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75)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75)

1. 5.鎮肝熄風湯

後至元李東垣、朱丹溪出,對於內中風一證,於河間之外,又創為主氣、主濕之說。東垣謂人之元氣不足,則邪湊之,令人猝倒僵仆,如風狀。夫人身之血,原隨氣流行,氣之上升者過多,可使腦部充血,排擠腦髓神經。至於昏厥,前所引《內經》三節文中已言之詳矣。若氣之上升者過少,又可使腦部貧血,無以養其腦髓神經,亦可至於昏厥。

是以《內經》又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眩。」觀《內經》如此云云,其劇者,亦可至於昏厥,且其謂腦為之不滿,實即指腦中貧血而言也。由斯而論,東垣之論內中風,由於氣虛邪湊,原於腦充血者之中風無關,而實為腦貧血者之中風,開其治法也。是則河間之主火,為腦充血,東垣之主氣,為腦貧血,一實一虛,迥不同也。

至於丹溪則謂東南氣溫多濕,有病風者,非風也,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此方書論中風者所謂丹溪主濕之說也。然其證原是痰厥,與腦充血、腦貧血皆無涉。即使二證當昏厥之時,間有挾痰者,乃二證之兼證,非二證之本病也。

按:,其所謂因熱生風之見解,似與河間主火之意相同,而實則迥異。蓋河間所論之火生於燥,故所用之藥,注重潤燥滋陰。丹溪所論之熱生於濕,其所用之藥,注重去濕利痰。夫濕非不可以生熱,然因濕生熱,而動肝風者甚少矣(肝風之動多因有燥熱)。是則二子之說,仍以河間為長也。

至清中葉王勳臣出,對於此證,專以氣虛立論。謂人之元氣,全體原十分,有時損去五分,所餘五分,雖不能充體,猶可支持全身。而氣虛者經絡必虛,有時氣從經絡虛處透過,並於一邊,彼無氣之邊,即成偏枯。爰立補陽還五湯,方中重用黃耆四兩,以峻補氣分,此即東垣主氣之說也。

然王氏書中,未言脈象何如。若遇脈之虛而無力者,用其方原可見效。若其脈象實而有力,其人腦中多患充血,而復用黃耆之溫而升補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見,此固不可不慎也。前者邑中某人,右手廢不能動,足仍能行。其孫出門,遇一在津業醫者甫歸,言此證甚屬易治,遂延之診視。

所立病案言脈象洪實,已成瘓證無疑。其方仿王氏補陽還五湯,有黃耆八錢。服藥之後,須臾昏厥不醒矣。夫病本無性命之憂,而誤服黃耆八錢,竟至如此,可不慎哉!

劉××丁卯來津後,其腦中常覺發熱,時或眩暈,心中煩躁不寧,脈象弦長有力,左右皆然,知系腦充血證。蓋其憤激填胸,焦思積慮者已久,是以有斯證也。為其腦中覺熱,俾用綠豆實於囊中作枕,為外治之法。又治以鎮肝熄風湯,於方中加地黃一兩,連服數劑,腦中已不覺熱。

白話文:

到了元朝末年,李東垣和朱丹溪出現,他們對於「內中風」這個病症,在劉河間的觀點之外,又提出了以「氣」和「濕」為主要原因的說法。李東垣認為,人體元氣不足,邪氣就會侵入,導致人突然倒地僵硬,看起來像中風一樣。人體的血液本來是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動的,如果氣向上升得太過,就可能使腦部充血,擠壓到腦髓神經,導致昏厥,這點在前面引用的《內經》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反之,如果氣向上升得太少,也會使腦部貧血,無法滋養腦髓神經,同樣會導致昏厥。

所以《內經》又說:「上升的氣不足,腦部就會感到空虛不滿,耳朵會出現鳴響,頭會感到傾斜,眼睛會感到眩暈。」觀察《內經》這樣的描述,嚴重時也會導致昏厥,而且所謂腦部空虛不滿,實際上就是指腦部貧血。由此看來,李東垣認為的內中風,是因氣虛導致邪氣侵入,與腦充血引起的中風無關,而是屬於腦貧血引起的中風,並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這樣看來,劉河間的觀點是認為中風由火引起,是腦充血;而李東垣的觀點是認為中風由氣虛引起,是腦貧血,一個是實證,一個是虛證,兩者截然不同。

至於朱丹溪則認為,東南地區氣候溫熱潮濕,有患中風的人,其實並不是真的中風,而是因為濕氣產生痰,痰產生熱,熱產生風,這就是醫書中所謂的丹溪主張「濕」的說法。然而,這種情況實際上屬於痰厥,與腦充血和腦貧血都無關。即使這兩種情況在昏厥時,偶爾會夾雜痰,那也是兩種情況的兼證,而不是這兩種情況的本質病因。

_補充說明:_朱丹溪所謂的「因熱生風」的觀點,表面上與劉河間主張「火」的觀點相似,但實際上截然不同。因為劉河間所說的火是由於乾燥引起的,所以他使用的藥物,注重滋潤乾燥、滋養陰液。而朱丹溪所說的熱是由於潮濕引起的,他使用的藥物,注重祛濕利痰。雖然濕氣確實會產生熱,但因濕生熱而引發肝風的情況卻很少(肝風的產生大多是因為有乾燥的熱)。因此,這兩位醫家的說法,還是以劉河間的觀點較為正確。

到了清朝中期,王勳臣提出,對於這種病症,專門從氣虛的角度來分析。他認為,人體的元氣總量是十分,如果失去五分,剩下的五分雖然無法完全充滿身體,但還可以維持全身的運作。而氣虛的人經絡必定虛弱,有時氣會從經絡虛弱的地方洩漏,集中到身體的一側,而沒有氣的那一側就會形成半身不遂。於是,他創立了補陽還五湯,方劑中大量使用黃耆四兩,以峻補氣分,這就是李東垣「主氣」的觀點。

然而,王勳臣的書中,沒有提到脈象應該如何判斷。如果遇到脈象虛弱無力的人,使用他的方劑可能會有效果。但如果脈象強勁有力,這個人腦部很可能是充血,這時候如果再使用黃耆這種溫熱升補的藥物,只會助長血液向上湧,必定會立即出現危險。這一點必須謹慎注意。先前我們這裡有個人,右手癱瘓不能動,腳卻還能走路。他的孫子出門,遇到一位剛從外地回來的醫生,說這個病很容易治好,就請他來看病。

這位醫生診斷後認為,病人的脈象洪大有力,確定是癱瘓的症狀。開的藥方仿效王勳臣的補陽還五湯,使用了黃耆八錢。病人服藥後,很快就昏迷不醒了。原本這個病並沒有危及性命的危險,卻因為誤服了黃耆八錢,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實在不能不謹慎啊!

劉某某在丁卯年來到天津後,經常覺得腦部發熱,時常感到眩暈,心中煩躁不安,脈象弦長有力,左右都是如此,這應該是腦充血的症狀。估計是因為他長期憤怒、焦慮和思慮過度,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他覺得腦部發熱,就讓他把綠豆裝在布袋裡當枕頭,作為外治的方法。又用鎮肝熄風湯來治療,在藥方中加入了地黃一兩,連續服用幾劑後,腦部發熱的感覺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