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五、醫案 (75)

回本書目錄

五、醫案 (75)

1. 30.溫疹兼喉痧

天津沈姓學生,年十六歲,於仲春得溫疹兼喉痧證。

病因,因在體育場中游戲,努力過度,周身出汗為風所襲,遂得斯病。

證候,初病時微覺惡寒頭疼,翌日即表裡俱壯熱,咽喉悶疼。延醫服藥病未見輕,喉中疼悶似加劇,周身又復出疹,遂延愚為診治。其肌膚甚熱,出疹甚密,連無疹之處其肌膚亦紅,誠西人所謂猩紅熱也。其心中亦自覺熱甚,其喉中扁桃腺處皆紅腫,其左邊有如榆莢一塊發白。自言不惟飲食疼難下咽,即呼吸亦甚覺有礙。診其脈左右皆洪滑有力,一分鐘九十八至。愚為刺其少商出血,復為針其合谷,又為擬一清咽、表疹、瀉火之方俾服之。

處方,生石膏(二兩搗細),玄參(六錢),天花粉(六錢),射干(三錢),牛蒡子(三錢搗碎),浙貝母(三錢),青連翹(三錢),鮮蘆根(三錢),甘草(錢半),粳米(三錢)

共煎湯兩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復診,翌日過午復為診視,其表裡之熱皆稍退,脈象之洪滑亦稍減,疹出又稍加多。從前三日未大便,至此則通下一次。再視其喉,其紅腫似加增,白處稍大,病人自言此時飲水必須努力始能下咽,呼吸之滯礙似又加劇。愚曰:此為極危險之病,非刺患處出血不可。遂用圭式小刀,於喉左右紅腫之處,各刺一長口放出紫血若干,遽覺呼吸順利。擬再投以清熱消腫托表疹毒之劑。

處方,生石膏(一兩搗細),天花粉(六錢),赤芍(三錢),板藍根(三錢),牛蒡子(三錢搗細),生蒲黃(三錢),浙貝母(三錢),青連翹(三錢),鮮蘆根(三錢)

共煎一大盅半,分兩次溫服。

方解,赤芍藥,張隱菴、陳修園皆疑是山中野草之根,以其紋理甚粗,與園中所植之芍藥根迥異也。然此物出於東三省,愚親至其地,見山坡多生此種芍藥,開單瓣紅花,其花小於尋常芍藥花約三倍,而其葉則確係芍藥無疑。蓋南方亦有赤芍藥,而其根仍白,茲則花赤其根亦赤,是以善入血分活血化瘀也。又浙貝治嗽,不如川貝,而以之治瘡,浙貝似勝於川貝,以其味苦性涼能清熱解毒也。

效果,將藥連服兩劑,其病脫然全愈。

說明,《內經》靈樞癰疽篇謂:「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此證咽喉兩旁紅腫日增,即癰發嗌中名為猛疽者也。其膿成不瀉則危在目前,若其劇者必俟其化膿而後瀉之,又恆有迫不及待之時,是以此證因其紅腫已甚有礙呼吸,急刺之以出其紫血而紅腫遂愈,此所謂防之於預也。且化膿而後瀉之,其瘡口恆至潰爛,若未成膿而瀉,其紫血所刺之口半日即合矣。

喉證原有內傷外感之殊,其內傷者雖宜注重清熱,亦宜少佐以宣散之品。如《白喉忌表抉微》方中之用薄荷、連翹是也。由外感者雖不忌用表散之品,然宜表散以辛涼,不宜表散以溫熱,若薄荷、連翹、蟬蛻、蘆根諸藥,皆表散之佳品也。或有謂喉證若由於外感,雖麻黃亦可用者,然用麻黃必須重用生石膏佐之。

白話文:

[30.溫疹兼喉痧]

天津有位姓沈的十六歲學生,在春季中期得了溫疹和喉痧。

病因方面,他在體育場玩樂時過度用力,全身汗濕後受風吹襲,因此得了這病。

症狀方面,起初他只感覺到有點冷和頭痛,第二天全身就高燒起來,喉嚨非常疼痛。他看醫生吃藥,但病情沒有好轉,喉嚨的疼痛反而更嚴重,身上又開始出疹,於是請我來診斷。他的皮膚非常熱,疹子密密麻麻,連未出疹的地方皮膚都泛紅,這正是西方醫學中的猩紅熱。他覺得心裡也非常熱,喉嚨的扁桃腺紅腫,左側有一塊像榆莢一樣的白色區域。他說不只是飲食吞嚥困難,連呼吸都有障礙。我檢查他的脈搏,雙手脈象均洪滑有力,每分鐘跳動98次。我為他針刺少商穴放血,並針刺合谷穴,再開了清咽、表疹、瀉火的藥方讓他服用。

處方上,我用了生石膏二兩(搗碎),玄參六錢,天花粉六錢,射干三錢,牛蒡子三錢(搗碎),浙貝母三錢,青連翹三錢,鮮蘆根三錢,甘草一錢半,粳米三錢,煎成兩大杯湯藥,分兩次溫服。

隔天下午,我再次診視他,他體內外的熱度都稍微減退,脈象的洪滑也減弱了一些,疹子更多了些。之前三天他沒有排便,現在終於通了一次。再檢查他的喉嚨,紅腫似乎更嚴重,白色區域也擴大了,他說現在喝水必須很用力才能吞下去,呼吸的困難更加劇了。我說:這是極為危險的病,必須刺破患處放血。於是我在喉嚨左右紅腫處各割一刀,放出一些紫色的血,他馬上覺得呼吸順暢多了。我打算再給他清熱消腫、表疹排毒的藥。

第二次的處方,我用了生石膏一兩(搗碎),天花粉六錢,赤芍三錢,板藍根三錢,牛蒡子三錢(搗碎),生蒲黃三錢,浙貝母三錢,青連翹三錢,鮮蘆根三錢,煎成一大杯半的湯藥,分兩次溫服。

關於藥方的解釋,赤芍藥被張隱菴和陳修園懷疑是山中的野草根,因為它的紋理非常粗糙,和園中種植的芍藥根完全不同。然而,這種藥材來自東北三省,我親自去當地,看到山坡上生長著許多這種芍藥,開著比一般芍藥花小約三倍的單瓣紅花,但葉子確實是芍藥無疑。南方也有赤芍藥,但它的根仍是白色的,這裡的花和根都是紅色的,所以特別擅長入血分活血化瘀。另外,浙江的貝母治療咳嗽的效果不如四川的貝母,但在治療瘡病上,浙江的貝母似乎優於四川的貝母,因為它的味道苦、性質涼,能清熱解毒。

結果,他連續服了兩劑藥,病完全好了。

說明部分,《內經》靈樞篇提到:「在咽喉部位發病的,稱為猛疽,如果不治療,會化為膿,膿不排出,半天內就會死亡。」這個症狀的咽喉兩側紅腫逐漸加重,就是咽喉部位發病的猛疽。一旦膿形成而不排出,生命即刻受到威脅,如果等到膿形成後再排出,往往會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所以當紅腫影響到呼吸時,立即刺破放出血,紅腫就得到緩解,這就是預防措施。而且,等到膿形成後再排出,瘡口通常會潰爛,但如果在未形成膿前排出,刺破的紫血口子半天就會癒合。

喉部疾病有內傷和外感的區別,如果是內傷,雖然要注重清熱,但也應該輔以宣散的藥物。例如,《白喉忌表抉微》方中使用薄荷和連翹。如果是外感,雖然不忌諱使用宣散的藥物,但應使用辛涼的宣散藥,而不是溫熱的宣散藥,像薄荷、連翪、蟬蛻和蘆根這些藥物,都是很好的宣散藥。有人認為,如果是外感引起的喉部疾病,即使麻黃也可以使用,但使用麻黃必須重用生石膏輔助。

比如,《傷寒論》的麻杏甘石湯,確實是治療外感喉部疾病的良方。但是,該方本來不是專門治療喉部疾病的方子,所以方中生石膏的用量僅為麻黃的兩倍,如果用它來治療外感喉部疾病,生石膏的用量應該是麻黃的十倍。如果遇到外感實火旺盛的情況,生石膏的用量更應增加,這樣才更安全。所以我用這個方子治療外感喉部疾病時,麻黃的用量最多隻有一錢,而生石膏的用量通常超過兩兩,或者甚至達到二兩。

然而,這還是討論喉部紅腫不太嚴重的情況,如果紅腫嚴重到影響呼吸,不僅不能使用麻黃,連薄荷也不能使用,所以在治療這種情況的方子中只用了連翪和蘆根。以上所討論的,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都是屬於熱性的咽喉疾病。而咽喉疾病中偶爾會出現真寒假熱的情況,這種情況需要另闢蹊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