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術堂

《醫學指歸》~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經絡解

頭頂上為巔,腦後為項,肩後之下為肩膊,椎骨為脊,尻上橫骨為腰,挾脊為膂,挾腰髖骨兩旁為機,機後為臀,膝後屈處為膕,股外為髀,捷骨之下為髀樞,腓腸為踹。

足太陽之脈,受手太陽之交,起目內眥睛明穴,上額,循攢竹,過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交於頂上之百會。其支者,從巔至百會,抵耳上角。以上一經脈、一絡脈,上行於頭者也。其直行者,由通天、絡卻、玉枕入絡腦,復出下項以抵天柱,又由天柱而下循肩膊內,挾脊兩旁相去各一寸半,下行於大杼、風門諸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下屬膀胱。

其支別者,從腰中循腰髖,下挾脊,歷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入膕中之委中穴。其支別者,為挾脊兩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自天柱而下,從膊內左右,別行下貫胛膂,歷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下歷尻臀,過髀樞,又循髀樞之裡、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陽,下貫踹內,歷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出外踝後之崑崙、僕參、申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趾外側之至陰穴,以交於足少陰腎經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人體部位和足太陽膀胱經的走向。內容如下:

頭頂最高點被稱為巔,腦後的部分叫做項,肩膀後方下方則是肩膊,椎骨構成了脊,尾骶上方的橫骨是腰,夾在脊椎兩側的稱為膂,夾在腰側髖骨兩側的部位叫做機,機的後方則是臀部,膝蓋後方彎曲的地方被稱為膕,大腿外側被稱為髀,脛骨下方是髀樞,小腿肚部分則是踹。

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起始於手太陽小腸經的連接,從眼睛內角的睛明穴開始,向上到額頭,經過攢竹,通過神庭,經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等穴位。從通天穴斜行向左右,交匯在頭頂的百會穴。有一分支從巔頂到達百會,抵達耳朵上方角落。以上是一條主脈和一條絡脈,它們沿著頭部運行。主脈直行的部分,從通天穴、絡卻、玉枕進入腦部,再從腦部出來向下到達頸後的天柱穴,接著由天柱穴往下沿著肩膊內側,夾在脊椎兩側各離一寸半,下行至大杼、風門等穴位,由此抵達腰部中間,進入膂部絡絡到腎臟,下端連接到膀胱。

另一分支從腰部中間開始,沿著腰側髖骨,夾在脊椎兩側,經歷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等穴位,下行穿過臀部,到達承扶、殷門、浮郄、委陽,進入膕中的委中穴。還有一個分支夾在脊椎兩側的第二排,距離脊椎各三寸的穴位,從天柱穴開始向下,沿著肩膊內側左右分開,分別下行穿過胛膂,經歷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等穴位,再向下經過尾骶和臀部,跨過髀樞,接著沿髀樞的內側、承扶的外側一寸五分的位置下行,與前面進入膕中的脈絡會合,再沿著合陽穴下行,穿過踹的內側,經歷承筋、承山、飛揚、跗陽等穴位,穿出外踝後方的崑崙、僕參、申脈、金門等穴位,沿京骨、束骨、通谷等穴位,最終到達小趾外側的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