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89)
一、醫方 (89)
1. 7.加味四神丸
治黎明腹疼泄瀉。
補骨脂(六兩酒炒),吳茱萸(三兩,鹽炒),五味子(四兩,炒),肉豆蔻(四兩,麵裹煨),花椒(一兩微焙),生硫黃(六錢),大棗(八十一枚),生薑(六兩,切片)
先煮姜十餘沸,入棗同煮,至爛熟去姜,余藥為細末,棗肉為丸,桐子大。
人稟天地之氣而生,人身一小天地也。天地之一陽生於子,故人至夜半之時,腎繫命門之處,有氣息息萌動,即人身之陽氣也。至黎明寅時,為三陽之候,人身之陽氣,亦應候上升,自下焦而將達中焦。其人或元陽之根柢素虛,當臍之處,或兼有凝寒遮蔽,即互相薄激,致少腹作疼。
久之陽氣不勝凝寒,上升之機轉為下降,大便亦即溏下,此黎明作瀉之所由來也。夫下焦之陽氣少火也,即相火也,其火生於命門,而寄於肝膽。故四神方中,用補骨脂以補命門,吳茱萸以補肝膽,此培火之基也。然瀉者關乎下焦,實又關乎中焦,故又用肉豆蔻之辛溫者,以暖補脾胃。
且其味辛而澀,協同五味之酸收者,又能固澀大腸,攝下焦氣化。且薑棗同煎,而丸以棗肉,使辛甘化合,自能引下焦之陽,以達於中焦也。然此藥病輕者可愈,病重者服之,間或不愈,以其補火之力猶微也。故又加花椒、硫黃之大補元陽者以助之,而後藥力始能勝病也。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特殊情況下的腹痛與腹瀉,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黎明時分。
藥方中的成分包括:補骨脂(經酒炒製,約六兩)、吳茱萸(鹽炒過,約三兩)、五味子(炒過,約四兩)、肉豆蔻(裹上面粉煨熟,約四兩)、花椒(略為烘焙,約一兩)、生硫磺(六錢)、大棗(共八十一個)、生薑(切片,約六兩)。
首先煮薑片直到水沸騰十幾次,然後加入大棗一同煮,等到大棗煮到非常軟熟,再把薑片撈出。其餘的藥材磨成細粉末,用大棗的果肉做成大小如桐子的丸狀。
人是天地之氣孕育而生,人體就是一個小天地。天地的一陽從子時開始生長,因此在夜半時分,人的腎部和命門處會有一種氣息逐漸萌動,這就是人體的陽氣。到了黎明時分,也就是寅時,這是三陽的時刻,人體的陽氣應該隨之上升,從下腹部往中腹部移動。然而,如果有人的元陽根基本來就虛弱,或者肚臍周圍有寒氣凝結,就會導致這些氣息相互衝擊,引起下腹部疼痛。
久而久之,如果陽氣抵擋不住寒氣,上升的動力會轉變成下降,於是就會開始拉肚子,這就是黎明時分會發生腹瀉的原因。下腹部的陽氣,就像是身體裡的小火,也就是相火,它起源於命門,寄存於肝臟和膽囊。因此,在這個藥方中,使用補骨脂來滋補命門,吳茱萸來滋補肝膽,這是為了鞏固火源。然而,雖然拉肚子與下腹部有關,但實際上也和中腹部有關係,所以還使用了肉豆蔻,因為它的性質溫和辛辣,可以溫暖並滋補脾胃。
而且肉豆蔻味道辛辣且帶點澀感,加上五味子的酸味,能幫助固澀大腸,調節下腹部的氣化功能。薑和棗一起煎煮,再用棗肉做藥丸,讓辛和甘的味道融合,這樣就能將下腹部的陽氣引導到中腹部。然而,這種藥對於病情較輕的人有效,對於病情較重的人來說,可能效果不佳,因為補火的力量還是太小。因此,我們又加入了花椒和硫磺,它們都能大補元陽,以增強藥力,這樣才能真正戰勝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