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傷寒證方歌括 (1)
傷寒證方歌括 (1)
1. 傷寒證方歌括
2. 敘
粵自神農嘗百草而藥性乃傳,軒帝著《內經》而病源始出,此固開天之神智,亦即救世之苦心也。越及漢季,有張仲景先師出,著有《傷寒》、《金匱》各編,理精法密,辭古義深,探石室之秘藏,發蘭臺之奧蘊,洵為醫林中特出之書也。
乃前人著作極精,而後世註疏多謬,致使良苗雜於稂莠之間,而是非莫辨;嘉粟埋於粃糠之內,而真偽誰分;此有心人所同慨也!今有黃氏《傷寒》書出,辨偽訂訛,悉復篇章之舊;鉤深致遠,獨探撰述之原;譬如淘盡荒沙而黃金始得呈其色,剖開頑石而白壁乃能顯其光,自古注《傷寒》者,未有如黃氏之盛者也。然,未經名人指授,終不敢自信賞識之非誣矣。
茲聞慶雲閣先生,素日博覽醫書,迄今己涉獵三十餘載矣,諒必於群書淆亂之中,獨衷一是。因倩世仁甫先生為介紹,只求先生引而進之,得聞此道之指歸素願足矣。乃蒙不棄,即延入講堂,當而指明,古今醫書精純者絕少,惟《傷寒》、《金匱》之書,獨得《靈》、《素》真傳,醫學家群當奉為圭臬也。註疏不下數百家,惟黃氏註疏獨合聖經之旨,直可與仲景之書並傳不朽矣。
其餘各書,瑕瑜互見,實不敢贊一詞焉。(鏞)敬聆之下,如獲南針之指示,嚮往彌殷;益望北斗之光華,仰瞻倍切。退歸後,即照黃氏成規,將傷寒雜病,各證各方,俱編為歌括,以便披吟。書成錄出,即呈先生筆削,不料適值先生亦作《證方歌括》,以授及門。遂檢閱鏞稿中有精粹可取者,即摘錄先生書內,以排印行世。
(鏞)以迂疏之作,叨附末光,是亦生平大幸事也。爰為敘。
民國四年舊十一月初八日後學郭振鏞謹敘
白話文:
從神農氏品嚐百種草藥,藥物的性質才得以流傳,黃帝編寫《黃帝內經》,疾病的根源才開始被認識,這確實是開創人類文明的智慧,也是拯救世人疾苦的用心。直到漢朝末期,出現了張仲景這位偉大的前輩,他撰寫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內容理論精確,法則細密,詞句古樸,意義深遠,挖掘了醫學寶藏的精髓,揭露了醫學奧祕,無疑是醫學界裡最突出的著作。
然而,前人的著作雖然精深,但後世的註釋和疏解卻多有錯誤,使得好的知識混雜在糟粕中,難以分辨是非;珍貴的知識被埋沒在無用的信息中,真偽難辨,這是所有有心於醫學的人都感到遺憾的事!如今黃氏的《傷寒論》版本出現,辨別真偽,訂正錯誤,恢復原著的面貌;深入探究,揭示作者的創作原意,就像淘盡沙礫後黃金才顯示其光彩,剖開頑石後玉石才能顯現其光輝,自古以來註釋《傷寒論》的人,沒有像黃氏這樣優秀的。
但是,如果沒有名人的指導,我終究不敢肯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現在我聽聞慶雲閣先生,長年廣泛閱讀醫書,至今已超過三十年,相信在眾多混亂的醫書中,您必然有自己的選擇。因此請世仁甫先生介紹,只希望先生能指引我,讓我瞭解這條道路的方向,我的願望就足夠了。沒想到先生不嫌棄我,邀請我進入講堂,明確指出,古今醫書中精純的極少,唯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獨得《靈樞》和《素問》的真傳,醫學家都應該將它們視為標準。註釋的版本不下數百家,唯有黃氏的註釋最符合聖經的精神,完全可以和張仲景的原著並列,永垂不朽。
其他的書籍,優劣參半,我實在不敢妄加評論。我聆聽先生的教導,如同得到指南針的指引,更加嚮往;更期待北斗星的光芒,仰望之情更為迫切。回家後,我就按照黃氏的規範,將傷寒和雜病的各種症狀和治療方法,編成歌訣,以便學習。書寫完成後,立即呈交先生批改,沒想到恰巧先生也在編寫《證方歌訣》,用以教授學生。於是,我檢查我的稿件,其中有精華的部分,就摘錄到先生的書中,以便排版出版。
我以拙劣的作品,沾先生的光,這也是我一生中的幸運之事。因此,我寫下了這篇序言。
民國四年(1915年)舊曆十一月初八日,後學郭振鏞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