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十六證類方 (1)

1. 自敘

粵自軒岐著《內經》,遂為萬世醫書之祖。然僅立言而未立法,尚未得視為全書也。越及漢季,有南陽張仲景先生出,著有《傷寒》、《金匱》各書,論證出方,俱臻完備。其書辭古而意深,理精而法密,括天人之奧蘊,得《靈》、《素》之真傳,洵為醫學家之至寶矣。惟《傷寒》以六經立法,從六氣也。

而此義後人絕無解者,所以注《傷寒》者不下數百家,往往立言不合經旨,更兼篇章次第紊亂,沿謬承訛,無人考正。是以著作愈多,其旨愈不明於天下也。今有黃氏傷寒書出,悉本六氣之理,以發明此書之旨,語必透宗,言皆有本,去偽存真,辭華悉臻純粹;提綱挈領,條理益見詳明;自古注《傷寒》者,未有如黃氏之盡美盡善者也!尤可取者,以編殘簡斷之書,悉復縷晰條分之舊,脈絡既已分明,篇章無不吻合,以後學之心思,揣前人之志意,雖隔形骸於千載,恍聆緒論於一堂,得先聖之薪傳,開後人之茅塞,其書之有裨於人也,豈止於一時一世已哉。余即遵黃氏成規,將各證、各方均編為歌括,以便學者披吟。

書已告竣,適有友人郭桂五,登門造訪,手持《證方歌括》一書求正。余細閱之,見書中意旨,與余所作者,大致相同。余即摘其書之精純可取者,纂入余書內,合為一編,以便排印行世。惟望有心向學者,得是書以為入道之門,庶不難升堂入室,將來可為吾道之傳人也,豈非吾人所厚望也哉!爰為敘。

民國四年舊曆九月二十四日慶恕自識

白話文:

從黃帝和軒轅氏創立《黃帝內經》開始,這本書便成為了醫學界的鼻祖。然而,它只建立了理論基礎,並未形成完整的法則,因此不能算是完整的醫學典籍。到了漢朝末年,來自南陽的張仲景先生出現,他撰寫了《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等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得醫學理論和方法都達到完善。這些書詞彙古樸,意涵深遠,道理精妙,法則嚴密,涵蓋了天地人間的奧祕,真正繼承了《靈樞》和《素問》的精髓,確實是醫學界的瑰寶。《傷寒雜病論》根據六經理論建立法則,這是源自於自然界的六種氣候。

然而,對於這個理論,後人卻鮮有人能夠理解,因此,雖然注釋《傷寒雜病論》的人不下數百家,但他們的解釋往往與原著的意旨不符,更因為篇章順序混亂,誤解和錯誤傳播,無人能進行校正。因此,著作越來越多,但原著的精髓卻越來越模糊不清。現在,黃氏的《傷寒雜病論》出現,完全基於六氣理論,來闡述此書的精髓,言語精確,言之有據,剔除偽說,保留真理,辭藻華麗且純粹;提綱挈領,條理清晰,從古至今,注釋《傷寒雜病論》的人中,沒有比黃氏更完美和全面的了!更令人讚賞的是,他將殘缺的篇章重新組織,使之恢復原有的脈絡和結構,使得篇章之間無縫對接,讓人們可以理解前人的思想,即使隔了千年,也能彷彿在課堂上聆聽前人的教導,繼承先賢的智慧,啟迪後人的思考,這本書對於人們的影響,豈止於一時一世呢?我遵循黃氏的編輯原則,將各種病症和藥方編成詩歌形式,方便學習者閱讀。

當書籍完成時,恰好有位朋友郭桂五來訪,他手中拿著《證方歌括》一書請求指導。我仔細閱讀後,發現書中的主旨與我所寫的大致相同。於是,我選取了書中精華的部分,編入我的書中,合併成一本,以便出版發行。我期待有心學習的人,能夠通過這本書進入醫學的大門,這樣就不難掌握醫學的精髓,將來能成為我們醫學界的傳人,這不正是我們共同的期望嗎?因此,我為這本書寫下了這篇序言。

於民國四年農曆九月二十四日,慶恕自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