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回本書目錄

1. (二十九)治女科方

2. 1.玉燭湯

治婦女寒熱往來或先寒後熱,汗出熱解,或月事不調,經水短少。

生黃耆(五錢),生地黃(六錢),玄參(四錢),知母(四錢),當歸(三錢),香附(三錢,醋炒),柴胡(一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

汗多者,以茵陳易柴胡,再加萸肉數錢。熱多者,加生杭芍數錢。寒多者,加生薑數錢。

婦女多寒熱往來之證,而方書論者不一說。有謂陽分虛則頭午寒,陰分虛則過午熱者。夫午前陽盛,午後陽衰而陰又浸盛。當其盛時,虛者可以暫實。何以其時所現之病狀,轉與時成反比例也?有謂病在少陽則寒熱往來,猶少陽外感之邪,與太陽並則寒,與陽明並則熱者。而內傷之病,原無外邪。

又何者與太陽、陽明並作寒熱也?有謂肝虛則乍熱乍寒者。斯說也,愚曾驗過。遵《神農本草經》山茱萸主寒熱之旨,單重用山萸肉(去淨核)二兩煎湯,服之立愈(驗案在來復湯下)。然此乃肝木虛極,內風將動之候,又不可以蓋尋常寒熱也。蓋人身之氣化,原與時序之氣化,息息相通。

一日之午前,猶一歲之有春夏。而人身之陽氣,即感之發動,以敷布於周身。婦女性多憂思,以致臟腑、經絡多有鬱結閉塞之處,阻遏陽氣不能外達,或轉因發動而內陷,或發動不遂,其發動排擠經絡愈加閉塞。於是周身之寒作矣。迨陽氣蓄極,終當憤發。而其憤發之機與抑遏之力,相激相蕩於臟腑、經絡之間,熱又由茲而生。

此前午之寒,所以變後午之熱也。黃耆為氣分之主藥,能補氣更能升氣。輔以柴胡之軒舉,香附之宣通,陽氣之抑遏者,皆暢發矣。然血隨氣行,氣鬱則血必瘀,故寒熱往來者,其月事恆多不調,經血恆多虛損。用當歸以調之,地黃以補之,知母、元參與甘草甘苦化陰以助之,則經血得其養矣。

況地黃、知母諸涼藥與黃耆溫熱之性相濟,又為燮理陰陽、調和寒熱之妙品乎。至方書有所謂日晡發熱者,日晡者,申時也,足少陰腎經主令之候也。其人或腎經陰虛,至此而腎經之火乘時而動,亦可治以此湯。將黃耆減半,地黃改用一兩。有經閉結為癥瘕,阻塞氣化作寒熱者,可用後理沖湯。

有胸中大氣下陷作寒熱者,其人常覺呼吸短氣,宜用拙擬升陷湯,方後治驗之案,可以參觀。

【附方】,西人鐵鏽雞納丸,治婦女經血不調,身體羸弱咳喘,或時作寒熱甚效。方用鐵鏽、沒藥(忌火)各一錢,金雞納霜、花椒各五分,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六十粒。每服三粒至五粒。

鐵鏽乃鐵與養氣化合而成。人身之血得養氣而赤。鐵鏽中含養氣,而又色赤似血,且嗅之兼有血腥之氣,故能榮養血分,流通經脈。且人之血中,實有鐵鏽,以鐵鏽補血更有以鐵補鐵之妙也。金雞納霜有治瘧之功用。此方中亦用之者,為其善治貧血,且又能入手、足少陽之經,以調和寒熱也。

又佐以花椒者,恐金雞納霜之性,偏於寒涼,而以辛熱濟之,使歸於和平也。

東亞人有中將湯,以調婦女經脈,恆有效驗。門人高××曾開其方相寄,藥品下未有分量。愚為酌定其分量,用之甚有功效。今將其方開列於下,以備選用。

延胡索醋炒三錢、當歸六錢、官桂二錢、甘草二錢、丁香二錢、山楂核醋炒三錢、鬱金醋炒二錢、沙參四錢、續斷酒炒三錢、肉蔻赤石脂炒三錢(去石脂不用)、苦參三錢、懷牛膝三錢,共十二味,軋作粗渣,分三劑。每用一劑,開水浸蓋碗中約半點鐘,將其湯飲下。如此浸服二次至第三次用水煎服。

日用一劑,數劑經脈自調。此方中涼熱、補破、澀滑之藥皆有,愚所酌分量,俾其力亦適相當,故凡婦女經脈不調證,皆可服之,而以治白帶證尤效。

白話文:

[1.玉燭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婦女寒熱交錯的症狀,或是先冷後熱,出汗後熱度會減緩,或是月經週期不正常,月經量較少。

藥方成分如下:生黃耆(五錢),生地黃(六錢),玄參(四錢),知母(四錢),當歸(三錢),香附(三錢,醋炒),柴胡(一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

如果出汗較多,可以將柴胡換成茵陳,並添加幾錢萸肉。若體內熱度較高,可以加入幾錢生杭芍。若是體內寒氣較重,則可以添加幾錢生薑。

婦女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醫書上有多種解釋。有人認為,如果陽氣不足,白天就會感到寒冷;陰氣不足,下午就會感到熱。但根據自然規律,白天陽氣旺盛,下午開始衰減,而陰氣逐漸增加。在這種情況下,體質虛弱的人可能會感到稍微舒適些。然而,為什麼這種時候呈現的病態,反而跟時間成反比呢?

另一種觀點認為,如果疾病出現在少陽經,就會有寒熱交錯的情況,就像外感風邪,與太陽經並存時感到寒冷,與陽明經並存時感到熱。但是內傷的病症,原本就沒有外來的邪氣。那麼,為什麼會有類似太陽、陽明經並存的寒熱交錯呢?

還有一種說法是肝臟虛弱會導致忽冷忽熱。我曾經驗證過這個理論,遵循《神農本草經》中提到的山茱萸可以治療寒熱的原理,單獨使用大量去核的山萸肉煎湯,病人馬上就好了。然而,這只是肝臟虛弱到極點,內風即將產生的徵兆,不能用來概括一般的寒熱交錯。事實上,人體的氣化過程,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一天中的上午,就像一年中有春夏季節。此時,人體的陽氣受到感應而開始運行,散佈全身。然而,婦女容易多愁善感,導致臟腑和經絡經常出現鬱結堵塞的情況,阻礙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或者因為運行不順而陷入內陷,或者運行受阻,導致經絡更加堵塞。因此,全身開始感到寒冷。等到陽氣積聚到一定程度,最終會爆發。在臟腑和經絡之間,陽氣的爆發與抑制力量相互作用,從而產生熱度。

這就是為什麼上午的寒冷,在下午變成了熱度。黃耆是調理氣血的主要藥材,不僅能補氣,還能提升氣血。配合柴胡和香附,可以幫助陽氣的抑制得以釋放。然而,血液隨著氣血運行,如果氣血鬱結,血液也會凝滯。因此,寒熱交錯的婦女通常月經週期不正常,月經量也較少。使用當歸調節,地黃補充,知母、玄參和甘草等藥材的甘苦化陰功能,有助於血液的營養。

此外,地黃、知母等清涼藥材與黃耆溫熱的特性相輔相成,是調和陰陽、平衡寒熱的良方。至於醫書上提到的「日晡發熱」,指的是申時,這是腎經主導的時候。如果腎經陰虛,在這個時候腎經的火氣會乘勢而起,也可以用這帖藥方來治療。將黃耆減半,地黃改為一兩。對於經血閉塞形成癥瘕,阻礙氣化造成寒熱的婦女,可以使用後理沖湯。對於胸中氣陷導致寒熱的婦女,常常會感到呼吸困難,適合使用升陷湯,治療效果的案例可以在後面的說明中參考。

【附方】

西醫常用的鐵鏽雞納丸,適用於治療婦女月經週期不調、身體虛弱、咳嗽喘息,或是偶爾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效果非常好。配方為鐵鏽、沒藥(忌火)各一錢,金雞納霜、花椒各五分,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六十粒藥丸。每次服用三至五粒。

鐵鏽是由鐵與氧氣反應生成的化合物。人體的血液得到氧氣後會呈紅色。鐵鏽中含有氧氣,顏色紅似血液,而且聞起來有血腥味,因此能滋養血液,促進經絡循環。人體的血液中實際上含有鐵鏽,用鐵鏽補血有著鐵補鐵的奇效。金雞納霜具有治療瘧疾的功效,這個配方中也使用它,因為它對貧血有很好的療效,而且能夠進入手、足少陽經,調節寒熱。

另外,加入花椒的原因是擔心金雞納霜的性質偏向寒涼,因此用辛熱的花椒來平衡,使藥性更加和諧。

東亞地區有一種中將湯,常用於調節婦女的月經週期,效果顯著。我的學生高××曾經寄來這個配方,但藥物的分量未註明。我根據經驗調整了藥物的分量,使用後發現效果很好。現在我將這個配方列出來,供大家選擇使用。

配方如下:延胡索(醋炒,三錢)、當歸(六錢)、官桂(二錢)、甘草(二錢)、丁香(二錢)、山楂核(醋炒,三錢)、鬱金(醋炒,二錢)、沙參(四錢)、續斷(酒炒,三錢)、肉蔻(赤石脂炒,三錢,去除赤石脂)、苦參(三錢)、懷牛膝(三錢),共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粗粉末,分為三劑。每次使用一劑,將藥材放入蓋碗中,倒入熱水浸泡約半小時,然後將藥湯喝下。可以連續浸泡兩到三次,最後一次用水煎煮服用。

每天使用一劑,服用幾天後,月經週期就能調節好。這個配方中包含了涼熱、補血、止血、潤滑等不同功效的藥材,我調整的分量使得藥力適中,因此所有婦女月經週期不調的情況都可以使用,特別是在治療白帶方面效果更佳。

3. 2.理沖湯

治婦女經閉不行或產後惡露不盡,結為癥瘕,以致陰虛作熱,陽虛作冷,食少勞嗽,虛證沓來。服此湯十餘劑後,虛證自退,三十劑後,瘀血可盡消。亦治室女月閉血枯。並治男子勞瘵,一切臟腑癥瘕、積聚、氣鬱、脾弱、滿悶、痞脹、不能飲食。

生黃耆(三錢),黨參(二錢),於術(二錢),生山藥(五錢),天花粉(四錢),知母(四錢),三稜(三錢),莪朮(三錢),生雞內金(三錢,黃者)

用水三盅,煎至將成,加好醋少許,滾數沸服。

服之覺悶者,減去於術。覺氣弱者,減三稜、莪朮各一錢。瀉者,以白芍代知母,於術改用四錢。熱者,加生地、天冬各數錢。涼者,知母、花粉各減半,或皆不用。涼甚者,加肉桂(搗細沖服)、烏附子各二錢。瘀血堅甚者,加生水蛭(不用炙)二錢。若其人堅壯無他病,惟用以消癥瘕積聚者,宜去山藥。

室女與婦人未產育者,若用此方,三稜、莪朮宜斟酌少用,減知母之半,加生地黃數錢,以濡血分之枯。若其人血分雖瘀,而未見癥瘕或月信猶未閉者,雖在已產育之婦人,亦少用三稜、莪朮。若病人身體羸弱,脈象虛數者,去三稜、莪朮,將雞內金改用四錢,因此藥能化瘀血,又不傷氣分也。迨氣血漸壯,瘀血未盡消者,再用三稜、莪朮未晚。

若男子勞瘵,三稜、莪朮亦宜少用或用雞內金代之亦可。初擬此方時,原專治產後瘀血成癥瘕,後以治室女月閉血枯亦效,又間用以治男子勞瘵亦效驗,大有開胃進食,扶羸起衰之功。《內經》有四烏鰂魚骨一茹蘆丸,原是男女並治,為調血補虛之良方。此方竊師《內經》之意也。

從來醫者調氣行血,習用香附,而不習用三稜、莪朮。蓋以其能破癥瘕,遂疑其過於猛烈。而不知能破癥瘕者,三稜、莪朮之良能,非二藥之性烈於香附也。愚精心考驗多年,凡習用之藥,皆確知其性情能力。若論耗散氣血,香附猶甚於三稜、莪朮。若論消磨癥瘕,十倍香附亦不及三稜、莪朮也。

且此方中,用三稜、莪朮以消沖中瘀血,而即用參、耆諸藥,以保護氣血,則瘀血去而氣血不至傷損。且參、耆能補氣,得三稜、莪朮以流通之,則補而不滯,而元氣愈旺。元氣既旺,愈能鼓舞三稜、莪朮之力以消癥瘕,此其所以效也。

人之臟腑,一氣貫通,若營壘連絡,互為犄角。一處受攻,則他處可為之救應。故用藥攻病,宜確審病根結聚之處,用對證之藥一二味,專攻其處。即其處氣血偶有傷損,他臟腑氣血猶可為之輸將貫注,亦猶相連營壘之相救應也。又加補藥以為之佐使,是以邪去正氣無傷損。

世俗醫者,不知此理,見有專確攻病之方,若拙擬理沖湯者,初不審方中用意何如,但見方中有三稜、莪朮,即望而生畏,不敢試用。自流俗觀之,亦似慎重,及觀其臨證調方,漫不知病根結於何處,惟是混開混破。恆集若香附、木香、陳皮、砂仁、枳殼、厚朴、延胡、靈脂諸藥,或十餘味或數十味為一方。服之令人臟腑之氣皆亂,常有病本可治,服此等藥數十劑而竟至不治者。

更或見有浮火虛熱,而加芩、梔、蔞實之屬,則開破與寒涼並用,雖脾胃堅壯者,亦斷不能久服,此其貽害尤甚也。

一婦人,年三十餘。癥瘕起於少腹,漸長而上。其當年長者稍軟,隔年即硬如石。七年之間,上至心口,旁塞兩肋,飲食減少,時覺昏憒,劇時昏睡一晝夜,不飲不食,屢次服藥竟分毫無效。後愚為診視,脈雖虛弱,至數不數,許為治愈,授以此方。病人自揣其病,斷無可治之理,竟置不服。

次年病益進,昏睡四日不醒。愚用藥救醒之,遂懇切告之曰:去歲若用愚方,病愈已久,何至危困若斯。然此病尚可為,甚勿再遲延也,仍為開前方。病人喜,信愚言,連服三十餘劑,磊塊皆消。惟最初所結之病根,大如核桃之巨者尚在。又加生水蛭(不宜炙)一錢,服數劑全愈。

一婦人,年二十餘。癥瘕結於上脘,其大如橘,按之甚硬,時時上攻作疼,妨礙飲食。醫者皆以為不可消。後愚診視,治以此湯,連服四十餘劑,消無芥蒂。

一媼,年六旬。氣弱而且郁,心腹滿悶,不能飲食,一日所進穀食,不過兩許,如此已月餘矣。愚診視之,其脈甚微細,猶喜至數調勻,知其可治。遂用此湯,將三稜、莪朮各減一錢,連服數劑,即能進飲食。又服數劑,病遂全愈。

奉天孫姓婦,年四十許。自幼時有癥瘕結於下脘,歷二十餘年。癥瘕之積,竟至滿腹,常常作疼,心中怔忡,不能飲食,求為診治。因思此證,久而且劇,非輕劑所能療。幸脈有根柢,猶可調治。遂投以理沖湯,加水蛭三錢。恐開破之力太過,參、耆又各加一錢,又加天冬三錢,以解參、耆之熱。

數劑後,遂能進食。服至四十餘劑,下瘀積若干,癥瘕消有強半。因有事還籍,藥遂停止。閱一載,腹中之積,又將復舊,復來院求為診治。仍照前方加減,俾其補破涼熱之間,與病體適宜。仍服四十餘劑,積下數塊。又繼服三十餘劑,瘀積大下。其中或片或塊且有膜甚厚,若胞形。

此時身體覺弱,而腹中甚松暢。恐瘀猶未淨,又調以補正活血之藥,以善其後。

王××妻,來院求為治癥瘕。自言瘀積十九年矣,滿腹皆系硬塊。亦治以理沖湯,為其平素氣虛,將方中參、耆加重,三稜、莪朮減半。服數劑,飲食增加,將三稜、莪朮漸增至原定分量。又服數劑,氣力較壯,又加水蛭二錢、樗雞(俗名紅娘)十枚。又服二十餘劑,屆行經之期,隨經下紫黑血塊若干,病愈其半。

又繼服三十劑,屆經期,瘀血遂大下,滿腹積塊皆消。又俾服生新化瘀之藥,以善其後。

一少年,因治吐血,服藥失宜,痃癖結於少腹(在女子為癥瘕在男子為痃癖)大如錦瓜。按之甚堅硬,其上相連有如瓜蔓一條,斜衝心口,飲食減少,形體羸弱。其脈微細稍數。治以此湯,服十餘劑痃癖全消。

附錄:

廣西柳州賓××來函:

一婦人,十七歲,自二七出嫁,未見行經。先因腹、脅作疼求為診治,投以活絡效靈丹立愈。繼欲調其月事,投以理沖湯三劑,月經亦通,三日未止。猶恐瘀血未化,改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湯,亦三劑,其人從此月事調順,身體強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