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三字經》~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醫學源流第一

醫之始,本岐黃,黃,黃帝也;岐,岐伯也。君臣問答,以明經絡、臟腑、運氣、治療之原,所以為醫之祖。雖《神農本經》在黃帝之前,而神明用藥之理,仍始於《內經》也。

靈樞作,素問詳,《靈樞》九卷、《素問》九卷,通謂之《內經》,《漢書·藝文志》載《黃帝內經十八篇》是也。醫門此書,即業儒之五經也。

難經出,更洋洋,洋洋,盛大也。《難經》八十一章,多闡發《內經》之旨,以補《內經》所未言,即間有與《內經》不合者,其時去古未遠,別有考據也。秦越人,號扁鵲,戰國人,著《難經》。

越漢季,有南陽,張機,字仲景,居南陽,官長沙,東漢人也。著《傷寒雜病論》《金匱玉函經》。

六經辨,聖道彰,《內經》詳於針灸,至伊尹有湯液治病之法,扁鵲、倉公因之。仲師出而雜病傷寒專以方藥為治,其方俱原本於神農、黃帝相傳之經方,而集其大成。

傷寒著,金匱藏,王肯堂謂《傷寒論》義理如神龍出沒,首尾相顧,鱗甲森然。金匱玉函,示寶貴秘藏之意也。其方非南陽所自造,乃上古聖人所傳之方,所謂經方是也。其藥悉本於《神農本經》。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藥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應。

垂方法,立津梁,仲師,醫中之聖人也。儒者不能捨至聖之書而求道,醫者豈能外仲師之書以治療。

李唐後,有千金,唐·孫思邈,華原人,隱居太白山。著《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億校正,後列《禁經》二卷。今本分為九十三卷。較《金匱》雖有浮泛偏雜之處,而用意之奇,用藥之巧,亦自成一家。

外臺繼,重醫林,唐·王燾著《外臺秘要》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四門,論宗巢氏,方多秘傳,為醫門之類書。

後作者,漸浸淫,等而下之,不足觀也已。

紅紫色,鄭衛音,間色亂正,靡音忘倦。

迨東垣,重脾胃,金·李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生於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終,年七十二,舊本亦題元人。作《脾胃論》《辨惑論》《蘭室秘藏》。後人附以諸家合刻,有《東垣十書》傳世。

溫燥行,升清氣,如補中益氣及升陽散火之法,如蒼朮、白朮、羌活、獨活、木香、陳皮、葛根之類,最喜用之。

雖未醇,亦足貴,人謂東垣用藥,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然駁雜之處,不可不知。惟以脾胃為重,故亦可取。

若河間,專主火,金·劉完素,字守真,河間人。事蹟俱詳《金史·方技傳》。主火之說,始自河間。

遵之經,斷自我,《原病式》十九條,俱本《內經·至真要大論》,多以火立論,而不能參透經旨。如火之平氣曰升明,火之太過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其虛實之辨,若冰炭之反也。

白話文:

醫學的起源,本於岐伯和黃帝。黃帝和岐伯君臣之間一問一答,闡明了經絡、臟腑、運氣和治療的根本道理,因此他們被尊為醫學的祖先。《神農本草經》雖然成書於黃帝之前,但對於藥物運用的精妙理解,仍然是從《內經》開始的。

《靈樞》和《素問》這兩部醫學經典相繼問世,《靈樞》和《素問》各有九卷,合稱《內經》,也就是《漢書·藝文志》中記載的《黃帝內經十八篇》。醫學界將這部著作視為如同儒家五經一樣重要的經典。

《難經》的出現,更加豐富了醫學理論。《難經》共有八十一章,大多是闡發《內經》的宗旨,補充《內經》沒有說到的部分,即使有與《內經》不符的地方,也因為成書時間距離古代不遠,有其考證的依據。秦越人,號扁鵲,是戰國時代的人,著有《難經》。

到了東漢末年,南陽出現了名醫張機,字仲景,曾任長沙太守。他著有《傷寒雜病論》和《金匱玉函經》。

他精通六經辨證,醫術高明。《內經》詳細記載了針灸的療法,而到了伊尹,開始有湯液治病的方法,扁鵲和倉公也繼承了這些方法。仲景的出現,使傷寒雜病的治療主要以方藥為主,他的藥方都源於神農和黃帝相傳的古老藥方,並集其大成。

《傷寒論》和《金匱玉函經》這兩部著作問世。《傷寒論》的義理深奧,如同神龍一樣變化莫測,前後連貫,非常嚴謹。而《金匱玉函經》則有如寶貴的秘藏。《傷寒論》的藥方並非仲景自己創造,而是上古聖人流傳下來的藥方,也就是所謂的經方。這些藥材都出自《神農本草經》。只有這些藥方才能治療這些疾病,也只有這些藥材才能組成這些藥方,用藥後必定有效,效果如擊鼓般迅速。

仲景為後世醫學開闢了道路,如同架起了橋樑,是醫學界的聖人。儒生不能拋棄至聖先師的著作而去追求真理,醫生怎麼能離開仲景的著作去治療疾病呢?

到了唐朝之後,出現了孫思邈,他是華原人,隱居在太白山。他著有《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宋仁宗命高保衡和林億校正,後來又增加了《禁經》二卷。現在的版本分為九十三卷。雖然內容上較《金匱玉函經》略顯浮泛和雜亂,但其用意的奇特和用藥的巧妙,也自成一派。

接著,唐朝的王燾著有《外臺秘要》,共四十卷,分為一千一百十四個門類。他以巢元方為宗,書中多為秘傳的藥方,是一部醫學的類書。

後來的醫學著作,逐漸趨於平庸,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

就像是音樂一樣,間雜的色彩擾亂了純正的音調,靡靡之音使人忘記疲倦。

到了金朝,出現了李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他生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年,金朝滅亡後進入元朝,活到七十二歲。他著有《脾胃論》、《辨惑論》、《蘭室秘藏》等。後人將他的著作和其他醫家的著作合在一起刻印,流傳於世,稱為《東垣十書》。

他擅長用溫燥的藥物,來提升清陽之氣,例如補中益氣和升陽散火的方法,他特別喜歡使用蒼朮、白朮、羌活、獨活、木香、陳皮、葛根等藥材。

雖然他的醫術不夠精純,但也值得重視。有人說東垣用藥,如同韓信帶兵,多多益善。但他駁雜之處,也需要了解。他以脾胃為重,因此他的醫學思想也是值得學習的。

而劉完素,字守真,是金朝河間人。他的事蹟都詳細記載在《金史·方技傳》中。他提出了以火為主的醫學觀點,這一觀點始於河間。

他依據《內經》,卻又斷章取義。《原病式》十九條,都是根據《內經·至真要大論》而來,多以火為立論基礎,卻不能參透《內經》的旨意。例如火的正常狀態叫升明,火的太過叫赫曦,火的不足叫伏明,他對於虛實的辨別,就像冰和炭一樣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