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五、醫案 (56)
五、醫案 (56)
1. 3.溫病兼吐瀉腿抽
三診,將藥分四次服完,表裡之熱退強半,腿疼全愈,脈象亦較前緩和,惟嘔吐未能全愈,猶噁心懶進飲食,幸其大便猶固。俾先用生赭石細末兩半,煎湯一盅半,分三次溫飲下,飲至第二次後,覺胃脘開通,噁心全無,遂將赭石停飲,進稀米粥一大甌,遂又為疏方以清餘熱。
處方,生石膏(一兩搗細),生懷山藥(一兩),生懷地黃(一兩),生杭芍(六錢),甘草(二錢)
共煎湯兩盅,分兩次溫服下。
效果,將藥兩次服完,表裡之熱全消,大便通下一次,病遂脫然全愈。惟其脈一息猶五至,知其真陰未盡復也。俾用生懷山藥軋細過羅,每用七八錢或兩許,煮粥調以蔗糖,當點心服之。若服久或覺發悶,可以送服西藥百布聖五分,若無西藥處,可用生雞內金細末三分代之。
白話文:
第三次看診,將藥分成四次服完,身體表裡發熱的情況已經退了大半,腿痛也完全好了,脈象也比之前緩和許多,只是嘔吐還沒完全好,仍然感到噁心,不想吃東西,還好大便還算正常。於是先用生赭石磨成細粉,取兩半的量,加水煎成一盅半的湯,分三次溫熱喝下,喝到第二次後,感覺胃部暢通,噁心的感覺完全消失,就停止喝赭石湯,改吃一大碗稀米粥,接著再開藥方來清除剩餘的熱。
藥方如下:生石膏(一兩搗碎),生淮山藥(一兩),生地黃(一兩),生杭白芍(六錢),甘草(二錢)。
將這些藥材加水煎成兩盅湯,分兩次溫熱喝下。
服完兩次藥後,身體表裡發熱的情況完全消除,也排便一次,病就完全好了。只是脈搏跳動一息還有五次,知道身體的陰氣還沒有完全恢復。於是讓病人將生淮山藥磨成細粉,每次用七八錢或一兩左右,煮粥後加些蔗糖調味,當作點心食用。如果吃久了覺得悶,可以配著吃西藥百布聖五分,如果沒有西藥,可以用雞內金磨成細粉,取三分的量代替。
2. 4.溫病少陰證
劉××,二十五歲,於季春得溫病。
病因,自正二月間,心中恆覺發熱,懶於飲食,喜坐房陰乘涼,薄受外感,遂成溫病。
證候,初得病時,延近處醫者診治,閱七八日病勢益劇,精神昏憒,閉目蜷臥,似睡非睡,懶
於言語,咽喉微疼,口唇乾裂,舌乾而縮,薄有黃苔欲黑,頻頻飲水不少濡潤,飲食懶進,一日之間,惟強飲米湯甌許,自言心中熱而且干,周身痠軟無力,撫其肌膚不甚發熱,體溫37.,8℃其脈六部皆微弱而沉,左部又兼細,至數如常,大便四日未行,小便短少赤澀。
診斷,此伏氣觸發於外,感而成溫,因腎臟虛損而竄入少陰也。《內經》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言冬時所受之寒甚輕,不能即時成為傷寒,恆伏於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氣化之升降,暗生內熱,至春陽萌動之時,其所生之熱恆激發於春陽而成溫。然此等溫病未必入少陰也。《內經》又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言冬不藏精之人,因陰虛多生內熱,至春令陽回其內熱必益加增,略為外感激發,即可成溫病。而此等溫病亦未必入少陰也。惟其人冬傷於寒又兼冬不藏精,其所傷之寒伏於三焦,隨春陽而化熱,恆因其素不藏精乘虛而竄入少陰,此等證若未至春令即化熱竄入少陰,則為少陰傷寒,即傷寒少陰證二三日以上,宜用黃連阿膠湯者也。若已至春令始化熱竄入少陰,當可名為少陰溫病,即溫病中內有實熱,脈轉微細者也。誠以脈生於心,必腎陰上潮與心陽相濟,而後其跳動始有力。蓋此證因溫邪竄入少陰,俾心腎不能相濟,是以內雖蘊有實熱,而脈轉微細,其咽喉疼者,因少陰之脈上通咽喉,其熱邪循經上逆也。其唇裂舌乾而縮者,腎中真陰為邪熱遏抑不能上潮,而心中之亢陽益妄動上升以鑠耗其津液也。至於心中發熱且發乾,以及大便燥結小便赤澀,亦無非陰虧陽亢之所致。為其腎陰心陽不能相濟為功,是以精神昏憒,閉目蜷臥,煩人言語,此乃熱邪深陷氣化隔閡之候,在溫病中最為險證。正不可因其脈象無火,身不甚熱,而視為易治之證也。愚向擬有坎離互根湯可為治此病的方,今將其方略為加減俾與病候相宜。
處方,生石膏(三兩軋細),野臺參(四錢),生懷地黃(一兩),生懷山藥(八錢),玄參(五錢),遼沙參(五錢),甘草(三錢),鮮茅根(五錢)
藥共八味,先將前七味煎十餘沸,再入鮮茅根煎七八沸其湯即成。取清湯三盅,分三次溫服下,每服一次調入生雞子黃一枚。此方若無鮮茅根,可用干茅根兩半,水煮數沸,取其湯代水煎藥。
方解,溫病之實熱,非生石膏莫解,輔以人參並能解邪實正虛之熱,再輔以地黃、山藥諸滋陰之品,更能解腎虧陰虛之熱。且人參與滋陰之品同用,又能助腎陰上潮以解上焦之燥熱。用雞子黃者,化學家謂雞子黃中含有副腎髓質之分泌素,為滋補腎臟最要之品也。用茅根者,其涼而能散,用之作引,能使深入下陷之邪熱上出外散以消解無餘也。
白話文:
患者劉先生,年齡25歲,在春季期間感染了溫病。
病因:自從農曆二月開始,他總是感到心臟部位持續發熱,對飲食失去興趣,喜歡坐在屋簷下陰涼的地方乘涼,受到輕微的外在影響後,逐漸發展成了溫病。
症狀:剛開始生病時,他請附近的醫生進行診治,然而經過七八天,病情反而更加嚴重,精神狀態不佳,眼睛半閉,蜷曲躺臥,似睡非睡,對說話感到疲倦。咽喉有些疼痛,嘴脣乾燥龜裂,舌頭乾燥縮縮,表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黃色苔垢,接近黑色。他不斷喝水,但口脣依然乾燥,對食物缺乏慾望,一天只勉強喝下一碗米湯,自述感覺心臟部位既熱又乾,全身乏力。觸摸他的皮膚,並未感到特別發熱,體溫為37.8℃。他的脈搏在所有部位都呈現微弱且沉的特徵,左側脈搏更顯細弱,脈搏頻率正常。已經四天未排便,小便量少且呈赤色,尿道有灼熱感。
診斷:這是潛伏在體內的病氣因外界觸發而引起的溫病,因腎臟功能虛弱導致病邪竄入少陰經絡。根據《黃帝內經》,冬天如果受寒,春天就可能發作溫病,這是指冬天受寒程度較輕,不會立即引發傷寒,而是潛伏在身體的三焦脂膜中,阻礙氣血運行,隱匿地產生內熱。到了春天陽氣生發的時候,內熱會被春陽所激發,形成溫病。然而,這種溫病不一定會進入少陰階段。《黃帝內經》還提到,冬天未能妥善儲存精氣的人,由於陰虛容易產生內熱,春天來臨時,內熱會進一步增加,稍受外界刺激就會引發溫病。但是,這種溫病也未必會進入少陰階段。只有那些冬天受寒且未能好好保存精氣的人,體內的寒氣會埋伏在三焦,隨著春天陽氣的活躍轉化為熱,因為平時精氣不足,病邪乘虛而入,竄入少陰,這種情況下,如果尚未到春天就轉化為熱竄入少陰,那就是少陰傷寒,即傷寒中的少陰階段,需使用黃連阿膠湯治療。但如果到春天才轉化為熱竄入少陰,可以稱為少陰溫病,也就是溫病中有實熱,脈搏變得細弱的情況。脈搏是由心臟產生,必須要有腎陰與心陽的協調纔能有力跳動。此症因溫邪竄入少陰,使心腎無法協調,所以即使體內有實熱,脈搏卻轉為細弱。咽喉疼痛是因為少陰脈絡上達咽喉,熱邪沿脈絡上行所致。嘴脣乾裂,舌頭乾燥縮縮,是因為腎臟中的真陰被邪熱抑制,無法上行,而心臟的亢奮陽氣妄動上升,消耗體內津液。心臟發熱且乾燥,以及大便祕結,小便赤色且排尿困難,都是陰氣虧損,陽氣亢奮所導致。由於腎陰和心陽無法協調,因此出現精神渙散,閉眼蜷臥,厭煩說話,這是熱邪深陷,氣血運行受阻的徵兆,在溫病中屬於危險的症狀。不能因為脈象無明顯火象,身體並不非常熱,就認為是容易治療的病。
處方:生石膏(100克,研磨細粉)、野臺參(12克)、生懷地黃(30克)、生懷山藥(24克)、玄參(15克)、遼沙參(15克)、甘草(9克)、鮮茅根(15克)。
將前七種藥材煎煮十幾分鐘,然後加入鮮茅根再煎煮七八分鐘,製成藥湯。取清湯三杯,分三次溫服,每次服用時加入一個生雞蛋黃。若無鮮茅根,可用乾茅根半兩,先用水煮沸數次,取湯代替水煎藥。
方解:溫病中的實熱,非生石膏無法解決,加上人參不僅能解除邪氣,還能補正氣之虛。再配合地黃、山藥等滋陰藥物,更可解決腎虧陰虛導致的熱。人參與滋陰藥物合用,有助腎陰上行,以緩解上焦的燥熱。使用雞蛋黃,因化學家指出雞蛋黃含有副腎髓質的分泌物,是滋補腎臟的重要成分。使用茅根,其性涼且能散熱,作為引導,可使深陷的邪熱上行並向外散發,完全消除。
後續診療:服用藥物三次後,全身熱度升高,脈象比之前有力,趨近洪滑,各項病症均有所減輕,精神狀態恢復。但心中仍有殘留的熱感,大便仍未通暢,應再次使用大量清涼滋潤的藥物進行清熱,同時輔以少量補氣藥物。
處方:生石膏(30克,研磨細粉)、大潞參(9克)、生懷地黃(30克)、玄參(24克)、遼沙參(24克)、大甘枸杞(18克)、甘草(6克)、鮮茅根(12克)。
將前七種藥材煎煮十幾分鐘,然後加入茅根再煎煮七八分鐘,製成藥湯。取清湯兩大杯,分兩次溫服,每次服用時加入一個生雞蛋黃。
療效:連續服用兩劑藥後,大便通暢,病癒。
說明:此病脈象沉細,顯示腎氣無法上行至心臟,心腎無法協調。服藥後,脈象趨近洪滑,表明腎氣已能上行至心臟,心腎協調。因為心腎協調,所以各項病症都得到緩解,不像一般溫病脈象洪大表示病情加重。