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二、藥物 (11)

回本書目錄

二、藥物 (11)

1. 附:朴硝煉玄明粉法

用朴硝煉玄明粉,原用萊菔。然此法今人不講久矣。至藥房所鬻者,乃風化硝,非玄明粉也。今並載其法,以備參觀。

其法:於冬至後,用潔淨朴硝十斤,白萊菔五斤切片,同入鍋中,用水一斗五升,煮至萊菔爛熟,將萊菔撈出。用竹篩一個,鋪綿紙二層,架托於新缸之上,將硝水濾過。在庭露三日,其硝凝於缸邊,將余水傾出,曬乾。將硝取出,用砂鍋熬於爐上,融化後,攪以銅鏟,熬至將凝,用剷剷出。

再裝以瓷罐,未滿者寸許,蓋以瓦片。用釘三個,釘地作鼎足形,釘頭高二寸,罐置其上,用磚在罐周遭,砌作爐形,多留風眼,爐磚離罐三寸。將木炭火置於爐中,罐四圍上下都被炭火壅培,以煆至硝紅為度。次日取出,再用綿紙鋪於淨室地上,將硝碾細,用絹羅篩於紙上厚一分。

將戶牖皆遮蔽勿透風,三日後取出,其硝潔白如粉,輕虛成片。其性最能降火化痰,清利臟腑。怪證服之可蠲,狂躁用之即愈。搜除百病,安斂心神。大人服二、三錢,小兒服五分至一錢,用白湯或蔥湯融化,空心服之。服藥之日,不宜食他物,惟飲稀粥。服二三次後、自然精神爽健,臟腑調和,津液頓生,百病如失。

惟久病泄瀉者,服之不宜。

白話文:

附錄部分:朴硝製煉玄明粉的方法

在古代,用朴硝製造玄明粉,原本會使用到白蘿蔔。然而,這種方法已經很久沒有人談及了。現在市面上藥店賣的,其實是風化硝,而非真正的玄明粉。現在,我將這製造方法一併附上,供參考。

具體方法如下:在冬至後,取十公斤的純淨朴硝,以及五公斤的白蘿蔔切片,一同放入鍋中,加入十五公升的水,煮到蘿蔔完全熟爛,然後將蘿蔔撈起。找一個竹篩,上面鋪兩層綿紙,放置在新缸上,將煮好的硝水過濾。在院子裡暴露三天,硝就會在缸邊凝結,然後將剩餘的水倒掉並曬乾。接著,將硝取出,放到砂鍋中在爐子上加熱熔化,用銅鏟攪拌,加熱至即將凝固時,用鏟子將它鏟出。

再將它裝進瓷罐中,留約一寸的空間,用瓦片蓋住。在地上釘三個釘子,形成鼎足的形狀,釘頭要高出二寸,將罐子放在釘子上,再用磚頭圍繞著罐子砌成爐形,多留些通風口,磚頭離罐子約三寸。在爐中放木炭,讓四周上下都被炭火包圍,加熱到硝呈現紅色的程度。隔天取出,再用綿紙鋪在乾淨的地板上,將硝碾碎,用絹羅篩在紙上篩出厚度約一分的粉末。

將門窗都遮蔽,不要讓風進入,三天後取出,硝會像粉一樣潔白,輕薄成片。它的功效主要是降火化痰,清潔臟腑。對於一些奇怪的症狀,服用後可以緩解,對狂躁症患者也有療效。可以消除各種疾病,安定心神。成人服用量為二至三錢,小孩則是五分至一錢,用開水或是蔥湯溶解,空腹服用。服藥那天,除了喝稀粥外,不要吃其他食物。服用二三次後,自然會感到精神振奮,臟腑調和,津液增加,疾病消失。

但長期有腹瀉問題的人,不適合服用。

2. 22.厚朴解

厚朴:味苦辛,性溫。治胃氣上逆,噁心嘔噦,胃氣鬱結脹滿疼痛,為溫中下氣之要藥。為其性溫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達,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中風傷寒頭痛,《金匱》厚朴麻黃湯,用治咳而脈浮。與橘、夏並用,善除濕滿;與薑、術並用,善開寒痰凝結;與硝、黃並用,善通大便燥結;與烏藥並用,善治小便因寒白濁。

味之辛者屬金,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金能制木,又能入肝、平肝木之橫恣以愈脅下掀疼;其色紫而含有油質,故兼入血分,甄權謂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閉亦有單用之者。諸家多謂其誤服能脫元氣,獨葉香岩謂「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誠為確當之論。

【附案】,一少婦因服寒涼開胃之藥太過,致胃陽傷損,飲食不化,寒痰瘀於上焦,常常短氣,治以苓桂朮甘湯加乾薑四錢、厚朴二錢,囑其服後若不覺溫暖,可徐徐將乾薑加重。後數月見其家人,言乾薑加至一兩二錢、厚朴加至八錢,病始脫然。問何以並將厚朴加重?謂「初但將乾薑加重則服之覺悶,後將厚朴漸加重至八錢始服之不覺悶,而寒痰亦從此開豁矣。」由是觀之,元素謂:寒脹之病,於大熱藥中兼用厚朴,為結者散之之神藥,誠不誤也。

愚二十餘歲時,於仲秋之月,每至申、酉時腹中作脹,後於將作脹時,但嚼服厚朴六七分許,如此兩日,脹遂不作。服厚朴辛以散之,溫以通之,且能升降其氣化是以愈耳。

愚治沖氣上衝,並挾痰涎上逆之證,皆重用龍骨、牡蠣、半夏、赭石諸藥以降之、鎮之、斂之,而必少用厚朴以宣通之,則沖氣痰涎下降,而中氣仍然升降自若無滯礙。

白話文:

[22.厚朴解析]

厚朴:味道苦辛,性質溫和。它能治療胃氣上逆,包括噁心、嘔吐等症狀,也能緩解胃部氣滯引起的脹滿疼痛,是溫暖中焦、調理氣機的重要藥材。由於它的性質溫和且略帶辛味,不僅能下行,還能上升及向外發散,因此《神農本草經》記載它可以治療中風、感冒所引發的頭痛,《金匱要略》中的厚朴麻黃湯則用來治療咳嗽且脈象浮動的情形。與陳皮、半夏一起使用,能有效消除濕邪造成的脹滿;與薑、白朮搭配,能開散寒痰的凝結;與芒硝、大黃合用,能通暢大便燥結;與烏藥同用,則善於治療因寒冷導致的小便混濁。

辛味的藥物屬於金性,厚朴能入肺經,用以治療外感引起的咳嗽;同時金能剋制木,它還能進入肝經,平抑肝木的橫向生長,以緩解脅下劇烈疼痛。其顏色呈紫色且含有油脂,所以也能影響血液循環,甄權認為它能破除舊血,古方中也有單純使用厚朴治療月經不通的情況。眾多醫家認為誤服厚朴可能會耗損元氣,然而唯有葉香巖指出「大量服用會損傷氣機,少量使用則能促進陽氣流通」,這確實是一針見血的評價。

【附錄案例】 一位年輕婦女因過度服用寒涼的開胃藥,導致胃部的陽氣受損,飲食消化不良,寒痰在上焦積聚,常感呼吸短促。治療時使用了苓桂朮甘湯,並加入四錢乾薑、二錢厚朴,並囑咐她如果服用後感覺不到溫暖,可以逐漸增加乾薑的用量。幾個月後,她的家人表示,乾薑已增至一兩二錢,厚朴也增加到八錢,病情才開始好轉。詢問為什麼同時增加厚朴的用量?答稱「最初只增加乾薑的量,服用時會感到悶堵,後來逐漸將厚朴加到八錢,纔不再感到悶堵,且寒痰也隨之消散。」由此可見,元素(醫家)認為對於寒性脹滿的病症,在使用大熱藥物的同時加入厚朴,能神奇地化解結滯,這一說法確實無誤。

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每逢秋季的下午,腹部總是會感到脹滿。後來在感覺脹滿即將發生時,只要嚼服六七分左右的厚朴,連續兩天後,脹滿的症狀就消失了。服用厚朴能藉著辛味散發寒氣,溫暖身體,並且能調節氣機,使其順暢,因此病情得以康復。

我治療因沖氣上衝,伴有痰涎上逆的症狀時,都會大量使用龍骨、牡蠣、半夏、赭石等藥物以降逆、鎮定、收斂,但一定會少量加入厚朴以宣通氣機,這樣一來,沖氣和痰涎能下降,而中焦的氣機依然保持正常升降,沒有阻滯。

3. 23.麻黃解

麻黃:味微苦,性溫。為發汗之主藥。於全身之臟腑經絡,莫不透達,而又以逐發太陽風寒為其主治之大綱。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中風傷寒頭痛諸證,又謂其主咳逆上氣者,以其善搜肺風兼能瀉肺定喘也。謂其破癥瘕積聚者,以其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而消堅化瘀之藥可偕之以奏效也。

且其性善利小便,不但走太陽之經,兼能入太陽之府,更能由太陽而及於少陰(是以傷寒少陰病用之),並能治瘡疽白硬,陰毒結而不消。

太陽為周身之外廓,外廓者皮毛也,肺亦主之。風寒襲人,不但入太陽,必兼入手太陰肺經,恆有咳嗽微喘之證。麻黃兼入手太陰為逐寒搜風之要藥,是以能發太陽之汗者,不僅麻黃,而《傷寒論》治太陽傷寒無汗,獨用麻黃湯者,治足經而兼顧手經也。

凡利小便之藥,其中空者多兼能發汗,木通、萹蓄之類是也。發汗之藥,其中空者多兼能利小便,麻黃、柴胡之類是也。傷寒太陽經病,恆兼入太陽之腑(膀胱),致留連多日不解,麻黃治在經之邪,而在腑之邪亦兼能治之。蓋在經之邪由汗而解,而在腑之邪亦可由小便而解,彼後世用他藥以代麻黃者,於此義蓋未之審也。

受風水腫之證,《金匱》治以越婢湯,其方以麻黃為主,取其能祛風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臨證用其方服藥後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頓能利下,而腫亦遂消。特是,其方因麻黃與石膏並用,石膏之力原足以監製麻黃,恆有服之不得汗者,今變通其方,於服越婢湯之前,先用白糖水送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半,必能出汗,趁其正出汗時,將越婢湯服下,其汗出必益多,小便亦遂通下。

東人××博士,用麻黃十瓦,煎成水一百瓦,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腎炎小便不利及腎臟萎縮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證之涼熱虛實不同,不知用他藥佐之以盡麻黃之長也。試觀《金匱》水氣門越婢湯,麻黃輔以石膏,因其脈浮有熱也(脈浮故繫有風實亦有熱),麻黃附子湯輔以附子,因其脈沉而寒也。通變化裁,息息與病機相符,是真善用麻黃者矣。

古方中有麻黃,皆先將麻黃煮數沸吹去浮沫,然後納他藥,蓋以其所浮之沫發性過烈,去之所以使其性歸和平也。

麻黃帶節發汗之力稍弱,去節則發汗之力較強,今時用者大抵皆不去節,至其根則純系止汗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莖之性若是迥殊,非經細心實驗,何以知之。

陸九芝謂:「麻黃用數分,即可發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則可,非所論於北方也。蓋南方氣暖,其人肌膚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黃不過錢之語;北方若至塞外,氣候寒冷,其人之肌膚強厚,若更為出外勞碌,不避風霜之人,又當嚴寒之候,恆用七八錢始能汗者。夫用藥之道,貴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以勝病為主,不可拘於成見也。」

白話文:

標題: [23.麻黃的效用]

內容: 麻黃的味道微苦,性質溫和,是促進排汗的主要藥材。它能深入全身的臟腑與經絡,尤其擅長驅散太陽經的風寒。因此,《神農本草經》記載麻黃能治療風寒、頭痛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咳嗽與呼吸困難,因為它能清除肺部的風邪並幫助穩定呼吸。書中還提到麻黃能破除積聚的症瘕,這是因為它能穿透皮膚毛孔,深入凝聚的痰液和血液,有助於消除固結的瘀血。

麻黃還有利尿作用,不僅能影響太陽經,也能進入太陽腑,甚至可以擴展到少陰經,這也是為何在少陰病中會使用麻黃的原因。此外,它對治療瘡口硬化或毒素淤積有良好效果。

太陽經是身體外部的邊界,指的是皮膚與毛髮,而肺臟同樣主管這些部位。當風寒侵襲人體,不僅會進入太陽經,也會進入手太陰肺經,常會引發咳嗽與輕微喘息的症狀。麻黃能同時作用於手太陰經,是驅寒和清除風邪的重要藥材,這就是為何《傷寒論》中,在治療太陽經的風寒無汗症狀時,會單獨使用麻黃湯的原因,因為它能同時照顧到手經與足經。

許多有利尿作用的藥材,如木通和萹蓄,其中空的部分通常也能促進排汗。同樣地,具有發汗效果的藥材,如麻黃和柴胡,其中空的部分也常有幫助利尿的作用。在太陽經病中,常常會同時影響到太陽腑(膀胱),導致疾病拖延多日無法痊癒,麻黃能夠清除在經絡中的邪氣,同時也能處理在腑臟中的邪氣。經絡中的邪氣透過汗水排出,而腑臟中的邪氣則能通過小便排出。後世使用其他藥物取代麻黃的人,可能未能充分理解這個道理。

對於風水腫脹的情況,《金匱要略》推薦使用越婢湯來治療,該方以麻黃為主要成分,因為它既能驅風又能利尿。我過去在診療中使用此方,病人服藥後確實能排汗,小便也變得順暢,腫脹隨之減退。然而,由於方中麻黃與石膏合用,石膏的力量足以抑制麻黃,有時病人服用後無法排汗。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調整了配方,在服用越婢湯前,先用白糖水送服一片半的阿司匹林,這樣一定會出汗,趁著排汗時刻再服用越婢湯,排汗量會更多,小便也會更加順暢。

有位東方的××博士,使用十克的麻黃,煎成一百毫升的藥水,作為一天的用量,分三次服用,用於治療慢性腎炎和腎臟萎縮引起的小便不順,結果有的病例有效,有的卻無效。這可能是因為病人的體質冷熱虛實不同,如果能搭配其他藥材使用,將能更充分發揮麻黃的功效。例如,《金匱要略》中提到的越婢湯,麻黃與石膏合用,適用於脈象浮動、有熱的病人;而麻黃附子湯則適用於脈象沉而寒的病人。這種靈活的配方變化,必須緊密結合病情,才能真正善用麻黃。

在古方中,使用麻黃時會先煮沸幾次,去除浮沫,因為浮沫的發汗作用過強,去掉後能使藥性更加平和。

帶有節點的麻黃,發汗作用較弱;而去節的麻黃,發汗效果更強。現在使用的麻黃大多不去節,至於它的根部,則完全是止汗的藥材。雖然都是同一種植物,但根部和莖部的性質截然不同,如果不是經過仔細的實驗,很難瞭解這種差異。

陸九芝曾指出:「使用幾分的麻黃就能促進排汗,這對南方人來說或許可行,但對北方人不一定適用。因為南方氣候溫暖,人們的皮膚較薄,容易出汗,所以有『南方麻黃不超過三錢』的說法;但在北方,尤其是塞外地區,氣候寒冷,人們的皮膚較厚,如果再加上外出勞累,不避風霜,尤其在嚴冬時節,可能需要使用七到八錢的麻黃才能出汗。使用藥物時,應考慮時間、地點和個人差異,靈活調整劑量,以克服疾病為主,不能固守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