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78)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78)

1. 6.加味補血湯

東人又以為鎮靜神經之特效藥,用治癲狂、癇痙諸病。蓋為其氣香,故善興奮心臟,使不至於麻痹,而其馨香透竅之力,亦自能開痹通瘀也。為其味酸,故能保安神經,使不至於妄行,而酸化軟堅之力,又自能化多年之癥結,使盡消融也。至於其能補痿,能治霍亂轉筋者,即心臟不麻痹,神經不妄行之功效外著者也。

孰謂中西醫理不相貫通哉?

高姓臾,年過六旬,漸覺兩腿乏力,浸至時欲眩僕,神昏健忘。恐成痿廢,求為診治。其脈微弱無力。為制此方服之,連進十劑,兩腿較前有力,健忘亦見愈,而仍有眩暈之時。再診其脈,雖有起色,而仍不任重按。遂於方中加野臺參、天門冬各五錢,威靈仙一錢,連服二十餘劑始愈。用威靈仙者,欲其運化參、耆之補力,使之靈活也。

門人張××曾治一人,年三十餘。於季冬負重貿易,日行百餘里,歇息時,又屢坐寒地。後覺腿疼,不能行步,浸至臥床不能動轉,周身筋骨似皆痿廢,服諸藥皆不效。張××治以加味補血湯,將方中乳香、沒藥皆改用六錢,又加淨萸肉一兩。數劑後,腿即不疼。又服十餘劑,遂全愈。

按:,加味補血湯,原治內中風之氣血兩虧者,而略為變通,即治腿疼如此效驗,可謂善用成方者矣。

白話文:

東方人又認為它是鎮靜神經的特效藥,用來治療癲狂、癲癇等疾病。大概是因為它氣味芳香,所以能有效興奮心臟,使之不至於麻痹;而它那芳香通竅的力量,也能夠開通閉塞、化解瘀血。又因為它味道酸,所以能夠安定神經,使之不至於胡亂活動;而它酸化軟化堅硬之物的力量,又能將多年積聚的癥結化解,使其完全消散。至於它能補虛弱,能治療霍亂引起的轉筋,則是心臟不麻痹、神經不亂活動等功效的顯著體現。

誰說中醫和西醫的理論不能互相貫通呢?

一位姓高的老先生,年過六十,漸漸覺得兩腿無力,慢慢地甚至會感到頭暈想跌倒,精神恍惚健忘。擔心會變成癱瘓,前來求診治療。他的脈象微弱無力。我為他開了這個藥方服用,連續服用了十劑,兩腿比之前有力氣了,健忘的情況也有好轉,但仍然會有頭暈的時候。再次診斷他的脈象,雖然有些起色,但仍然不適合重按。於是就在藥方中加入了野臺參、天門冬各五錢,威靈仙一錢,連續服用二十多劑才痊癒。使用威靈仙的目的,是為了運化參、耆的補益力量,使其更加靈活有效。

我的學生張某某曾治療過一個人,年約三十歲。在冬天時背負重物做生意,每天行走百餘里,休息時又經常坐在寒冷的地上。後來覺得腿疼,不能行走,慢慢地甚至臥床不能動彈,全身筋骨好像都痿廢了,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張某某用加味補血湯治療,將藥方中的乳香、沒藥都改用六錢,又加了淨萸肉一兩。幾劑藥後,腿就不疼了。又服用了十多劑,就完全痊癒了。

按:,加味補血湯,原本是治療內中風導致氣血兩虛的,稍微變通一下,就能治療腿疼,而且效果這麼好,可以說是善用現成藥方了。

2. (十三)治肢體痿廢方

3. 1.振頹湯

治痿廢。

生黃耆(六錢),知母(四錢),野臺參(三錢),於術(三錢),當歸(三錢),生明乳香(三錢),生明沒藥(三錢),威靈仙(錢半),乾薑(二錢),牛膝(四錢)

熱者,加生石膏數錢,或至兩許。寒者去知母,加烏附子數錢。筋骨受風者,加明天麻數錢。脈弦硬而大者,加龍骨、牡蠣各數錢,或更加山萸肉亦佳。骨痿廢者,加鹿角膠、虎骨膠各二錢(另燉同服)。然二膠偽者甚多,若恐其偽,可用續斷、菟絲子各三錢代之。手足皆痿者,加桂枝尖二錢。

痿證之大旨,當分為三端:有肌肉痹木,抑搔不知疼癢者。其人或風寒襲入經絡,或痰涎鬱塞經絡,或風寒痰涎,互相凝結經絡之間,以致血脈閉塞,而其原因,實由於胸中大氣虛損。蓋大氣旺,則全體充盛,氣化流通,風寒痰涎,皆不能為恙。大氣虛,則腠理不固,而風寒易受,脈管湮淤,而痰涎易郁矣;有周身之筋拘攣,而不能伸者。蓋人身之筋,以宗筋為主,而能榮養宗筋者,陽明也。

其人脾胃素弱,不能化谷生液,以榮養宗筋,更兼內有蘊熱以鑠耗之,或更為風寒所襲,致宗筋之伸縮自由者,竟有縮無伸,浸成拘攣矣;有筋非拘攣,肌肉非痹木,惟覺骨軟不能履地者,乃骨髓枯涸,腎虛不能作強也。

方中用黃耆以補大氣,白朮以健脾胃,當歸、乳香、沒藥以流通血脈,靈仙以祛風消痰,恐其性偏走泄,而以人參之氣血兼補者佐之,乾薑以開氣血之痹,知母以解乾薑、人參之熱,則藥性和平,可久服而無弊。其陽明有實熱者,加石膏以清陽明之熱,仿《金匱》風引湯之義也。

營衛經絡有凝寒者,加附子以解營衛經絡之寒,仿《金匱》近效朮附湯之義也。至其脈弦硬而大,乃內風煽動,真氣不固之象,故加龍骨、牡蠣以熄內風斂真氣。骨痿者加鹿膠、虎膠取其以骨補骨也。筋骨受風者,加明天麻取其能搜筋骨之風,又能補益筋骨也。若其痿專在於腿,可但用牛膝以引之下行。

若其人手足並痿者,又宜加桂枝兼引之上行。

或問:此方治痿之因熱者,可加生石膏至兩許,其證有實熱可知,而方中仍用乾薑何也?答曰:《金匱》風引湯治熱癱癇之的方,原石膏、寒水石與乾薑並用。蓋二石性雖寒而味則淡,其寒也能勝乾薑之熱,其淡也不能勝乾薑之辣。故痿證之因熱者,仍可借其異常之辣味,以開氣血之痹也。

白話文:

[1.振頹湯]

本方適用於治療肢體痿廢。

配方如下:生黃耆六錢,知母四錢,野臺參三錢,於術三錢,當歸三錢,生明乳香三錢,生明沒藥三錢,威靈仙一錢半,乾薑二錢,牛膝四錢。

對於體質偏熱的患者,可增加生石膏數錢,甚至可至一兩。體質偏寒者應去除知母,改加烏附子數錢。若患者筋骨受風,則可加入明天麻數錢。脈象弦硬且大的患者,應加入龍骨和牡蠣各數錢,或可再加入山萸肉效果更佳。骨萎廢者,應加入鹿角膠和虎骨膠各二錢(需單獨燉煮後一同服用)。然而市面上二膠的偽品眾多,如對其品質有所顧慮,可用續斷和菟絲子各三錢代替。手腳均痿廢者,應加入桂枝尖二錢。

痿廢病症的主要分類有三:一是肌肉麻木,即便抓撓也無痛癢感。這可能由風寒侵入經絡,或痰涎阻塞經絡,或是風寒痰涎在經絡間相互凝結,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其根本原因實際上是胸中大氣的虛損。如果大氣旺盛,全身就會充滿活力,氣血運行順暢,風寒痰涎都無法造成影響。然而,一旦大氣虛弱,肌膚防禦能力下降,風寒易侵入,脈絡淤滯,痰涎容易積聚;二是全身筋肉緊繃,無法伸展。人體的筋肉主要由宗筋控制,而能夠滋養宗筋的是陽明胃經。

若脾胃功能素來薄弱,無法轉化食物生成津液滋養宗筋,再加上內熱消耗,或受到風寒侵襲,導致宗筋失去伸縮自如的能力,逐漸形成筋肉緊繃;三是筋肉雖未緊繃,肌肉也無麻木感,但感覺骨骼鬆軟無法站立,這是因為骨髓乾涸,腎虛導致身體無法強壯。

本方使用黃耆補充大氣,白朮調理脾胃,當歸、乳香、沒藥促進血液循環,靈仙驅風化痰,為防止其性偏泄,以人參這種能同時補氣血的藥物輔助,乾薑開通血脈,知母緩解乾薑和人參的熱性,使藥性平和,適合長期服用。對於陽明胃經有實熱的患者,加入石膏清熱,仿效《金匱要略》風引湯的原理。

對於營衛經絡受寒的患者,加入附子以溫暖經絡,仿效《金匱要略》近效朮附湯的原理。對於脈象弦硬且大的患者,表示內風煽動,真氣不穩,因此加入龍骨和牡蠣以平息內風,收斂真氣。對於骨萎廢者,加入鹿角膠和虎骨膠,利用骨補骨的原則。對於筋骨受風的患者,加入明天麻,因其既能搜風,又能滋養筋骨。若痿廢專在腿部,僅需使用牛膝以引導藥效下行。

若四肢均痿廢,應加入桂枝以引導藥效上行。

有人會問:此方治療因熱引起的痿廢,可以加生石膏至一兩,顯示患者體內確實有實熱,那麼為何方中還使用乾薑呢?回答如下:《金匱要略》風引湯是治療熱癱癇的名方,其中原本就同時使用了石膏、寒水石和乾薑。雖然石膏和寒水石性寒,但味道清淡,其寒性足以抵消乾薑的熱性,但其清淡的味道卻無法抵消乾薑的辛辣。因此,對於因熱引起的痿廢症,仍然可以利用乾薑異常的辛辣味,來開通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