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二、藥物 (21)

回本書目錄

二、藥物 (21)

1. 54.連翹解

連翹:味淡微苦,性涼。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氣血,治十二經血凝氣聚,為瘡家要藥。能透表解肌,清熱逐風,又為治風熱要藥。且性能托毒外出,又為發表疹癮要藥。為其性涼而升浮,故又善治頭目之疾,凡頭疼、目疼、齒疼、鼻淵或流濁涕成腦漏證,皆能主之。為其味淡能利小便,故又善治淋證,溺管生炎。

白話文:

連翹:味道微苦,性味涼寒。具有上升、發散的力量,促進氣血流通,可用於治療十二經脈氣血凝滯,是治療瘡瘍的常用藥物。能透發肌表,清熱祛風,也是治療風熱疾病的有效藥物。此外,連翹還有託毒外出的功效,因此也是治療發疹和癮症的重要藥物。由於連翹性涼且具有升浮作用,因此也擅長治療頭目疾病,例如頭痛、眼痛、牙痛、鼻竇炎或鼻涕清稀如水形成腦漏等症狀,都可使用連翹治療。連翹味淡能利尿,所以也適用於治療淋病、尿道炎。

仲景方中所用之連招,乃連翹之根,即《神農本草經》之連根也。其性與連翹相近,其發表之力不及連翹,而其利水之力則勝於連翹,故仲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之,以治瘀熱在裡,身將發黃,取其能導引濕熱下行也。

白話文:

仲景所使用的連招,就是連翹的根,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為連根。它的性質與連翹相近,不過發散的功效不及連翹,但利水的功效卻強於連翹。因此,仲景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中使用了連招,用於治療內有淤熱,即將發黃的患者,目的是引導濕熱向下排出。

連翹諸家皆未言其發汗,而以治外感風熱,用至一兩必能出汗,且其發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綿長。曾治一少年風溫初得,俾單用連翹一兩煎湯服,徹夜微汗,翌晨病若失。

白話文:

所有醫家都沒有記載連翹具有發汗作用,但它在治療外感風熱時,如果達到一兩的用量,一定會發汗。而且連翹的發汗作用非常緩和,持續時間也比較長。我曾經治療一位患有初期風溫的少年,只讓他單獨服用一兩連翹煎煮的湯劑。他整晚都出了一些微汗,第二天早上病情就好像消失了一樣。

連翹善理肝氣,既能舒肝氣之郁,又能平肝氣之盛。曾治一媼,年過七旬,其手連臂腫疼數年不愈,其脈弦而有力,遂於清熱消腫藥中,每劑加連翹四錢,旬日腫消疼愈,其家人謂媼從前最易憤怒,自服此藥後不但病愈,而憤怒全無,何藥若是之靈妙也!由是觀之,連翹可為理肝氣要藥矣。

白話文:

連翹擅長調理肝氣,既能舒緩肝氣鬱結,又能平息過盛的肝氣。曾經治療過一位老太太,年過七十,手和手臂腫痛了好幾年都未痊癒。她的脈搏有力而緊繃,於是在清熱消腫的藥方中,每劑加入四錢連翹。十天後,腫痛就消除了,疼痛也消失了。她的家人說,老太太以前很容易生氣,服用此藥後不僅病情痊癒,而且完全不生氣了。這樣的藥簡直太妙了!由此可見,連翹可以作為調理肝氣的重要藥材。

2. 55.川楝子解

川楝子:大如慄者是川楝子,他處楝子小而味苦,去核名金鈴子。味微酸、微苦,性涼。酸者入肝,苦者善降,能引肝膽之熱下行自小便出,故治肝氣橫恣,膽火熾盛,致脅下掀疼。並治胃脘氣鬱作疼,木能疏土也。其性雖涼,治疝氣者恆以之為嚮導藥,因其下行之力能引諸藥至患處也。至他處之苦楝子,因其味苦有小毒,除蟲者恆用之。

白話文:

川楝子:

大如栗子的是川楝子,其他地方的楝子較小而味道苦,去核後稱為金鈴子。川楝子的味道微酸、微苦,性質涼。酸入肝,苦能瀉,能引導肝膽之熱向下經小便排出,因此治療肝氣橫行、膽火旺盛,導致脅下脹痛。同時也能治療胃脘氣鬱引起的疼痛,因為木能疏土。雖然川楝子性質涼,但在治療疝氣時常被用作引導藥,因為它瀉下的作用能引諸藥到達患處。

其他地區的苦楝子:

由於其味道苦且有小毒,所以常被用於驅蟲。

3. 56.薄荷解

薄荷:味辛,氣清郁香竄,性平,少用則涼,多用則熱(如以鮮薄荷汁外擦皮膚少用殊覺清涼,多用即覺灼熱)。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鬱結作疼,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瘛瘲,頭疼目疼,鼻淵鼻塞,齒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鬱熱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易愈。

白話文:

薄荷:味道辛辣,氣味清香濃烈,性味平和。少量使用有清涼作用,大量使用則有熱性(例如將新鮮薄荷汁外敷於皮膚上,少量使用會感覺涼爽,大量使用則會感覺灼熱)。它的作用力能深入筋骨,外達到肌膚表層,暢通臟腑,貫穿經絡。服用後能透過出汗來散熱,是溫病需要透過發汗來緩解的常用藥物。即使少量使用,也能調節內傷,治療肝氣膽火鬱結導致的疼痛,或肝風內動導致的癲癇、抽搐、痙攣,頭痛、眼痛,鼻涕鼻塞,牙痛咽喉腫痛,肢體拘攣引起的疼痛,以及一切風火鬱熱引起的疾病,都有治療效果。痢疾初期伴有外感症狀時,也可以使用薄荷,既能驅散外感邪氣,又能清腸熱,痢疾就能容易痊癒。

又善消毒菌(薄荷冰善消霍亂毒菌薄荷亦善消毒菌可知),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藥。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疹癮,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

白話文:

薄荷冰能有效消滅霍亂細菌,薄荷本身也能殺菌(由此可見),還能驅除惡氣。所有霍亂和痧氣的症狀,它都是重要的藥物。因為它的味道辛辣而涼爽,又能發汗止癢,經常被用於兒科治療皮膚瘙癢。

溫病發汗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麻黃服後出熱汗,熱汗能解寒,是以宜於傷寒;薄荷服後出涼汗,涼汗能清溫,是以宜於溫病。若以麻黃髮溫病之汗,薄荷發傷寒之汗,大抵皆不能出汗,即出汗亦必不能愈病也。

白話文:

用薄荷發溫病的汗,就像用麻黃發傷寒的汗一樣。麻黃服用後會產生熱汗,熱汗能解寒,所以適用於傷寒;薄荷服用後會產生涼汗,涼汗能清熱,所以適用於溫病。如果用麻黃發溫病的汗,用薄荷發傷寒的汗,通常都不會出汗,即使出汗也無法治癒疾病。

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藥,《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皆未載之,至唐時始列於藥品,是以《傷寒論》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細審《傷寒論》之方,確有方中當用薄荷,因當時猶未列入藥品,即當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轉用他藥者。試取傷寒之方論之,如麻杏甘石湯中之麻黃,宜用薄荷代之,蓋麻杏甘石湯,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既云無大熱,其仍有熱可知,有熱而猶用麻黃者,取其瀉肺定喘也。

白話文:

薄荷以前稱為「苛」,用來當蔬菜吃,不當藥物使用。《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都沒有記載。直到唐代才被列為藥材,因此《傷寒論》的各個方劑中都沒有使用薄荷。

不過,仔細研究《傷寒論》的方劑,確實有一些方劑中應該使用薄荷。因為當時薄荷還沒有被列為藥材,所以必須用其他藥物來代替它。

例如:「麻杏甘石湯」中的麻黃,應該用薄荷來代替。因為麻杏甘石湯原本是用來治療出汗、氣喘,但沒有高燒的。既然說是沒有高燒,表示還是有些熱,雖然有熱,卻仍然使用麻黃,這是因為麻黃可以宣肺定喘。

然麻黃能瀉肺定喘,薄荷亦能瀉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氣之盛,又善搜肺風),用麻黃以熱治熱,何如用薄荷以涼治熱乎?又如凡有葛根諸湯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蓋葛根原所以發表陽明在經之熱,葛根之涼不如薄荷,而其發表之力又遠不如薄荷,則用葛根又何如用薄荷乎?斯非背古訓也,古人當藥物未備之時,所制之方原有不能盡善盡美之處,無他,時勢限之也。吾人當藥物既備之時,而不能隨時化裁與古為新,是仍未會古人制方之意也。

醫界之研究傷寒者,尚其深思愚言哉。

白話文:

麻黃能宣洩肺氣,緩解喘息,薄荷也能宣洩肺氣,止咳平喘(薄荷的辛味能抑制肺氣過盛,又能清散肺風)。用麻黃以熱性藥物治療熱性疾病,怎麼能比得上用薄荷以涼性藥物治療熱性疾病呢?再比如,凡是葛根湯類的方劑中所用的葛根,都可以用薄荷代替。這是因為葛根原是用來發散陽明經的實熱,葛根的涼性不如薄荷,其發散作用也遠不如薄荷。那麼,用葛根怎麼能比得上用薄荷呢?這並不是違背古訓,古人在藥物不齊全的時候,所製定的方劑本來就存在不能盡善盡美的地方,沒有別的原因,只是時代條件的限制。我們在藥物已經齊全的今天,如果不能因時制宜,將古方的藥物靈活變通,那就是沒有真正領悟古人製定方劑的用意。

4. 57.茯苓、茯神解

茯苓:氣味俱淡,性平。善理脾胃,因脾胃屬土,土之味原淡(土味淡之理,徐靈胎曾詳論之),是以《內經》謂淡氣歸胃,而《慎柔五書》上述《內經》之旨,亦謂味淡能養脾陰。蓋其性能化胃中痰飲為水液,引之輸於脾而達於肺,復下循三焦水道以歸膀胱,為滲濕利痰之主藥。然其性純良,瀉中有補,雖為滲利之品,實能培土生金,有益於脾胃及肺。

白話文:

茯苓:味道都很清淡,性情平穩。擅長調理脾胃,因為脾胃屬土,土味原本就淡(徐靈胎曾經詳細討論「土味淡」的道理),所以《內經》說清淡的味道歸胃,而《慎柔五書》提到《內經》的旨意,也說清淡的味道可以滋養脾陰。它之所以有這樣的功效,是因為它能化解胃中的痰液為水液,將水液引導到脾,再到肺,再往下經由三焦水路到膀胱,是利尿化痰的主要藥物。但它的藥性溫和,在瀉水時也能補益,雖然是滲利藥物,但實際上能補土生金,對脾胃和肺都有益處。

且以其得松根有餘之氣,伏藏地中不外透生苗,故又善斂心氣之浮越以安魂定魄,兼能瀉心下之水飲以除驚悸,又為心經要藥。且其伏藏之性,又能斂抑外越之水氣轉而下注,不使作汗透出,兼為止汗之要藥也。其抱根而生者為茯神,養心之力,較勝於茯苓。茯苓若入煎劑,其切作塊者,終日煎之不透,必須切薄片,或搗為末,方能煎透。

白話文:

松根具有過剩的元氣,深藏在地下而不會生出嫩芽。因此,它擅長收斂浮躁的心氣,安撫魂魄。此外,它還可以瀉掉心下的水飲,消除驚悸,是心經的重要藥物。松根深藏不露的特性,還能抑制外泄的水氣,讓水氣向下匯聚,不會化作汗液排出體外。因此,松根也是重要的止汗藥。松根抱根而生的部分稱為茯神,滋養心神的功效比茯苓更強。若將茯苓加入煎劑中,切成塊狀的茯苓即使煎煮一整天也不會透徹。必須切成薄片或研成細末,才能煎透。

【附錄】,友人竹××曰:「嵊縣吳氏一家,以種苓為業。春間吳氏之媳病,蓋產後月餘,壯熱口渴不引飲,汗出不止,心悸不寐,延余往治。病人面現紅色,脈有滑象,急用甘草、麥冬、竹葉、柏子仁、浮小麥、大棗煎飲不效;繼用酸棗仁湯,減川芎加浮小麥、大棗,亦不效;又用歸脾湯加龍骨、牡蠣、萸肉則仍然如故。當此之時,余束手無策,忽一人進而言曰:『何不用補藥以緩之』,余思此無稽之談,所云補藥者,心無見識也,姑漫應之。時已屆晚寢之時,至次日早起,其翁奔告曰:『予媳之病昨夜用補藥醫痊矣。』余將信將疑,不識補藥究系何物。乃翁持渣來見,缽中有茯苓四五兩,噫!茯苓焉,胡為云補藥哉?余半晌不能言。危坐思之,凡病有一線生機,皆可醫治。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藥,亦治汗出之主藥。仲景治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可知心悸者汗出過多,心液內涸,腎水上救入心則悸,余藥不能治水,故用茯苓以鎮之。是證心悸不寐,其不寐由心悸而來,即心悸亦從汗出而來,其壯熱口渴不引飲、脈滑,皆有水氣之象,今幸遇種苓家,否則汗出不止,終當亡陽,水氣凌心,必當滅火,是誰之過歟?余引咎而退。」觀竹××此論,不惜暴一己之失,以為醫界說法,其疏解經文之處,能將仲景用茯苓之深意,彰彰表出,固其析理之精,亦見其居心之厚也。

白話文:

附錄:

友人竹某某說:「嵊縣吳家以種植茯苓為業。春天時,吳家的媳婦生了病。產後一個多月,發高燒、口渴不想喝水、大汗淋漓、心悸失眠。於是請我去診治。病人臉色發紅,脈象滑數。我急忙用甘草、麥冬、竹葉、柏子仁、浮小麥、大棗煎藥給她喝,但無效。接著用酸棗仁湯,減去川芎,加入浮小麥和大棗,也無效。又用歸脾湯加入龍骨、牡蠣、萸肉,病情仍然沒有好轉。當時,我黔驢技窮。突然,有人進來說:『為什麼不用補藥來緩解病情?』我想,這肯定是無稽之談。所謂的補藥,根本就是胡說八道。雖然嘴上應付著,但天色已晚,便回去休息了。第二天早上,病人的公公跑來告喜說:『我媳婦的病昨天晚上用補藥治好了。』我半信半疑,不知道補藥究竟是什麼。公公拿著藥渣來給我看了,碗裡有四五兩茯苓。唉,茯苓怎麼能算是補藥呢?我半天說不出話來。靜坐沉思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還有一線生機,任何疾病都可以醫治。茯苓不僅是治療心悸的要藥,也是治療出汗的主藥。仲景治療傷寒出汗且口渴的,用的是五苓散;不出汗的,用的是茯苓甘草湯。傷寒厥逆而心下悸動的,應該先治療水飲,服用茯苓甘草湯。可見,心悸的人出汗過多,心液消耗殆盡,腎水不能上救於心,就會引起心悸。其他藥物都不能治療水飲,所以用茯苓來鎮定心悸。這個患者心悸失眠,失眠是由於心悸所致,而心悸又是由出汗引起。她的發燒、口渴、脈滑等症狀,都提示有水氣的徵象。幸好遇見種茯苓的人家,否則大汗不止,必會陽氣耗盡;水氣凌心,必會心火熄滅。這是誰的過錯呢?我引咎自責而退出。

我們再看竹某某的這番論述,他毫不掩飾自己的過失,以此作為醫界的借鑑。他對經文的理解深刻,將仲景用茯苓的深刻用意闡述得非常清楚。不僅推敲精闢,也體現了他坦誠磊落的心胸。

湖北天門縣崔××來函云:一九三○年,李姓婦,頭目眩暈、心中怔忡、嘔吐涎沫,有時覺氣上衝,昏憒不省人事。他醫治以安神之藥無效,繼又延醫十餘人皆服藥無效,危險已至極點。生診其脈,浮而無力,視其形狀無可下藥。恍悟《衷中參西錄》茯苓解中,所論重用茯苓之法,當可挽回此證。

白話文:

湖北省天門縣的崔先生來信說:1930年,有一位姓李的婦人,頭暈目眩、心慌意亂、嘔吐涎沫,有時覺得氣往上衝,昏迷不省人事。之前的醫生用安神藥治療都沒有效果,後來又找了十幾個醫生服用藥物,但都沒有效果,情況已經非常危急。我診斷了她的脈象,脈浮無力,看她的病情,似乎沒有什麼藥可以治療。這時,我突然想起《衷中參西錄》中茯苓解中篇裡提到的大量使用茯苓的方法,認為可以使用這個方法來逆轉病情。

遂俾單用茯苓一兩煎湯服之,服後甫五分鐘,病即輕減,旋即煎渣再服,益神清氣爽,連服數劑,病即全愈。後每遇類此證者,投此方皆可奏效。

白話文:

於是隻用一兩茯苓煎湯給他服用。服用後不到五分鐘,病情就減輕了。接著再將煎過的藥渣拿來煎服,讓他精神清爽,連續服用幾劑,病情就完全痊癒了。後來每次遇到類似的症狀,使用這個方子都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