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90)
一、醫方 (90)
1. (十八)治痢方
2. 1.化滯湯
治下痢赤白,腹疼,裡急後重初起者。若服藥後病未全愈,繼服後方。
生杭芍(一兩),當歸(五錢),山楂(六錢),萊菔子(五錢,炒搗),甘草(二錢),生薑(二錢)
若身形壯實者,可加大黃、朴硝各三錢下之。
方中之意:用芍藥以泄肝之熱,甘草以緩肝之急,萊菔子以開氣分之滯,當歸、山楂以化血分之滯,生薑與芍藥並用又善調寒熱之互相凝滯,且當歸之汁液最滑,痢患滯下而以當歸滑之,其滯下愈而痢自愈也。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化滯湯」,主要用於治療初期的下痢,症狀包含排泄物帶有紅白相間的情況、腹部疼痛以及感到內急但排便困難的情形。如果服用此藥後病情仍未完全好轉,應繼續服用此處方。
藥材成分包括:生杭芍(30公克)、當歸(15公克)、山楂(18公克)、炒萊菔子(15公克,炒熟後搗碎)、甘草(6公克)、生薑(6公克)。
對於身體較為健壯的人,可以再加入大黃和朴硝各9公克,以增強藥效。
此處方的意圖是:利用芍藥來消除肝臟的熱氣,甘草能減緩肝臟的緊張,炒萊菔子則能幫助解除氣滯,而當歸和山楂則能化解血液中的瘀滯。生薑與芍藥一起使用,能有效調節寒熱在體內的平衡,防止彼此凝滯。另外,當歸的汁液具有潤滑效果,對於因滯留導致的下痢,使用當歸能使滯留情況改善,從而使下痢得以痊癒。
3. 2.燮理湯
治下痢服前藥未全愈者。若下痢已數日,亦可逕服此湯。又治噤口痢。
生山藥(八錢),金銀花(五錢),生杭芍(六錢),牛蒡子(二錢,炒搗),甘草(二錢),黃連(錢半),肉桂(一錢半,去粗皮將藥煎至數十沸再入)
單赤痢加生地榆二錢,單白痢加生薑二錢,血痢加鴨蛋子二十粒(去皮),藥汁送服。
痢證古稱滯下。所謂滯下者,誠以寒火凝結下焦,瘀為膿血,留滯不下,而寒火交戰之力又逼迫之,以使之下也。故方中黃連以治其火,肉桂以治其寒,二藥等分並用,陰陽燮理於頃刻矣。用白芍者,《傷寒論》諸方,腹疼必加芍藥協同甘草,亦燮理陰陽之妙品。且痢證之噤口不食者,必是膽火逆沖胃口,後重裡急者,必是肝火下迫大腸,白芍能瀉肝膽之火,故能治之。矧肝主藏血,肝膽火戢,則膿血自斂也。
用山藥者,滯下久則陰分必虧,山藥之多液,可滋臟腑之真陰。且滯下久,則氣化不固,山藥之收澀,更能固下焦之氣化也。又白芍善利小便,自小便以瀉寒火之凝結。牛蒡能通大便,自大便以瀉寒火之凝結。金銀花與甘草同用,善解熱毒,可預防腸中之潰爛。單白痢則病在氣分,故加生薑以行氣。
單赤痢則病在血分,故加生地榆以涼血。至痢中多帶鮮血,其血分為尤熱矣,故加鴨蛋子,以大清血分之熱。拙擬此方以來,歲遇患痢者不知凡幾,投以此湯,即至劇者,連服數劑亦必見效。
痢證,多因先有積熱,後又感涼而得。或飲食貪涼,或寢處貪涼,熱為涼迫,熱轉不散。迨歷日既多,又浸至有熱無涼,猶傷於寒者之轉病熱也。所以此方雖黃連、肉桂等分並用,而肉桂之熱,究不敵黃連之寒。況重用白芍,以為黃連之佐使,是此湯為燮理陰陽之劑,而實則清火之劑也。
或問:以此湯治痢,雖在數日之後,或服化滯湯之後,而此時痢邪猶盛,遽重用山藥補之,獨無留邪之患乎?答曰:山藥雖饒有補力,而性略遲鈍,與參、耆之迅速者不同。在此方中,雖與諸藥同服,約必俟諸藥之涼者、熱者、通者、利者,將痢邪消融殆盡,而後大發其補性,以從容培養於諸藥之後,俾邪去而正已復,此乃完全之策,又何至留邪乎?且山藥與芍藥並用,大能瀉上焦之虛熱,與痢之噤口者尤宜。是以愚用此湯,遇痢之挾虛與年邁者,山藥恆用至一兩,或至一兩強也。
或問:地榆方書多炒炭用之,取其黑能勝紅,以制血之妄行。此方治單赤痢加地榆,何以獨生用乎?答曰:地榆之性,涼而且澀,能涼血兼能止血,若炒之則無斯效矣,此方治赤痢所以必加生地榆也。且赤痢之證,其劇者,或因腸中潰爛。林屋山人治湯火傷,皮膚潰爛,用生地榆末和香油敷之甚效。
白話文:
這個「燮理湯」是用來治療腹瀉,如果之前吃的藥沒完全治好,或者腹瀉已經持續好幾天,都可以直接服用這個湯藥。這個湯藥也能治療「噤口痢」(一種腹瀉嚴重到吃不下東西的病)。
這個藥方包含以下藥材:
- 生山藥(八錢)
- 金銀花(五錢)
- 生杭芍(六錢)
- 炒搗過的牛蒡子(二錢)
- 甘草(二錢)
- 黃連(一錢半)
- 肉桂(一錢半,去掉粗皮,藥煎到滾沸幾十次後再加入)
如果是單純的赤痢(拉血便),就加入生地榆二錢;如果是單純的白痢(拉白色黏液便),就加入生薑二錢;如果是血痢(拉血便),就加入去皮的鴨蛋子二十粒,用藥汁送服。
腹瀉這種病,古時候叫做「滯下」。所謂「滯下」,是因為寒氣和火氣在下腹部凝結,瘀積成膿血,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而寒氣和火氣又互相鬥爭,逼迫著這些東西往下排。所以藥方中用黃連來治療火氣,用肉桂來治療寒氣,這兩種藥等量並用,可以快速調理身體的陰陽平衡。用白芍是因為《傷寒論》的方子中,腹痛時都會加入芍藥和甘草,也是調理陰陽的絕妙搭配。而且腹瀉時,如果出現吃不下東西的「噤口」症狀,一定是膽火往上衝到胃口;如果出現「後重裡急」(想拉卻拉不乾淨)的症狀,一定是肝火往下壓迫大腸。白芍能瀉肝膽之火,所以能治療這些症狀。肝臟負責儲藏血液,當肝膽之火平息後,膿血自然就會停止。
使用山藥,是因為腹瀉久了會導致陰液虧虛,山藥有很多汁液,可以滋養內臟的陰液。而且腹瀉久了,身體的氣化功能會不穩定,山藥的收澀作用,可以鞏固下焦的氣化功能。白芍擅長利小便,可以通過小便來排泄寒氣和火氣的凝結。牛蒡子可以通大便,也能通過大便來排泄寒氣和火氣的凝結。金銀花和甘草一起使用,可以解熱毒,預防腸道潰爛。單純的白痢是病在氣分,所以加入生薑來運行氣機。
單純的赤痢是病在血分,所以加入生地榆來涼血。至於腹瀉時經常帶有鮮血,說明血分的熱氣很重,所以加入鴨蛋子,來大力清除血分的熱氣。我擬定這個方子以來,每年遇到腹瀉的病人不計其數,用這個湯藥,即使病情很嚴重的病人,連服幾劑也一定能見效。
腹瀉這種病,很多是因為先有積熱,後來又受涼引起的。可能是飲食貪涼,或者睡覺的地方太涼,熱被涼氣壓迫住,就散發不出來。時間久了,又會變成有熱沒涼的狀態,這時候,原本傷於寒的病又會轉變成熱。所以這個藥方雖然黃連、肉桂等量並用,但肉桂的熱性,其實比不上黃連的寒性。何況還重用白芍來輔助黃連,所以這個湯雖然是調理陰陽的藥方,但實際上是以清熱為主。
有人問:用這個湯治療腹瀉,即使在發病幾天後,或是在服用其他止瀉藥之後,這個時候腹瀉的邪氣仍然很盛,如果馬上大量使用山藥來補身體,難道不會有讓邪氣滯留的後患嗎?我回答說:山藥雖然很有補益作用,但藥性比較緩和,不像人參、黃耆那樣迅速。在這個藥方中,山藥雖然和其他藥一起服用,但它會在其他清熱、散寒、通便、利尿的藥將腹瀉的邪氣消滅得差不多後,才發揮它的補益作用,從容地在其他藥之後培養正氣,讓邪氣去除,正氣恢復。這才是萬全之策,又怎麼會讓邪氣滯留呢?而且山藥和芍藥一起使用,能瀉上焦的虛熱,對於腹瀉時出現吃不下東西的症狀特別適合。所以我在使用這個湯藥時,如果遇到腹瀉兼有虛弱或年紀大的病人,山藥通常會用到一兩甚至一兩多。
有人問:地榆在醫書中大多是炒炭使用,取其黑色可以制約血的妄行,來控制出血。這個藥方治療單純的赤痢卻加入生地榆,為什麼要用生的呢?我回答說:地榆的藥性是涼而且澀,既能涼血又能止血,如果炒過就沒有這個效果了。所以這個藥方治療赤痢必須加入生地榆。而且赤痢病情嚴重時,有可能是因為腸道潰爛。林屋山人治療湯火燙傷,皮膚潰爛,用生地榆末和香油敷在患處,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