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63)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63)

1. 8.加味麥門冬湯

治婦女倒經。

干寸冬(五錢,帶心),野臺參(四錢),清半夏(三錢),生山藥(四錢,以代粳米),生杭芍(三錢),丹參(三錢),甘草(二錢),生桃仁(二錢,帶皮尖搗),大棗(三枚,捭開)

婦女倒經之證,陳修園《女科要旨》借用《金匱》麥門冬湯,可謂特識。然其方原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今用以治倒經,必略為加減,而後乃與病證吻合也。

或問,《金匱》麥門冬湯所主之病,與婦人倒經之病迥別,何以能借用之而有效驗?答曰:沖為血海,居少腹之兩旁。其脈上隸陽明,下連少陰。少陰腎虛,其氣化不能閉藏以收攝沖氣,則沖氣易於上干。陽明胃虛,其氣化不能下行以鎮安沖氣,則沖氣亦易於上干。沖中之氣既上干,沖中之血自隨之上逆,此倒經所由來也。

麥門冬湯,於大補中氣以生津液藥中,用半夏一味,以降胃安沖,且以山藥代粳米,以補腎斂沖,於是沖中之氣安其故宅,沖中之血,自不上逆,而循其故道矣。特是經脈所以上行者,固多因沖氣之上干,實亦下行之路,有所壅塞。觀其每至下行之期,而後上行可知也。故又加芍藥、丹參、桃仁以開其下行之路,使至期下行,毫無滯礙。

是以其方非為治倒經而設,而略為加減,即以治倒經甚效,愈以嘆經方之函蓋無窮也。

用此方治倒經大抵皆效,而間有不效者,以其兼他證也。曾治一室女,倒經年餘不愈,其脈象微弱。投以此湯,服藥後甚覺短氣。再診其脈,微弱益甚。自言素有短氣之病,今則益加重耳。恍悟其胸中大氣,必然下陷,故不任半夏之降也。遂改用拙擬升陷湯,連服十劑。短氣愈,而倒經之病亦愈。

一少婦,倒經半載不愈。診其脈微弱而遲,兩寸不起,呼吸自覺短氣,知其亦胸中大氣下陷。亦投以升陷湯,連服數劑,短氣即愈。身體較前強壯,即停藥不服。其月經水即順,逾十月舉男矣。

或問,倒經之證,既由於沖氣胃氣上逆,大氣下陷者,其氣化升降之機正與之反對,何亦病倒經乎?答曰:此理甚微奧,人之大氣,原能斡旋全身,為諸氣之綱領。故大氣常充滿於胸中,自能運轉胃氣使之下降,鎮攝沖氣使不上衝。大氣一陷,綱領不振,諸氣之條貫多紊亂,此乃自然之理也。

是知沖氣胃氣之逆,非必由於大氣下陷,而大氣下陷者,實可致沖胃氣逆也。致病之因既不同,用藥者豈可膠柱鼓瑟哉。

白話文:

[8.加味麥門冬湯]

這帖藥方用來治療婦女倒經的症狀。

使用的主要藥材有:麥門冬五錢(帶心)、野臺參四錢、清半夏三錢、生山藥四錢(代替粳米)、生杭芍三錢、丹參三錢、甘草二錢、生桃仁二錢(帶皮尖搗碎)、大棗三枚(掰開)。

婦女倒經這種病症,陳修園在《女科要旨》中借用《金匱》中的麥門冬湯來治療,可見其見解獨到。然而原本的方子主要治療的是「火逆上氣,咽喉不利」的情況。現在若用來治療倒經,就必須稍作調整,才能更貼近病症的需求。

有人可能會問,《金匱》中麥門冬湯原本的治療目標,與婦女倒經截然不同,為什麼借用了卻還能有效呢?回答是:沖脈是血海,位於小腹兩側。其脈絡上接陽明,下通少陰。當少陰腎氣虛弱時,無法有效收斂沖脈之氣,沖脈之氣便容易上竄;同理,當陽明胃氣虛弱,無法穩定沖脈之氣,也會導致沖脈之氣上竄。一旦沖脈之氣上竄,沖脈中的血液也會隨之上行,這就是倒經產生的原因。

麥門冬湯中,大量補中氣生津液的藥物,加上半夏一味,可以降胃氣、安沖脈,再以山藥代替粳米,補腎氣、斂沖脈,如此一來,沖脈之氣得以安定,沖脈中的血液也就不再上行,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然而,導致經脈上行的原因,不僅僅是沖脈之氣的上竄,也可能是下行道路受到阻塞。從經期本該下行,卻反而上行的情況來看,就可以明白這一點。因此,我們再加入芍藥、丹參、桃仁,來打通下行的道路,確保到了經期可以順利下行,沒有任何阻礙。

雖然這帖藥方並非專門為了治療倒經而設計,但經過些許調整,卻能非常有效的治療倒經,令人感嘆古方的深遠涵蓋力。

用這帖藥方治療倒經,大部分情況都能獲得良好效果,但偶爾也有例外,那可能因為併發其他病症。曾有一個少女,倒經一年多都未能痊癒,她的脈象顯示虛弱。我讓她服用這帖藥方,但服藥後她感到短氣。再次診脈,發現脈象虛弱的情況更嚴重了。她自述本就有短氣的毛病,現在只不過更加嚴重罷了。我突然想到,她的胸中大氣可能已經下陷,所以無法承受半夏的降氣作用。於是,我換了一帖升陷湯,連續服用十劑,短氣的問題解決了,倒經的毛病也跟著好了。

另一個年輕女子,倒經半年未癒。她的脈象微弱且遲緩,兩寸處脈象不明顯,呼吸時會感覺短氣,我知道這是胸中大氣下陷的徵兆。同樣地,我讓她服用升陷湯,連續服用幾劑後,短氣的問題就解決了。她的身體比之前強壯許多,停藥後月經恢復正常,十個月後還生下一個男孩。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倒經是由於沖脈、胃氣上逆和大氣下陷引起的,那麼氣化的升降機制應該是相反的,為什麼還會發生倒經呢?答案是:這個道理相當微妙複雜。人體的大氣能夠協調全身的運作,是所有氣的領導。當大氣充滿胸腔,它就能讓胃氣下降,並控制沖脈之氣不上竄。一旦大氣下陷,整個系統失去平衡,各種氣的運作就會混亂,這是自然的道理。

由此可知,沖脈、胃氣的上逆,不一定是由於大氣下陷造成的,但大氣下陷確實可能導致沖脈、胃氣上逆。既然病因不同,治療時當然不能墨守成規。

2. 9.壽胎丸

治滑胎。

菟絲子(四兩,炒燉),桑寄生(二兩),川續斷(二兩),真阿膠(二兩)

上藥將前三味軋細,水化阿膠和為丸一分重(干足一分)。每服二十丸,開水送下,日再服。氣虛者加人參二兩,大氣陷者加生黃耆三兩,食少者加炒白朮二兩,涼者加炒補骨脂二兩,熱者加生地二兩。

胎在母腹,若果善吸其母之氣化,自無下墜之虞。且男女生育,皆賴腎臟作強。菟絲大能補腎,腎旺自能蔭胎也。寄生能養血、強筋骨,大能使胎氣強壯,故《神農本草經》載其能安胎。續斷亦補腎之藥。阿膠系驢皮所熬,最善伏藏血脈,滋陰補腎,故《神農本草經》亦載其能安胎也。

至若氣虛者,加人參以補氣。大氣陷者,加黃耆以升補大氣。飲食減少者,加白朮以健補脾胃。涼者,加補骨脂以助腎中之陽(補骨脂善保胎修園曾詳論之)。熱者,加生地黃以滋腎中之陰。臨時斟酌適宜,用之無不效者。

此方乃思患預防之法,非救急之法。若胎氣已動,或至下血者,又另有急救之方。曾治一少婦,其初次有妊,五六月而墜。後又有妊,六七月間,忽胎動下血,急投以生黃耆、生地黃各二兩,白朮、山萸肉(去淨核)、龍骨(煅搗)、牡蠣(煅搗)各一兩,煎湯一大碗,頓服之,胎氣遂安。將藥減半,又服一劑。後舉一男,強壯無恙。

流產為婦人恆有之病,而方書所載保胎之方,未有用之必效者。誠以保胎所用之藥,當注重於胎,以變化胎之性情氣質,使之善吸其母之氣化以自養,自無流產之虞。若但補助妊婦,使其氣血壯旺固攝,以為母強自能蔭子,此又非熟籌完全也。是以愚臨證考驗以來,見有屢次流產者,其人恆身體強壯,分毫無病;而身體軟弱者,恐生育多則身體愈弱,欲其流產,而偏不流產。

於以知:或流產,或不流產,不盡關於妊婦身體之強弱,實兼視所受之胎善吸取其母之氣化否也。由斯而論,愚於千百味藥中,得一最善治流產之藥,乃菟絲子是也。

壽胎丸,重用菟絲子為主藥,而以續斷、寄生、阿膠諸藥輔之,凡受妊之婦,於兩月之後徐服一料,必無流產之弊。此乃於最易流產者屢次用之皆效。至陳修園謂宜用大補大溫之劑,使子宮常得暖氣,則胎自日長而有成,彼蓋因其夫人服白朮、黃芩連墜胎五次,後服四物湯加鹿角膠、補骨脂、續斷而胎安,遂疑涼藥能墜胎,篤信熱藥能安胎。不知黃芩之所以能墜胎者,非以其涼也。

《神農本草經》謂黃芩下血閉,豈有善下血閉之藥而能保胎者乎?蓋漢、唐以前,名醫用藥皆謹遵《神農本草經》,所以可為經方,用其方者鮮有流弊。迨至宋、元以還,諸家恆師心自智,其用藥或至顯背《神農本草經》。是以醫如丹溪,猶粗忽如此,竟用黃芩為保胎之藥,俾用其方者不惟無益,而反有所損,此所以為近代之名醫也。

所可異者,修園固篤信《神農本草經》者也,何於用白朮、黃芩之墜胎,不知黃芩之能開血閉,而但謂其性涼不利於胎乎?究之胎得其養,全在溫度適宜,過涼之藥,固不可以保胎,即藥過於熱,亦非所以保胎也。惟修園生平用藥喜熱惡涼,是以立論稍有所偏耳。

白話文:

[9.壽胎丸]

用於治療容易自然流產的情況。

菟絲子(約160克,炒熟),桑寄生(約80克),川續斷(約80克),真阿膠(約80克)

將上述藥材中的前三種研磨成細粉,用水溶解阿膠後混合成丸,每個丸子約重3.75公克。每次服用20粒,用開水吞服,每日兩次。如果氣虛,可添加人參約80克;如果氣血嚴重不足,可添加黃耆約120克;如果食慾不佳,可添加炒白朮約80克;如果體質偏寒,可添加炒補骨脂約80克;如果體質偏熱,可添加生地約80克。

胎兒在母體內,如果能夠充分吸收母親的氣血,就不會有流產的風險。而且,男女的生育能力都與腎臟功能有關。菟絲子能夠強腎,腎功能強健自然有助於保護胎兒。桑寄生能夠養血、強筋骨,讓胎兒的氣質更強壯,《神農本草經》記載它能安胎。川續斷也是補腎的良藥。阿膠是從驢皮中熬製而成,特別善於調節血液,滋陰補腎,《神農本草經》同樣記載它能安胎。

對於氣虛的人,可以加入人參來補氣。對於氣血嚴重不足的人,可以加入黃耆來提升氣血。對於食慾不佳的人,可以加入白朮來調理脾胃。對於體質偏寒的人,可以加入補骨脂來增加腎臟的陽氣。對於體質偏熱的人,可以加入生地黃來滋養腎臟的陰氣。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調整配方,使用後通常都能看到效果。

這個方子是為了預防可能發生的問題,而不是用於緊急情況。如果胎兒已經出現不穩定或出血的徵兆,需要另外使用緊急救治的方法。曾經治療過一個年輕女性,她第一次懷孕在五六個月的時候流產了。後來再次懷孕,在六七個月的時候,突然胎兒不穩並開始出血,立刻使用生黃耆、生地黃各約80克,白朮、山萸肉(去除所有果核)、煅龍骨、煅牡蠣各約40克,煮成一大碗湯,一次喝完,胎兒的情況很快得到了穩定。接著把藥量減半,再服用一次。最終順利生下一個健康的男孩,母子平安。

流產是婦女常見的疾病,但現有的醫書中所記錄的安胎方法,並不能保證一定有效。真正有效的安胎藥物應該重點關注胎兒,調節胎兒的氣質,讓胎兒能充分吸收母親的氣血來自我養護,這樣就可以避免流產。如果只是單純地補充孕婦的氣血,認為只要母親健康就能保護胎兒,這種想法並不全面。經過多年的臨牀觀察,我發現那些多次流產的人,往往身體強壯,沒有任何疾病;而那些身體較弱的人,即使擔心生育會讓身體更差,卻反而不會流產。

由此可知,是否流產不僅與孕婦的身體狀況有關,更與胎兒能否充分吸收母親的氣血有關。因此,我在眾多藥材中找到了一種非常適合治療流產的藥材,那就是菟絲子。

壽胎丸以大量菟絲子作為主要成分,輔以川續斷、桑寄生、阿膠等藥材,所有懷孕的女性在懷孕兩個月後慢慢服用一劑,可以避免流產。這個方法對那些最容易流產的人也同樣有效。陳修園建議使用大補大溫的藥物,讓子宮保持溫暖,胎兒自然就能成長到足月。他之所以有這種觀點,是因為他的妻子之前服用白朮、黃芩連續流產五次,後來改用四物湯加上鹿角膠、補骨脂、川續斷,胎兒才得以穩定。這讓他誤以為涼性藥物會導致流產,而溫熱藥物可以安胎。然而,黃芩之所以會導致流產,並不是因為它的涼性。

根據《神農本草經》,黃芩具有通經血的作用,難道有能通經血的藥物能保胎嗎?在漢、唐時期,名醫們嚴格遵循《神農本草經》使用藥材,因此他們的處方被視為經典,使用這些處方的人很少會出現副作用。直到宋、元時期,各家醫生開始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選擇藥材,有些甚至明顯違反《神農本草經》的原則。因此,即使是像丹溪這樣的名醫,也會粗心大意地使用黃芩作為安胎藥,讓使用該處方的人不但得不到好處,反而受到損害,這就是為什麼他被視為近代的名醫。

令人奇怪的是,陳修園本身是堅信《神農本草經》的人,為什麼他對於使用白朮、黃芩導致流產的情況,沒有認識到黃芩能通經血,而只是認為其涼性對胎兒不利呢?事實上,胎兒得到充足的營養,關鍵在於適宜的溫度,過涼的藥物確實不適合保胎,但過於熱性的藥物同樣不是保胎的好選擇。只是陳修園一生偏好溫熱藥物,厭惡涼性藥物,因此他的理論有些偏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