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61)
一、醫方 (61)
1. (九)治癲狂方
2. 1.蕩痰湯
治癲狂失心,脈滑實者。
生赭石(二兩,軋細),大黃(一兩),朴硝(六錢),清半夏(三錢),鬱金(三錢)
白話文:
[1.蕩痰湯],用於治療精神失常,表現為癲狂狀態,且診斷脈象顯示有實滑特徵的人。
具體藥方成分包括:生赭石(約60克,需研磨成細粉),大黃(約30克),朴硝(約18克),清半夏(約9克),鬱金(約9克)。
3. 2.蕩痰加甘遂湯
治前證,頑痰凝結之甚者,非其證大實不可輕投。其方,即前方加甘遂末二錢,將他藥煎好,調藥湯中服。
凡用甘遂,宜為末,水送服。或用其末,調藥湯中服。若入湯劑煎服,必然吐出。又凡藥中有甘遂,不可連日服之,必隔兩三日方可再服,不然亦多吐出。又其性與甘草相犯,用者須切記。
甘遂性猛烈走竄,後世本草,稱其以攻決為用,為下水之聖藥。痰亦水也,故其行痰之力,亦百倍於他藥。曾治一少年癲狂,醫者投以大黃六兩,連服兩劑,大便不瀉。後愚診視,為開此方,惟甘遂改用三錢。病家謂,從前服如許大黃,未見行動,今方中止用大黃兩許,豈能效乎?愚曰:但服,無慮也。服後,大便連瀉七八次,降下痰涎若干,癲狂頓愈。
見者以為奇異,彼蓋不知甘遂三錢之力,遠勝於大黃六兩之力也。
痰脈多滑,然非頑痰也。愚治此證甚多。凡癲狂之劇者,脈多瘀塞,甚或六脈皆不見,用開痰藥通之,其脈方出,以是知頑痰之能閉脈也。
癲狂之證,乃痰火上泛,瘀塞其心與腦相連竅絡,以致心腦不通,神明皆亂。故方中重用赭石,借其重墜之力,攝引痰火下行,俾竅絡之塞者皆通,則心與腦能相助為理,神明自復其舊也。是以愚治此證之劇者,赭石恆有用至四兩者,且又能鎮甘遂使之專於下行,不至作嘔吐也。
癲者,性情顛倒,失其是非之明。狂者,無所畏懼,妄為妄言,甚或見聞皆妄。大抵此證初起,先微露癲意,繼則發狂。狂久不愈,又漸成癲,甚或知覺全無。蓋此證,由於憂思過度,心氣結而不散,痰涎亦即隨之凝結。又加以思慮過則心血耗,而暗生內熱。痰經熱煉,而膠黏益甚,熱為痰錮,而消解無從。
於是痰火充溢,將心與腦相通之竅絡,盡皆瘀塞,是以其神明淆亂也。其初微露癲意者,痰火猶不甚劇也,迨痰火積而益盛,則發狂矣。是以狂之甚者,用藥下其痰,恆作紅色,痰而至於紅,其熱可知。迨病久,則所瘀之痰,皆變為頑痰。其神明淆亂之極,又漸至無所知覺,而變為癲證。
且其知覺欲無,從前之憂思必減,其內熱亦即漸消,而無火以助其狂,此又所以變為癲也。然其初由癲而狂易治,其後由狂而癲難治。故此證,若延至三四年者,治愈者甚少。
人之神明,原在心與腦兩處。金正希曰:「人見一物必留一影於腦中,小兒善忘者,腦髓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髓漸空也。」汪訒庵釋之曰:「凡人追憶往事,恆閉目上瞪,凝神於腦,是影留於腦之明徵。」由斯觀之,是腦原主追憶往事也。其人或有思慕不遂,而勞神想象,或因從前作事差誤,而痛自懊憹,則可傷腦中之神。
若因研究理解工夫太過,或有將來難處之事,而思患預防,躊躇太過,苦心思索,則多傷心中之神。究之,心與腦,原徹上徹下,共為神明之府。一處神明傷,則兩處神俱傷。腦中之神明傷,可累及腦氣筋。心中之神明傷,亦可累及腦氣筋。且腦氣筋傷,可使神明顛倒狂亂,心有所傷,亦可使神明顛倒狂亂也。
白話文:
[2.蕩痰加甘遂湯] 這是一種治療頑固痰結的藥方,只有在病情非常嚴重,且實證確鑿時才能使用,否則不能輕易投藥。這個藥方是在先前的基礎上,再加入甘遂粉兩錢,待其他藥材煎煮好後,將甘遂粉調入湯藥中服用。
使用甘遂時,應磨成粉狀,用水送服。或者將其粉末加入藥湯中服用。如果將甘遂放入湯劑煎煮服用,可能會導致嘔吐。此外,藥方中含有甘遂時,不能連續幾天服用,必須間隔兩三天才能再次服用,否則也可能會引起嘔吐。甘遂和甘草性質相衝,使用時需謹記。
甘遂性質猛烈,具有強烈的穿透力,後世的草藥學認為它具有攻堅決斷的效果,是利尿的良藥。痰也是水的一種,因此它清除痰的效果比其他藥物強上百倍。曾經有一名年輕患者患有癲狂症,醫生使用了六兩的大黃,連服兩劑,卻無法排便。後來我診斷後,開出此方,只不過將甘遂的用量改為三錢。病人家屬說,之前服用那麼大量的大黃都沒有反應,現在只用一兩左右的大黃,怎能有效呢?我告訴他們,只要服下,不用擔心。服藥後,病人連瀉七八次,排出大量痰液,癲狂症馬上痊癒。
旁觀者覺得非常驚訝,他們不知道三錢的甘遂力量,遠遠超過六兩的大黃。
癲狂症,是因為痰火上升,堵塞心臟和大腦的通道,導致心腦無法正常運作,精神混亂。因此,藥方中大量使用赭石,藉其重力,將痰火向下拉,讓堵塞的通道暢通,心腦就能相互協調,精神狀態自然恢復。我治療這種嚴重病例時,赭石的用量常達到四兩,而且還能抑制甘遂的副作用,避免引起嘔吐。
癲狂症患者,性格顛倒,判斷能力喪失。狂症患者,無所畏懼,胡言亂語,甚至幻聽幻視。這種疾病通常起始於輕微的癲狂症狀,接著發展成狂症。狂症持續不愈,又可能轉變成癲症,甚至失去所有知覺。這種疾病,多半是因為過度憂慮,心氣凝結不散,痰液也因此凝結。再加上過度思考會消耗心血,導致內熱生成。痰經過熱度煉化,變得更加粘稠,熱度被痰封鎖,無法消散。
於是痰火充斥,將心臟和大腦之間的通道完全堵塞,導致精神混亂。初期輕微癲狂,痰火還不算嚴重,等到痰火越積越多,就演變成狂症。狂症嚴重的患者,使用藥物排出的痰,常常呈現紅色,由此可知熱度有多高。隨著病情延長,凝結的痰液成為頑固痰,精神混亂到極點,逐漸失去知覺,轉變為癲症。
而且當知覺消失,過去的憂慮也會減少,內熱逐漸消退,缺乏火氣支撐狂症,這就是轉變成癲症的原因。然而,早期從癲症開始發展為狂症較容易治療,但狂症轉變為癲症後,治療困難。因此,如果這種疾病拖延三四年以上,治癒的可能性很小。
人的精神主要存在於心臟和大腦兩個地方。金正希說:「人看到一個東西,腦海中就會留下一個印象,小孩善忘,是因為腦髓尚未發育完全,老年人健忘,是因為腦髓漸漸空虛。」汪訒庵解釋說:「人們回憶往事時,經常閉眼向上看,將注意力集中在腦部,這就是印象留在腦中的證據。」由此可見,大腦負責追憶過去的事物。如果一個人有未實現的心願,導致過度勞神,或者過去做事失誤,感到自責,都會傷害腦部的精神。
如果思考問題過於深入,或者對未來的困難事務過度擔憂,導致思緒糾結,苦惱思索,就會損傷心臟的精神。總的來說,心臟和大腦貫穿上下,共同維持精神的平衡。一旦一個部位的精神受損,另一個部位也會受到影響。腦部精神受損,可能影響腦神經;心臟精神受損,同樣可能影響腦神經。腦神經受損,會導致精神錯亂;心臟受傷,也會導致精神錯亂。
曾經治療過一名癲狂症的少婦,強迫她服藥,但她無法吞嚥。於是讓她用朴硝代替鹽巴,每餐食用,病人不知情,一個多月後病情痊癒。這是因為朴硝屬鹹寒性質,是心臟的對應藥物,能以水克火,以寒制熱,消除心中的熱度,讓心臟的精神得到滋養,不僅是利用朴硝開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