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二、藥物 (7)
二、藥物 (7)
1. 10.甘草解
(附:甘草反鰱魚之質疑)
甘草:性微溫,其味至甘。能解一切毒性。甘者主和,故有調和脾胃之功,甘者主緩,故雖補脾胃而實非峻補。炙用則補力較大,是以方書謂脹滿證忌之。若軋末生服,轉能通利二便,消脹除滿。若治瘡瘍亦宜生用,或用生者煎服亦可。仲景有甘草瀉心湯,用連、苓、半夏以瀉心下之痞,即用甘草以保護心主,不為諸藥所傷損也。至白虎湯用之,是借其甘緩之性以緩寒藥之侵下。
通脈湯、四逆湯用之,是借其甘緩之性,以緩熱藥之僭上。與芍藥同用,能育陰緩中止疼,仲景有甘草芍藥湯。與乾薑同用,能逗留其熱力使之綿長,仲景有甘草乾薑湯。與半夏、細辛諸藥同用,能解其辛而且麻之味,使歸和平。惟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反,余藥則皆相宜也。
古方治肺癰初起,有單用粉甘草四兩,煮湯飲之者,恆有效驗。愚師其意,對於肺結核之初期,咳嗽吐痰,微帶腥臭者,恆用生粉甘草為細末,每服錢半,用金銀花三錢煎湯送下,日服三次,屢屢獲效。若肺病已久,或兼吐膿血,可用粉甘草細末三錢,浙貝母、三七細末各錢半,共調和為一日之量,亦用金銀花煎湯送下。若覺熱者,可再加玄參數錢,煎湯送服。
皮黃者名粉甘草,性平不溫,用於解毒清火劑中尤良。
愚擬治霍亂兩方,一為急救回生丹,一為衛生防疫寶丹,二方中皆重用甘草,則甘草之功用可想也。然亦多賴將甘草軋細生用,未經蜜炙、水煮耳。誠以暴病傳染,皆挾有毒氣流行,生用則其解毒之力較大,且甘草熟用則補,生用則補中仍有流通之力,故於霍亂相宜也。至於生用能流通之說,可以事實徵之。
【附案】,開原王姓幼童,脾胃虛弱,飲食不能消化,恆吐出,且小便不利,周身漫腫,腹脹大,用生甘草細末與西藥百布聖各等分,每服一錢,日三次,數日吐止便通,腫脹皆消。
鐵嶺友人魏××,其地多甘草,魏××日以甘草置茶壺中當茶葉沖水飲之,旬日其大小便皆較勤,遂不敢飲。後與愚覿面,為述其事,且問甘草原有補性,何以通利二便?答曰:「甘草熟用則補,生用則通,以之置茶壺中雖沖以開水,其性未熟,仍與生用相近故能通也。」
門生李××言,曾有一孺子患腹疼,用暖臍膏貼之,後其貼處潰爛,醫者謂多飲甘草水可愈。復因飲甘草水過多,小便不利,身腫腹脹,再延他醫治之,服藥無效。其地近火車站,火車恆裝卸甘草,其姊攜之拾甘草嚼之,日以為常,其腫脹竟由此而消。觀此,則知甘草生用、熟用,其性竟若是懸殊,用甘草者,可不於生、熟之間加之意乎?
白話文:
[10.甘草的作用]
甘草:性質略溫,味道極甜。能解除所有毒素。由於它的甜味有助於調和,因此有調理脾胃的功效,但甜味同時代表緩和,所以它雖然能補脾胃,實際上卻不是強烈的補品。經過烘烤使用時,補益的效果會更強,因此醫書上提到,有脹滿症狀的人應避免使用。但如果磨成粉末生吃,反而能通利大小便,消除脹滿感。治療瘡瘍時也應生用,或者用生的來煎服也是可行的。張仲景的甘草瀉心湯,就是利用黃連、茯苓、半夏來治療心下痞滿,同時用甘草保護心臟,防止其他藥物對心臟造成傷害。在白虎湯中使用甘草,是利用其緩和的特性來減緩寒性藥物的向下入侵。
在通脈湯、四逆湯中使用甘草,是利用其緩和的特性,來緩和熱性藥物的向上衝擊。與芍藥一同使用,能滋養陰氣,緩和中焦,止痛,張仲景有甘草芍藥湯。與乾薑一同使用,能讓其熱力持續更久,張仲景有甘草乾薑湯。與半夏、細辛等藥一同使用,能消除這些藥物的辛辣和麻木感,使其性質變得平和。只是不能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一起使用,其餘的藥物都能與甘草搭配。
古方治療肺癰初起,有用單純的甘草四兩煮湯喝的,通常都有效果。我根據這個想法,對於肺結核初期,咳嗽有痰,稍微帶有腥臭的,常用生的甘草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三錢的金銀花煎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多次見效。如果肺部疾病已經很久,或者有吐膿血的情況,可以用三錢的甘草粉末,加上浙貝母、三七粉末各半兩,混合作為一天的份量,也用金銀花煎湯送服。如果感覺熱,可以再加數錢的玄參,煎湯送服。
皮色發黃的叫粉甘草,性質平和不溫,用於解毒清火的藥方中效果更佳。
我設計了兩個治療霍亂的方子,一個是急救回生丹,另一個是衛生防疫寶丹,兩個方子中都大量使用甘草,甘草的功效可見一斑。然而,這也多半仰賴將甘草磨細生用,沒有經過蜜炙、水煮。因為急病和傳染病,往往都夾雜著毒氣流行,生用時其解毒的力量更大,而且甘草煮熟用時有補益作用,生用時補益中仍具有流通的能力,因此適合用於霍亂的治療。至於生用能促進流通的說法,可以從實際案例得到驗證。
附錄案例:
開原有一個姓王的小孩,脾胃虛弱,飲食無法消化,常常嘔吐,並且小便不暢,全身浮腫,腹部膨脹。用生的甘草粉末與西藥百布聖等量混合,每次服用一錢,每天三次,幾天后嘔吐停止,小便也變得順暢,浮腫和脹滿都消失了。
鐵嶺的朋友魏XX,當地有很多甘草,魏XX每天把甘草放在茶壺裏當作茶葉沖水喝,十天後他的大小便都變得頻繁,於是不敢再喝了。後來跟我面對面談論此事,並問為什麼甘草本來有補益性質,為什麼能通利大小便?我回答說:「甘草煮熟用時有補益作用,生用時有流通能力,你放在茶壺中沖開水,其性質仍未熟化,與生用相似,所以能起到流通的作用。」
學生李XX說,曾經有一個小孩肚子痛,用暖臍膏貼在肚臍上,後來貼的地方潰爛了,醫生說多喝甘草水可以痊癒。但是因為喝太多甘草水,小便不通,身體浮腫,腹部膨脹,再請其他醫生治療,吃藥都無效。他們家離火車站很近,火車經常裝卸甘草,他姐姐就帶著他去撿甘草吃,每天都這樣,結果他的浮腫竟然因此消失了。從這個例子看來,甘草生用和煮熟用的性質竟如此不同,使用甘草的人,怎能不在生用和煮熟之間加以區別呢?
2. 附:甘草反鰱魚之質疑
近閱《遁園醫案》(長沙蕭琢如著)載鰱魚反甘草之事。謂當遜清末葉,醫士顏××篤實人也,一日告余,曾在某邑為人治病,見一奇案,令人不解。有一農家人口頗眾,冬月塘涸取魚,煮食以供午餐,丁壯食魚且盡,即散而赴工。婦女童稚數人復取魚烹治佐食。及晚,有一婦初覺飽悶不適,臥床歇息,眾未介意。
次日呼之不起,審視則已僵矣。舉家驚訝,莫明其故。再四考查,自進午餐後並未更進他種食物,亦無纖芥事故,乃取前日烹魚之釜細察視之,除魚汁骨肉外,惟存甘草一條約四五寸許。究問所來,據其家婦女云,小孩啼哭每以甘草與食,釜中所存必系小兒所遺落者。又檢所烹之魚,皆系鰱魚,並非毒物。
且甘草亦並無反鰱魚之說,矧同食者若干人,何獨一人偏受其災。頃刻鄰里咸集。又久之,其母家亦至。家人據實以告眾,一少年大言於眾曰:「甘草鰱魚同食斃命,千古無此奇事,豈得以謊言搪塞?果爾,則再用此二物同煮,與我食之。」言已,即促同來者照辦,並親自手擎二物置釜中。
烹熟,取盤箸陳列席間,旁人疑阻者輒怒斥之,即席大啖,並笑旁觀者愚闇膽怯。屆晚間固無甚痛苦,亦無若何表示,至次晨則僵臥不起矣。由斯其母家嫌疑解釋。按鰱魚為常食之物,甘草又為藥中常用之品,苟此二物相反,疏方用甘草時即當戒其勿食鰱魚。
白話文:
最近閱讀了《遁園醫案》(由長沙的蕭琢如所著),書中記載了一件關於鰱魚與甘草相剋的事。故事發生在清朝末年,有一位誠實的醫生顏某向我透露,他曾經在某個地方為人看病,目睹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病例。有個農家,人丁興旺,在冬天水塘乾涸時捕獲了一些魚,中午烹煮來吃。壯年男子們吃完魚就去工作了,剩下的婦女和小孩繼續食用剩餘的魚。
到了晚上,其中一名婦女開始感到脹氣不舒服,便躺在牀上休息,當時其他人並未放在心上。
隔天早晨,發現她無法被喚醒,一看之下已經僵硬死亡,全家人都很震驚,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經過反覆調查,從午餐後到現在,她沒有吃過其他食物,也沒有任何異常情況,於是他們仔細檢查煮魚的鍋子,除了魚汁、魚骨和魚肉,只找到一條大約四五寸長的甘草。進一步追查,家中的婦女說,孩子哭鬧時會給他們甘草吃,鍋裡的甘草可能是小孩不慎遺落在裡面的。再檢查煮的魚,確定都是鰱魚,並不是有毒的魚類。
而且,從未聽聞過甘草與鰱魚相剋的說法,況且一起吃魚的人很多,為什麼偏偏只有她一人受到這樣的不幸。不久,鄰居們都來了,又過了一段時間,她的孃家親屬也趕到了。家人把事情原委告訴大家,一個年輕人大聲對眾人說:「甘草與鰱魚一起吃會致命,這實在是千古奇談,怎能用這種謊言來敷衍?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再用這兩樣東西一起煮,讓我來吃。」說完,他立刻催促同行的人照做,並且親自拿起甘草和鰱魚放入鍋中。
煮熟後,他將菜擺在桌上,對於旁人懷疑阻止他的態度,他都憤怒地斥責回去,當場大口享用,還嘲笑旁觀者愚昧膽小。到了晚上,他並沒有感受到什麼痛苦,也沒有任何異狀,但到了第二天早上,他卻像先前那位婦女一樣,僵硬地躺在牀上無法起身。因此,她的孃家人消除了對農家的懷疑。鰱魚是人們常吃的魚類,甘草也是中藥裡常用的藥材,倘若這兩樣東西真的相剋,那麼在開藥方使用甘草時,就應該提醒病人不要吃鰱魚。
3. 11.硃砂解
硃砂:味微甘性涼,為汞五硫一化合而成。性涼體重,故能養精神、安魂魄、鎮驚悸、熄肝風;為其色赤入心,能清心熱,使不耗血,故能治心虛怔忡及不眠;能消除毒菌,故能治暴病傳染、霍亂吐瀉;能入腎導引腎氣上達於心,則陰陽調和,水火既濟,目得水火之精氣以養其瞳子,故能明目;外用之,又能敷瘡瘍疥癩諸毒。
鄒潤安曰:凡藥所以致生氣於病中,化病氣為生氣也。凡用藥取其稟賦之偏,以救人陰陽之偏勝也。是故藥物之性,未有不偏者。徐洄溪曰: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愚謂:丹砂,則取其質與氣與色為用者也。
質之剛是陽,內含汞則陰氣之寒是陰,色純赤則陽,故其義為陽抱陰,陰承陽,稟自先天,不假作為。人之有生以前,兩精相搏即有神,神依於精乃有氣,有氣而後有生,有生而後知識具以成其魂,鑑別昭以成其魄,故凡精氣失其所養,則魂魄遂不安,欲養之安之,則舍陰陽緊相抱持,密相承接之丹砂又奚取乎?然謂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何也?夫固以氣寒,非溫煦生生之具,故僅能於身體五臟百病中,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耳。若身體五臟百病中,其不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者,則不必用丹砂也。
血脈不通者,水中之火不繼續也,煩滿消渴者,火中之水失滋澤也,中惡腹痛陰陽不相保抱,邪得乘間以入,毒氣疥瘻諸瘡,陽不畜陰而反灼陰,得惟藥之陽抱陰,陰涵陽者治之,斯陽不為陰賊,陰不為陽累,諸疾均可已矣。按此為鄒氏釋《神農本草經》之文,可謂精細入微矣。
【附案】,壬寅秋月,霍亂流行。友人毛××之侄,受此證至垂危,衣冠既畢,舁之床上。毛××見其仍有微息,遂研硃砂錢許,和童便灌之,其病由此竟愈。
一女子得霍亂至垂危,醫者辭不治,時愚充教員於其處,求為診治,亦用藥無效。適有搖鈴賣藥者,言能治此證,亦單重用硃砂錢許,治之而愈。愚從此知硃砂善化霍亂之毒菌。至己未在奉天擬得急救回生丹、衛生防疫寶丹兩方,皆重用硃砂,治愈斯歲之患霍亂者不勝紀,傳之他省亦救人甚夥,可徵硃砂之功效神奇矣。
然須用天產硃砂方效,若人工所造硃砂(色紫成大塊作錠形者,為人工所造硃砂),止可作顏料用,不堪入藥。
白話文:
標題:[11.硃砂解]
內容:硃砂的味道稍微帶點甜,性質偏涼,是由汞和硫磺以五比一的比例化合而成的。它因爲性質偏涼且份量重,所以能夠滋養精神,安定魂魄,鎮定驚悸,抑制肝臟風熱。因其顏色爲紅色,能進入心臟,清理心熱,防止血液過度消耗,因此能治療心虛引起的心跳加速和失眠。硃砂還能消除有毒細菌,因此可以治療突然發生的傳染病和霍亂引起的嘔吐與腹瀉。它能夠進入腎臟,引導腎氣上達於心,使陰陽調和,水火既濟,眼睛得到水火之精氣的滋養,因此能明目。外部使用時,還可以敷治瘡瘍、疥癩等疾病。
鄒潤安說:藥物之所以能治病,是因爲它們能將生氣注入病中,將病氣轉化爲生氣。用藥通常都是利用藥性的偏性,來糾正人體陰陽的偏勝。因此,藥物的性質沒有不偏的。徐洄溪說:用藥,可能是取其氣味,或是顏色,或是形狀,或是質地,或是性情,或是生長的時期,或是生成的地方。我認爲:硃砂,則是取其質地、氣味和顏色來使用的。
硃砂質地堅硬,這是陽的表現,內部含有的汞則代表了陰冷,顏色純紅則屬陽,因此其意義在於陽包陰,陰承陽,稟賦自先天,無需後天加工。人在出生前,兩精相合即產生神,神依附於精才能產生氣,有了氣之後纔會有生命,有了生命之後,知識具備形成魂,辨別能力形成魄。因此,如果精氣失去滋養,魂魄就會不安定,想要養魂安魄,除了硃砂這種陰陽緊抱,密相承接的藥物,還能用什麼呢?然而,爲什麼說硃砂可以主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呢?這是因爲硃砂性寒,不是溫煦生機的工具,所以只能在身體五臟百病中,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如果身體五臟百病中,不需要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的情況,就不必用硃砂。
血脈不通,是因爲水中的火無法持續,煩躁滿口渴,是因爲火中的水失去滋潤。中惡腹痛,是陰陽不能互相擁抱,邪氣得以乘機而入,毒氣疥瘡等瘡疾,是陽不能蓄陰反而灼傷陰,只有用藥物的陽抱陰,陰涵陽來治療,這樣陽就不會被陰所害,陰也不會被陽所累,各種疾病都可以痊癒。這是鄒氏解釋《神農本草經》的文字,可以說是非常精細深入的。
【附案】在壬寅年秋季,霍亂盛行。朋友毛某的侄子,得了這種病到了垂危的地步,已經穿好壽衣,抬到牀上。毛某見他還有微弱的氣息,於是磨碎了一些硃砂,和着童子尿灌給他,結果他的病就這樣竟然好了。
一個女子得了霍亂到了垂危的地步,醫生拒絕治療,當時我在她家當教師,請求爲她診治,但用藥無效。恰好有一個搖鈴賣藥的人,說他能治療這種病症,也是大量使用硃砂,治療後病癒。我從此知道硃砂善於化解霍亂的毒素。到了己未年,在奉天擬定了急救回生丹、衛生防疫寶丹兩個方子,都大量使用硃砂,治癒了那一年患霍亂的人無數,傳到其他省份也救了許多人,這證明了硃砂的功效神奇。
然而,必須使用天然產的硃砂纔有效,如果是人工製造的硃砂(顏色爲紫色,形成大塊狀,像錠子一樣的,是人工製造的硃砂),只能作爲顏料使用,不適合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