:甘草兩錢、桂枝一錢五分、生薑一錢五分、人參一錢、阿膠兩錢、大棗兩枚、麻仁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分、生地六錢,用兩杯水和一杯清酒煎煮至八分,加入阿膠烊化,溫熱服用。這類病人陽氣上升,辛金受損,甲木鬱結,戊土被克,導致土金俱敗,病情傳到陽明經,中氣受損。
故用參甘大棗益胃氣而補脾精,膠地麻仁滋經脈而澤枯槁,薑桂行營血之瘀澀,麥冬清肺金之燥熱也。
附子湯
附子(二錢),茯苓(三錢),人參(二錢),白朮(四錢),芍藥(三錢),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按水寒木陷,生氣欲絕,故用附子溫癸水之寒,芍藥清乙木之風,參朮茯苓培土而泄水也。
白話文:
因此,使用人參、甘草、大棗來增強胃氣,補益脾精;用阿膠、地黃、麻仁滋養經脈,潤澤乾枯;用薑、桂化解營血瘀滯;用麥冬清熱肺金。
附子湯的藥方為:附子二錢、茯苓三錢、人參二錢、白朮四錢、芍藥三錢,用水兩杯煎煮至八分,溫服。由於水寒木陷,生氣將絕,所以用附子溫暖癸水之寒,芍藥清洩乙木之風,人參、白朮、茯苓培土泄水。
2. 表裡俱實證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躁煩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熱微消渴者,五苓湯主之。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
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湯主之。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白話文:
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還感到煩躁,有表裡症狀,口渴想喝水,但喝了就吐,叫做水逆。五苓散可以治療。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胃部乾燥,躁動煩躁睡不着,想喝水,就少量給他喝,等胃氣平和就痊癒。如果脈浮,小便不利,輕微發熱口渴,五苓湯可以治療。發汗後,脈浮數,煩躁口渴,五苓散可以治療。因為往下治療,所以心下痞塞,用瀉心湯治療,痞塞不消。
患者口渴,嘴巴煩躁,小便不利,五苓湯可以治療。太陽病,寸脈緩,關脈浮,尺脈弱,患者發熱出汗,又怕冷,不嘔吐,但心下痞塞,這需要用藥往下治療。如果往下治療不成功,病人不畏寒但口渴,這就轉屬陽明經了。小便次數多,大便一定硬,十天不換衣服,沒有任何痛苦,口渴想喝水,就少量給他喝,只要用正確的方法治療就好。口渴,適合用五苓散。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與茯苓甘草湯。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出汗卻感到口渴的,用五苓散治療。不口渴的,用茯苓甘草湯治療。傷寒發冷,心下悸動的,應該先治療水氣,可以用茯苓甘草湯。太陽病發作後出現輕微喘息的,是因為表症未解,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喘病患者服用桂枝時,加入厚朴和杏仁效果更好。本太陽病,醫生反而用下法治療,導致腹脹堅實疼痛的,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傷寒表症未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並伴有咳嗽,或口渴,或腹瀉,或噯氣,或小便不利,少腹脹滿,或喘息的,用小青龍湯治療。傷寒心下有水氣,咳嗽並伴有輕微喘息,發熱不口渴的,用小青龍湯治療。
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白話文:
喝完湯之後,如果感到口渴,這是寒氣消退,疾病將要痊癒的表現。傷寒病邪停留在內,身體就會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以治療。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沒有腹瀉但會嘔吐,葛根加半夏湯可以治療。傷寒發熱,出汗卻不能止住,心下痞硬,嘔吐並且腹瀉,大柴胡湯可以治療。太陽病,超過十天,病情反复發作,之後四五天,柴胡證還在,要先服用小柴胡湯,如果嘔吐不止,心下急躁,悶悶不樂,稍微感到煩躁,這是病邪未解,要服用大柴胡湯瀉下去才能痊癒。傷寒十幾天,熱邪鬱結在內,又反复出現寒熱,要服用大柴胡湯。
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大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主之。
按以上諸證,均系表證未解,而里證或有積水,或有停痰,或有宿食,或有蓄熱,表實而里亦實,故以表裡俱實證統之。
五苓散
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錢),白朮(十八銖),桂枝(半兩),茯苓(十八銖),(注:一兩二十四銖,十八銖即七錢五分。),共為末,以白飲和服,三錢,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按表邪未解,而里有水氣停瘀,故用桂枝行經而發表,白朮燥土而生津,二苓、澤瀉行水而泄濕也。
白話文:
傷寒後脈沉沉,宜大柴胡湯
傷寒病之後,如果脈象沉沉,表示體內實證,需要用藥物來瀉下。這時應該服用大柴胡湯。
如果傷寒病發病十三天還沒好,並且出現胸脅滿悶、嘔吐,下午時分出現潮熱,之後稍微腹瀉,這原本就是柴胡證。如果用藥物瀉下,反而沒有腹瀉,現在卻出現腹瀉,說明醫生使用了丸藥瀉下,方法不當。
潮熱是實證,應該先服用大柴胡湯來解表,之後再用柴胡加芒硝來治療。
表裡俱實證
以上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表證沒有解除,而裡證可能伴隨著積水、停痰、宿食或蓄熱,表證實證而裡證也實證,所以歸為表裡俱實證。
五苓散
五苓散由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錢、白朮十八銖、桂枝半兩、茯苓十八銖組成,研成細末,用白開水調和服用,每次三錢,每天服三次,多喝溫水,出汗後病就會好。
這個方子是因為表邪未解,而裡有水氣停滯,所以使用桂枝行經發表,白朮燥土生津,二苓和澤瀉利水消濕。
茯苓甘草湯
茯苓(二錢),桂枝(二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水煎服。按不渴者,濕邪較輕,故用苓桂姜甘泄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濕動而生水瘀也。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桂枝(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三錢),大棗(四枚),杏仁(十四枚),厚朴(一錢五分),生薑(三錢),水煎服,取微似汗。按表邪未解,而裡氣郁阻,故用桂枝解表,加樸杏降逆而破壅也。
桂枝加大黃湯
白話文:
茯苓甘草湯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和生薑,水煎服。不渴的人,濕邪較輕,因此使用茯苓、桂枝、生薑和甘草來利水疏木,調和脾胃,防止濕邪動而產生水腫。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使用桂枝、甘草、芍藥、大棗、杏仁、厚朴和生薑,水煎服,以微出汗為度。這是因為表邪未解,但內裡氣機鬱結,因此使用桂枝解表,並加入厚朴和杏仁來降逆化痰,以解除阻塞。
桂枝加大黃湯則是用來治療表邪未解,且內裡氣機鬱結的情況。
桂枝(三錢),芍藥(六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四枚),大黃(七分),水煎服。按表證不解,而反下之,因而腹滿大實痛,故用桂枝解表,倍芍藥以漬(清)木燥,加大黃以泄土鬱也。
小青龍湯
麻黃(二錢),芍藥(二錢),細辛(一錢),乾薑(二錢),桂枝(二錢),甘草(二錢),五味(一錢),半夏(一錢五分),先煮麻黃去沫,後入諸藥,煎服。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今以茯苓代之更穩。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二錢。若噎者,去麻黃加炮附子一錢。
白話文:
桂枝三錢、芍藥六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四枚、大黃七分,水煎服。如果表證未解,反而服用瀉藥,導致腹滿脹痛,所以用桂枝解表,加倍芍藥滋潤燥氣,加大黃瀉去脾土鬱結。
小青龍湯:麻黃二錢、芍藥二錢、細辛一錢、乾薑二錢、桂枝二錢、甘草二錢、五味子一錢、半夏一錢五分,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服。如果稍微腹瀉,去掉麻黃,加入蕘花,現在一般用茯苓代替更穩妥。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二錢。如果噎住,去掉麻黃,加入炮附子一錢。
若小便不利,小腹滿,加茯苓三錢。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十三枚。按表證未解,而水氣瘀格,故用甘草培其中氣,麻桂發其營衛,芍藥清其風木,半夏降逆而止嘔,五味、細辛、乾薑降逆而止咳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二錢),連軺(二錢),甘草(二錢),赤小豆(三錢),生梓白皮(二錢),杏仁(三錢),大棗(三枚),生薑(二錢),以潦水二杯半,先煮麻黃至二杯,去滓,入諸藥,煎八分,溫服。按傷寒表病,濕瘀而生裡熱,不得汗尿疏泄,身必發黃。故用麻黃泄皮毛之郁,杏仁降肺氣之逆,生梓白皮清相火而疏木,連翹、小豆泄濕熱而利水,薑、甘、大棗和中氣而補脾精也。發汗利水,而黃自消矣。
白話文:
如果小便不順暢,小腹脹滿,就加茯苓三錢。如果喘不過氣,就去掉麻黃,加杏仁十三枚。這是因為表證還沒有完全解除,而水氣卻淤積不通,所以用甘草來滋養中氣,麻黃、桂枝疏通營衛,芍藥清熱解毒,半夏降逆止嘔,五味子、細辛、乾薑也都有降逆止咳的作用。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四錢),麻黃(三錢),芍藥(二錢),生薑(二錢),甘草(二錢),桂枝(二錢),大棗(四枚),半夏(二錢),先煮麻黃、葛根去沫,入諸藥,煎服。按二陽合病,經迫腑郁,不能容納水穀未化之食,必當湧吐而上。故用葛根、麻黃泄二陽之衛郁,加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大柴胡湯
柴胡(四錢),半夏(一錢五分),芍藥(一錢五分),黃芩(一錢五分),生薑(二錢五分),枳實(一錢五分),大黃(二錢),大棗(二枚),水二杯,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溫服。按表證未解,而裡熱內發,故用柴、芩、芍藥清少陽之火,枳實、大黃泄陽明之熱,生薑、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白話文: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四錢),麻黃(三錢),芍藥(二錢),生薑(二錢),甘草(二錢),桂枝(二錢),大棗(四枚),半夏(二錢)。先將麻黃、葛根煮沸,去沫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服用。
此方適用於二陽合病,經絡阻塞,腑臟郁結,導致無法消化食物,進而出現嘔吐的情況。葛根、麻黃能疏散二陽之衛氣鬱結,半夏則降逆止嘔,有效緩解嘔吐症状。
大柴胡湯
柴胡(四錢),半夏(一錢五分),芍藥(一錢五分),黃芩(一錢五分),生薑(二錢五分),枳實(一錢五分),大黃(二錢),大棗(二枚)。取水兩杯,煎煮至一杯半,去渣後,再煎煮八分,溫服。
此方適用於表證未解,而裡熱內發的情況。柴胡、黃芩、芍藥清熱瀉少陽之火,枳實、大黃瀉陽明之熱,生薑、半夏降逆止嘔,綜合調理,達到清熱解表,降逆止嘔的效果。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一錢二分),半夏(七分),黃芩(一錢),甘草(一錢),生薑(一錢),人參(一錢),大棗(一枚),芒硝(一錢),水煎,後入芒硝。一二沸,服。按經邪束迫,府熱日增,故用柴胡解外而清其表,加芒硝者專清腑熱也。
白話文:
柴胡加芒硝湯
藥方:
- 柴胡:一錢二分
- 半夏:七分
- 黃芩:一錢
- 甘草:一錢
- 生薑:一錢
- 人參:一錢
- 大棗:一枚
- 芒硝:一錢
用法:
- 將以上藥材水煎。
- 煎好後,再加入芒硝。
- 煮沸兩次即可服用。
功效:
根據經方理論,此方主治外邪束迫、府熱日增的症狀。柴胡解表清熱,芒硝則專門清瀉腑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