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歸》~ 卷上 (1)
卷上 (1)
1. 分寸歌
足大趾端名大敦,行間大趾縫中存,太衝本節後二寸,跟前一寸號中封,蠡溝踝上五寸是,中都踝後七寸中,膝關犢鼻下二寸,曲泉曲膝盡橫紋,陰包膝上方四寸,氣衝三寸下五里,陰廉衝下有二寸,羊矢衝下一寸許,氣衝卻是胃經穴,鼠鼷之上一寸主,鼠鼷橫骨端盡處,相去中行四寸止,章門下脘旁九寸,肘尖盡處側臥取,期門又在巨闕旁,四寸五分無差矣。
白話文:
足部大拇指的末端叫做大敦穴,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的縫隙中可找到行間穴,太衝穴位於腳背第一、二蹠骨連接處後方約二寸的位置,中封穴在腳踝前方約一寸的地方,蠡溝穴則位於腳踝上方五寸處,中都穴位於腳踝後方七寸的位置,膝關穴在犢鼻穴下方兩寸處,曲泉穴在膝蓋彎曲時的橫紋盡頭,陰包穴在膝蓋上方約四寸處,氣衝穴在鼠蹊部下三寸,再往下五寸是陰廉穴,羊矢穴則在鼠蹊部下一寸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氣衝穴也是胃經的穴位,位於鼠蹊部上端一寸處,鼠蹊部的橫骨末端至中行穴有四寸的距離,章門穴在下脘旁邊九寸處,當側臥時,可以找到在肘尖盡頭的穴位,期門穴則在巨闕穴旁邊四寸五分的位置,這樣就不會有誤差了。
2. 病證解
腰痛,肝與腎通,乙癸同源也。㿉疝,脈繞陰器也。小腹腫,脈抵小腹也。嗌乾,脈循喉嚨也。面塵脫色,肝膽同病也。胸滿,脈貫膈也。嘔逆,脈挾胃也。飧泄,風火性急,不及消化也。狐疝,脈過陰器也。
白話文:
[病症解釋],內容如下:
腰痛,是因為肝臟與腎臟相互影響,這兩者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關。
疝氣,是因為經脈環繞在生殖器官周圍。
小腹腫脹,是因為經脈抵達小腹部位。
咽喉乾燥,是因為經脈沿著喉嚨運行。
面色暗淡無光澤,是因為肝臟和膽囊同時出現問題。
胸部飽脹,是因為經脈穿過膈肌。
嘔吐反胃,是因為經脈緊鄰胃部。
食物未消化就拉肚子,這是因為風火屬性的人腸胃蠕動快,食物來不及被充分消化。
疝氣類型之一的狐疝,是因為經脈經過生殖器官。
3.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肝藏血,屬木,膽火寄於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臟腑之病)
諸風(肝主風木)眩運,(風火之象。)僵臥強直,驚癇,(諸風火上炎,筋脈受傷之證。)兩脅腫痛,胸肋滿痛,(肝脈貫膈布脅肋,腫痛、滿痛似屬標病,但肝為雷火,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則胸脅作痛皆火逆為之也,況經脈伏行之地,在內不在外,故屬之本病之類。
)疝痛,(標病中有㿗疝、小腹腫痛,而此列之本病,以腹中作痛,皆得名之為疝,非必下連睪丸也。)癥瘕,(血積為癥,氣聚為瘕。)女人經病。(血室屬於肝經。)
標病(經絡之病)
寒熱瘧,(同經。)頭痛吐涎,(脈上額,會於巔。)目赤,(脈上連目系。)面青,(脈行頰裡。)多怒,(怒必外見辭色,故為標病。)耳閉,(少陽脈入耳中,肝之表也。)頰腫,(脈行頰裡。)筋攣,(肝主筋。)卵縮,丈夫㿗疝,(脈繞陰器。)女人少腹腫痛,陰病。(脈抵小腹。)
白話文: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方式】
肝臟儲存血液,屬性為木,其中寄有膽的火氣,負責管理血液、視力、肌肉、呼吸及情緒反應如怒氣。
基本病症(臟腑相關病症)
各種風濕(肝臟主管風與木)導致的眩暈,僵硬不能動彈、肌肉緊繃,以及驚嚇癲癇(風火上攻,傷害筋脈的症狀)。兩側肋骨疼痛腫脹,胸肋部位感到滿脹或疼痛(肝臟的脈絡穿膈膜延伸至脅肋,因此腫脹或疼痛看似表面病徵,但肝臟像雷火般強烈,各類逆向上升的現象都屬於火,所以胸脇的疼痛都是由火逆所引起,而且經脈隱藏在體內而非表面,因此這類病症歸類為基本病症的一種)。
疝氣疼痛(表面病症中包括疝氣、小腹部腫痛,但此處列為基本病症,因為腹部疼痛都可以被稱為疝氣,並非一定要連到睪丸)。腫塊結節(血液凝結形成癥,氣體聚集形成瘕)。女性月經相關疾病(血室受到肝經影響)。
表面病症(經絡相關病症)
寒熱交錯的瘧疾,頭痛伴隨口吐涎沫,眼睛紅赤,臉色發青,容易生氣(生氣的情緒通常會在言行上表現出來,因此視為表面病症),耳朵堵塞,腮部腫脹,肌肉抽搐,睪丸收縮,男性疝氣,女性小腹部腫痛,私密部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