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實在易》~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表證諸方
3. 傷寒
桂枝湯,治傷風自汗,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等症(凡《傷寒論》、《金匱》、《千金》、《外臺》、《聖濟方》俱改為小劑,以便時用,下仿此。)
桂枝,白芍,生薑(各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四枚)
水煎服,啜熱粥,覆取微汗,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此方薑、桂、甘草、大棗之辛甘以補陽,芍藥、大棗、甘草之苦甘以補陰,是補劑非汗劑也。妙在服後,溫啜粥,取穀氣勝邪以為汗,則汗不受傷,則絕無變症之患。無論四時、南北、老幼、強弱,皆可服之。
麻黃湯,治傷寒中風發熱、惡寒、頭痛、身疼痛、項強、無汗而喘等證。
麻黃(去根節三錢),桂枝(二錢),炙草(一錢),杏仁(二十四粒)
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去沫,入諸藥同煮至八分,溫服,覆取微汗,不啜粥,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此方麻杏從表以發表;桂甘從肌以達表;不啜粥者,恐其逗留麻黃之性,發汗太過也。
升麻葛根湯(錢仲陽),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疫疾。
升麻(三錢),葛根,白芍(各二錢),炙草(一錢)加姜煎。
愚以此方葛根可用三、四錢,升麻只用一錢許,加川芎、白芷、紫蘇、黃芩、石膏之類俱可加入。
此方非《傷寒論》陽明證之正方也。但就表證而論,陽明以肌肉為表,與太陽不同,故取葛根以清肌肉之熱為君,亦不啜粥者,恐胃得補而增熱也。
按:陽明證,《內經》以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為提綱,仲景以胃家實為提綱。前聖後聖,立說不同,或從宋人用升麻葛根湯,是宗《內經》經氣之傳以為治也。但葛根非陽明正藥,以其宣肌絡,除大熱,取陽明主肌肉而蒸蒸發熱之義也。《傷寒論》入手,有用桂枝湯,麻黃湯法,卻無用葛根法,而傳為白虎證,以及承氣證,古今之治法一轍也。
小柴胡湯(方見下),治少陽病,脅痛,目眩,耳聾,口苦,寒熱往來,嘔吐等症。此方《傷寒論》以太陽病邪氣欲從少陽而出,取之以助樞轉也。然正少陽症,亦不外此方,蓋以少陽主樞,柴胡為轉樞之神品,切勿以發汗誣之。
按:頭為諸陽之會,傷寒中風陽證,必有頭痛。《經》云:太陽之脈,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列下項,循肩膊由夾脊,抵腰中,故太陽頭痛,腦痛而連項脊也。陽明之脈,起於鼻,絡於目,交額中,故陽明頭痛,額痛而連面目也。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少陽頭痛,耳前後痛,上連頭角也。
白話文:
【傷寒】
桂枝湯,適用於風邪入侵導致自汗,頭痛頸部僵硬,發燒畏寒等症狀。方中含有桂枝、白芍、生薑(各約9克),炙甘草(約6克),大棗(4個)。以水煎服,服用後應喝熱粥並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若不出汗可再服,一天一夜可服三次。此方中的薑、桂、甘草、大棗能補陽,芍藥、大棗、甘草能補陰,因此它更像一種補藥而非發汗藥。服用後喝粥,利用食物的力量驅逐邪氣,使汗水自然流出,不會損傷身體,也避免了不良反應的風險。無論春夏秋冬、南北地域、年老幼小、體質強弱,都可以服用。
麻黃湯,適用於因寒邪導致的發燒、畏寒、頭痛、全身疼痛、頸部僵硬、無汗且呼吸困難等症狀。配方含麻黃(去根節約9克),桂枝(約6克),炙草(約3克),杏仁(約24粒)。用水三杯,先煮麻黃至剩兩杯,去掉泡沫,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煮至剩下三分之二,溫服。服用後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粥,若不出汗可再服,一天一夜可服三次。此方中麻黃和杏仁從皮膚表面驅邪,桂枝和甘草則從肌肉層面幫助表達,不喝粥是為了防止麻黃的作用被延長,導致出汗過多。
升麻葛根湯,適用於陽明經路線的傷寒中風,頭痛,身痛,發燒畏寒,無汗,口渴,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安睡,以及陽明經路線的斑疹,欲出不出,冷暖不定,人羣易染疾病。配方含升麻(約9克),葛根,白芍(各約6克),炙草(約3克),加薑煎煮。我認為此方中葛根可用至12-15克,升麻只用約3克,可以加入川芎、白芷、紫蘇、黃芩、石膏等藥物。此方並非《傷寒論》中陽明證的標準治療方案,但在表證的治療中,陽明經路線的表現方式與太陽經路線不同,因此選擇葛根作為主要成分,用以清除肌肉的熱度,並且不喝粥是為了防止胃部獲得補充後增加熱度。
小柴胡湯,適用於少陽病,如脅痛,目眩,耳聾,口苦,寒熱交替,嘔吐等症狀。此方在《傷寒論》中是用於太陽病的邪氣想要從少陽經路線移出的情況,用以協助身體的調整。然而對於真正的少陽症狀,也不離此方,因為少陽經路線主管調整,而柴胡是轉換調整的神藥,千萬不要誤解為發汗藥。
頭部是所有陽性經絡的匯聚點,傷寒中風的陽性病症一定伴有頭痛。根據《黃帝內經》的描述,太陽經路線的直行部分從頭頂進入腦部,再回到頸部,沿著肩膀和背部,到達腰部,所以太陽經路線的頭痛會連接頭腦和頸背。陽明經路線起始於鼻子,連接到眼睛,穿過額頭,所以陽明經路線的頭痛會連接額頭和麪部。少陽經路線起始於眼睛的角落,向上抵達頭部的一側,向下延伸到耳朵後方,其中一分支從耳朵後方進入耳道,再從耳前方出來,所以少陽經路線的頭痛會影響耳前後,並向上連接到頭部的一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