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二、藥物 (11)
二、藥物 (11)
1. 附:朴硝煉玄明粉法
用朴硝煉玄明粉,原用萊菔。然此法今人不講久矣。至藥房所鬻者,乃風化硝,非玄明粉也。今並載其法,以備參觀。
白話文:
用朴硝煉製玄明粉時,原本是用萊菔(蘿蔔)這種媒介。但這個方法現在已經很少人使用了。藥房販賣的,其實是風化的硝,而不是玄明粉。現在將兩者的製法都記載下來,供大家參考。
其法:於冬至後,用潔淨朴硝十斤,白萊菔五斤切片,同入鍋中,用水一斗五升,煮至萊菔爛熟,將萊菔撈出。用竹篩一個,鋪綿紙二層,架托於新缸之上,將硝水濾過。在庭露三日,其硝凝於缸邊,將余水傾出,曬乾。將硝取出,用砂鍋熬於爐上,融化後,攪以銅鏟,熬至將凝,用剷剷出。
白話文:
做法:
在冬至後,使用乾淨的朴硝十斤,白蘿蔔五斤切片,放入鍋中,加入一斗五升的水,煮至白蘿蔔熟爛,將白蘿蔔撈出。
使用一個竹篩,鋪上兩層棉紙,架在新的缸子上,將硝水過濾。
在庭院中露置三天,硝會凝固在缸邊,將剩下的水倒出,曬乾。
將硝取出,用砂鍋在爐子上熬製,融化後,用銅鏟攪拌,熬至快要凝固,用鏟子剷出。
再裝以瓷罐,未滿者寸許,蓋以瓦片。用釘三個,釘地作鼎足形,釘頭高二寸,罐置其上,用磚在罐周遭,砌作爐形,多留風眼,爐磚離罐三寸。將木炭火置於爐中,罐四圍上下都被炭火壅培,以煆至硝紅為度。次日取出,再用綿紙鋪於淨室地上,將硝碾細,用絹羅篩於紙上厚一分。
白話文:
將硝石裝入瓷罐中,不要裝得太滿,離罐口留出一寸左右的距離。用瓦片蓋住罐口,用三個鐵釘固定,鐵釘呈三足鼎立狀,釘頭高出兩寸,將瓷罐放在鐵釘上。用磚塊圍繞在瓷罐四周砌成爐子的形狀,並留出許多通風孔。爐磚與瓷罐之間的距離保持三寸。將木炭火放入爐中,讓炭火將瓷罐上下四圍都包裹住,直到硝石被烤成紅色為止。第二天取出硝石,在乾淨的室內鋪上棉紙,把硝石碾成粉末,用絹羅篩在棉紙上,鋪成一寸厚。
將戶牖皆遮蔽勿透風,三日後取出,其硝潔白如粉,輕虛成片。其性最能降火化痰,清利臟腑。怪證服之可蠲,狂躁用之即愈。搜除百病,安斂心神。大人服二、三錢,小兒服五分至一錢,用白湯或蔥湯融化,空心服之。服藥之日,不宜食他物,惟飲稀粥。服二三次後、自然精神爽健,臟腑調和,津液頓生,百病如失。
惟久病泄瀉者,服之不宜。
白話文:
關閉門窗,防止通風,三天後取出鍋中的物質。它會變成潔白的粉末,輕盈地成塊狀。它具有極佳的降火化痰、清利臟腑的作用。對疑難雜症有奇效,狂躁症用它馬上就好了。它可以消除各種疾病,安撫心神。成年人服用二到三錢,兒童服用五分到一錢,用白開水或蔥湯融化後,空腹服用。服藥當天,不應進食其他東西,只能喝稀粥。服用兩到三次後,自然會精神煥發,臟腑調和,體液充沛,百病全消。
2. 22.厚朴解
厚朴:味苦辛,性溫。治胃氣上逆,噁心嘔噦,胃氣鬱結脹滿疼痛,為溫中下氣之要藥。為其性溫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達,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中風傷寒頭痛,《金匱》厚朴麻黃湯,用治咳而脈浮。與橘、夏並用,善除濕滿;與薑、術並用,善開寒痰凝結;與硝、黃並用,善通大便燥結;與烏藥並用,善治小便因寒白濁。
白話文:
厚朴:
味道: 苦、辛 **性質:**溫和
功效:
- 治療胃氣上逆,導致噁心嘔吐,以及胃部鬱結,疼痛脹滿。是溫暖中焦,通降氣滯的重要藥材。
- 由於其溫和辛溫的性質,不僅能下降,還能上升疏散。
- 《神農本草經》記載,厚朴可用於治療中風、傷寒頭痛。
- 《金匱》中的厚朴麻黃湯,用於治療咳嗽,且脈象浮動。
- 與陳皮、夏枯草合用,可有效祛除濕氣。
- 與生薑、白朮合用,可化解寒痰凝結。
- 與芒硝、黃芩合用,可通暢大便,緩解便祕。
- 與烏藥合用,可治療因寒邪導致的小便白濁。
味之辛者屬金,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金能制木,又能入肝、平肝木之橫恣以愈脅下掀疼;其色紫而含有油質,故兼入血分,甄權謂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閉亦有單用之者。諸家多謂其誤服能脫元氣,獨葉香岩謂「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誠為確當之論。
白話文:
辛味食物屬金,能入肺治療外感引發的咳嗽和氣逆;而且金能剋制木,還能入肝,平息肝木旺盛的橫逆之氣,治療肋骨下疼痛;辛味食物顏色偏紫,含有油質,因此也能入血分,古人認為它能化解瘀血,古方治療月經不調時也有單獨使用這種食物的。很多醫家認為誤服辛味食物會耗損元氣,只有葉香巖認為「用量多則耗氣,用量少則疏通陽氣」,這是一個正確的觀點。
【附案】,一少婦因服寒涼開胃之藥太過,致胃陽傷損,飲食不化,寒痰瘀於上焦,常常短氣,治以苓桂朮甘湯加乾薑四錢、厚朴二錢,囑其服後若不覺溫暖,可徐徐將乾薑加重。後數月見其家人,言乾薑加至一兩二錢、厚朴加至八錢,病始脫然。問何以並將厚朴加重?謂「初但將乾薑加重則服之覺悶,後將厚朴漸加重至八錢始服之不覺悶,而寒痰亦從此開豁矣。」由是觀之,元素謂:寒脹之病,於大熱藥中兼用厚朴,為結者散之之神藥,誠不誤也。
白話文:
【附帶的病例】,一位少婦因為服用過多寒涼開胃的藥物,導致胃氣受損,食物無法消化,寒痰瘀積在胸腔,經常氣喘。我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再加上四錢乾薑、二錢厚朴來治療。囑咐她服用後如果沒有感覺到溫暖,可以慢慢增加乾薑的用量。
幾個月後,我見到她的家人,得知乾薑已經加到一兩二錢,厚朴也加到八錢,她的病情才徹底好轉。我問為什麼也將厚朴加重,回答說:「一開始只加重乾薑,服用後會覺得悶痛。後來逐漸將厚朴加重到八錢,服用後纔不會感到悶痛,而寒痰也因此得以化解。」
由此可見,元素所說的:寒脹之病,在使用大熱藥物治療時,同時加入厚朴,是將凝結物化開的神藥,果然不錯。
愚二十餘歲時,於仲秋之月,每至申、酉時腹中作脹,後於將作脹時,但嚼服厚朴六七分許,如此兩日,脹遂不作。服厚朴辛以散之,溫以通之,且能升降其氣化是以愈耳。
白話文:
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每到仲秋的傍晚,我的腹部總會脹脹的。後來,我一感覺要脹氣時,就咀嚼六七分厚朴。這樣做了兩天,脹氣就消失了。厚朴辛辣可以疏散,溫和可以疏通,還能升降氣化,所以才治好了我的脹氣。
愚治沖氣上衝,並挾痰涎上逆之證,皆重用龍骨、牡蠣、半夏、赭石諸藥以降之、鎮之、斂之,而必少用厚朴以宣通之,則沖氣痰涎下降,而中氣仍然升降自若無滯礙。
白話文:
若遇到中氣上逆,合併痰液上湧的病症時,通常都會大量使用龍骨、牡蠣、半夏、赭石等藥物,這些藥物具有降氣、安神、收斂的作用。但醫師也必須適量使用厚朴,來宣通氣機。如此一來,上逆的中氣和痰液會下降,而中氣仍能正常升降,不會受到阻礙。
3. 23.麻黃解
麻黃:味微苦,性溫。為發汗之主藥。於全身之臟腑經絡,莫不透達,而又以逐發太陽風寒為其主治之大綱。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中風傷寒頭痛諸證,又謂其主咳逆上氣者,以其善搜肺風兼能瀉肺定喘也。謂其破癥瘕積聚者,以其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而消堅化瘀之藥可偕之以奏效也。
白話文:
麻黃:味道微苦,性質溫和。是發汗藥中的主要藥物。它能通達全身的臟腑經絡,尤其擅長驅散太陽經風寒。因此,《神農本草經》中說它可以治療中風傷寒頭痛等疾病。另外,它還能治療咳嗽氣逆,因為它能疏散肺部風邪,又能化痰定喘。它還能化解癥瘕積聚,因為它能透出皮膚毛孔,也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與其他消堅化瘀的藥物一起使用,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且其性善利小便,不但走太陽之經,兼能入太陽之府,更能由太陽而及於少陰(是以傷寒少陰病用之),並能治瘡疽白硬,陰毒結而不消。
白話文:
它的藥性有促進小便的功效,不只會行經於太陽經絡,還能進入太陽病的臟腑,甚至能由太陽經絡延伸到少陰經絡(因此可用於治療少陰病的傷寒),還能治癒瘡疽、發白發硬,以及陰毒結塊而無法消散的狀況。
太陽為周身之外廓,外廓者皮毛也,肺亦主之。風寒襲人,不但入太陽,必兼入手太陰肺經,恆有咳嗽微喘之證。麻黃兼入手太陰為逐寒搜風之要藥,是以能發太陽之汗者,不僅麻黃,而《傷寒論》治太陽傷寒無汗,獨用麻黃者,治足經而兼顧手經也。
白話文:
太陽經是身體最外層的經脈系統,也就是皮毛。肺臟也掌管太陽經。當風寒侵襲人體時,不僅會進入太陽經,還會進入手太陰肺經,因此常會出現咳嗽和微喘的症狀。麻黃不僅能進入太陽經,還能進入手太陰經,是驅寒逐風的重要藥物。因此,能發散太陽經汗液的藥物不只有麻黃,但《傷寒論》中治療太陽傷寒無汗的方劑只用麻黃,這是因為它不僅治療足經,也兼顧了手經的緣故。
凡利小便之藥,其中空者多兼能發汗,木通、萹蓄之類是也。發汗之藥,其中空者多兼能利小便,麻黃、柴胡之類是也。傷寒太陽經病,恆兼入太陽之腑(膀胱),致留連多日不解,麻黃治在經之邪,而在腑之邪亦兼能治之。蓋在經之邪由汗而解,而在腑之邪亦可由小便而解,彼後世用他藥以代麻黃者,於此義蓋未之審也。
白話文:
凡是能利尿的藥物,其中空心的藥材多有發汗的作用,例如木通、萹蓄等。而能發汗的藥物,其中空心的藥材多有利尿的作用,例如麻黃、柴胡等。
傷寒太陽經病症,經常會併發侵犯太陽經的腑(膀胱),導致小便不通暢,多日不解。麻黃可以治療在經絡中的病邪,同時也能兼治在膀胱中的病邪。因為在經絡中的病邪可以通過發汗而解除,在膀胱中的病邪也可以通過利尿而解除。那些後來用其他藥物代替麻黃的人,對於這個道理可能是沒有細細考究過的。
受風水腫之證,《金匱》治以越婢湯,其方以麻黃為主,取其能祛風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臨證用其方服藥後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頓能利下,而腫亦遂消。特是,其方因麻黃與石膏並用,石膏之力原足以監製麻黃,恆有服之不得汗者,今變通其方,於服越婢湯之前,先用白糖水送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半,必能出汗,趁其正出汗時,將越婢湯服下,其汗出必益多,小便亦遂通下。
白話文:
針對因風邪入侵引起的浮腫,古籍《金匱要略》記載使用越婢湯,該方劑以麻黃為主,能夠祛風利尿。我平時看診時運用此方,患者服藥後果然出汗,小便也立即通暢,腫脹隨之消退。但是,原方劑中同時使用了麻黃和石膏,石膏對麻黃的發汗作用有抑制作用,常有服藥後不出汗的情況。因此,我調整了處方:在服用越婢湯之前,先用白糖水服用阿司匹林 1.5 克。這樣一來,必定能出汗。趁著出汗的時候,再服用越婢湯,出汗會更多,小便也會通暢。
東人××博士,用麻黃十瓦,煎成水一百瓦,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腎炎小便不利及腎臟萎縮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證之涼熱虛實不同,不知用他藥佐之以盡麻黃之長也。試觀《金匱》水氣門越婢湯,麻黃輔以石膏,因其脈浮有熱也(脈浮故繫有風實亦有熱),麻黃附子湯輔以附子,因其脈沉而寒也。通變化裁,息息與病機相符,是真善用麻黃者矣。
白話文:
有位東方的博士,使用十瓦麻黃,煎成一百瓦的水,作為一天的用量,分三次服用。他用這個方法治療慢性腎炎和小便不利,以及腎臟萎縮和小便不利等症狀,有的患者有效,有的無效。之所以會有這種差別,是因為患者的體質和病症的虛實寒熱不同,那位博士沒有根據具體情況搭配其他藥物來發揮麻黃的最大效用。我們可以看看《金匱要略》中的「水氣門」記載的越婢湯,在越婢湯中,麻黃搭配了石膏,這是因為患者的脈象浮動,表示有熱(脈象浮動通常與風實和熱證有關)。而麻黃附子湯中,麻黃搭配了附子,這又是因為患者的脈象沉細,表示有寒。這種根據患者情況調整配方的做法,能夠很好地針對病機,纔是真正擅長使用麻黃的人。
古方中有麻黃,皆先將麻黃煮數沸吹去浮沫,然後納他藥,蓋以其所浮之沫發性過烈,去之所以使其性歸和平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藥方中含有麻黃,都要先將麻黃煮沸幾次,把浮沫吹掉,再放入其他藥材。這是因為麻黃浮起的那些泡沫性質太過猛烈,去掉它們是為了讓麻黃的性質變得平和。
麻黃帶節發汗之力稍弱,去節則發汗之力較強,今時用者大抵皆不去節,至其根則純系止汗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莖之性若是迥殊,非經細心實驗,何以知之。
白話文:
麻黃帶節的發汗作用較弱,去掉節後發汗作用較強,現在使用麻黃的人大多都不去除節。至於麻黃的根,則完全具有止汗的作用。雖然麻黃的根莖同屬一物,但它們的性質卻大不相同,如果不經過細心的實驗,怎麼能知道呢?
陸九芝謂:「麻黃用數分,即可發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則可,非所論於北方也。蓋南方氣暖,其人肌膚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黃不過錢之語;北方若至塞外,氣候寒冷,其人之肌膚強厚,若更為出外勞碌,不避風霜之人,又當嚴寒之候,恆用七八錢始能汗者。夫用藥之道,貴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以勝病為主,不可拘於成見也。」
白話文:
陸九芝說:「使用麻黃幾分就能發汗,這是適用於治療南方人,但不是討論北方人時應該考慮的。南方天氣溫暖,那裡的人肌膚薄弱,很容易出汗,所以南方有『麻黃不過一錢』的說法;北方,尤其是邊塞地區,氣候寒冷,那裡的人肌膚強韌,如果還是在戶外勞作、不避風霜,尤其是在嚴寒的時候,通常需要使用七八錢才能出汗。用藥之道,重要的是根據時間、地點、人體狀況,靈活調整劑量以達到治病的目的,不能拘泥於固定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